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47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docx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政府对菲律宾妄图在南海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提出了严正抗议。

B.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C.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D.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

B.后来发生了分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抉于我。

C.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彩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D.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顶沸。

3.下列划线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wěi)点缀(zhuì)蓦地(mù)故弄悬虚(xuán)

B.嫣红(yān)晕眩(xuàn)哽咽(yè)万籁俱寂(lài)

C.蜷缩(juǎn)愠怒(yùn)祈祷(qǐ)循循善诱(xún)

D.锁屑(suǒ)蹊跷(qī)字帖(tiè)苟捐杂税(kē)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B.《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编的《资治通鉴》。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年敲响钟声108下

①新年到来的时候,北京大钟寺、登封少林寺、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全国各大寺院都会响起钟声。

新年钟声是有讲究的,要敲108下。

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每五日为一候),这些数字加在一起就等于108;还有一种说法是,9是最大的数字,又和“久”谐音,108代表着12个月里都有9。

钟声响起,代表辞旧迎新,迎春接福。

在城市高层建筑稀少的年代,有些寺庙的钟声可以传出几千米远。

②为什么钟声能传得那么远呢?

我们以北京大钟寺的钟为例来说明。

这口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所以又叫作“永乐大钟”。

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高约7米,总重量约64吨,钟体不同部位的厚薄不等,最薄的地方在钟腰,有94毫米,最厚的地方在钟口,有185毫米。

将近600年过去了,这口钟依然没有一处裂缝,撞钟时声音还是那么洪亮、浑厚。

③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能工巧匠就掌握了铸造青铜钟的技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永乐大钟钟身坚固、声音洪亮的秘密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技法。

永乐大钟钟身高度和钟口宽度的比例是1:

0.7,这也是我国古代铸造铜钟一直以来遵循的比例。

为什么要钟身长、钟口小呢?

据声学研究显示,这种形状便于散音。

这和《考工记》中“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的记载相符。

④钟声悠扬和铸造铜钟的化学成分也有关系。

化学分析表明,永乐大钟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是相同的,都是含铜80.54%、锡16.40%、铅1.12%,另外还有金、银、铁等其他金属。

《考工记》中说,铸造青铜钟应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当青铜器中锡的含量在15%~17%时,其抗裂性能最好,声学效果最佳。

⑤《考工记》中记载:

“钟厚则石,已薄则播。

”意思是说:

钟身厚,声音就沉闷;钟身薄,声音就传得远。

永乐大钟的钟身厚度不一,在撞击时不同部位振动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声学仪器测试发现,永乐大钟发出的声音频率从16赫兹到800多赫兹不等。

许多声音听起来就像音乐,比如振动在169赫兹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哆”,164赫兹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咪”。

这么多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像一场宏大的交响乐。

⑥除了永乐大钟本身的特点之外,温度和不同的介质对钟声的传播也有影响。

从声学的角度分析,声波总是向温度低的区域偏折。

新年钟声在午夜敲响,这时空中的温度高,地面的溫度低,所以声波会向地面偏折,沿着地表传播得很远。

如果在水边听新年钟声,你会感觉钟声更加清晰,因为水面是平的,声波反射更加平稳。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传诵千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水乡秋夜,孤舟渔火,钟声从远处的寒山寺沿着江面悠悠地传来,一声声诉说着游子的孤寂和哀愁。

《红楼梦》中,贾母月下听笛时,觉得“笛声远远的吹起”,听戏时坐在藕香榭的水亭中,也是这个道理。

声音沿着水面传播时,回音方向一致,水面是天然的音响,能让乐音更加清晰悦耳。

⑦江上聆钟,月下闻笛,隔水听曲,中国文化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新年敲108下钟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表达出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2期)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大钟寺的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又叫“永乐大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

B.据声学研究显示,钟身短、钟口大的钟便于散音,这和《考工记》中的记载相符。

C.永乐大钟的钟身厚度不一,在撞击时不同部位振动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D.新年钟声在午夜敲响时,如果你刚好在水边聆听,那么你会感觉到钟声更加清晰。

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从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行文,先介绍寺庙的钟声传播得很远,然后分析钟声为什么能传播得很远。

B.决定钟声传播远近的原因:

钟的身口大小比例、铸造铜钟的化学成分、温度和不同的介质。

C.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一说法”指的是“铸造青铜钟应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即“当青铜器中锡的含量在15%~17%时,其抗裂性能最好,声学效果最佳”。

D.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永乐大钟由于钟身厚度不在撞击时不同部位振动的频率不一样,许多声音听起来就像音乐”的特点。

7.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特点,请举例说明。

8.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

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固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五猖会》算是《朝花夕拾》的童趣类文章,那么《朝花夕拾》中此类文章还有哪些?

(写两篇即可)。

(2)结合选文,分析文中提到的父亲的特点,并联系《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形象,说说孩子喜欢怎样的成人?

(3)结合选文,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厨师的哲学

尤今

①点了三道菜:

姜丝鱼片、咸鱼煎蛋、冬菇芥蓝。

②在柬埔寨中部这个人口寥寥,又落后得好似一百年都不曾发展的小城磅清扬,居然能够在这间唤作“湄公餐馆”的小店的菜单上看到如此“纯中式”的菜肴,既欢喜,又迷惑;而等那三道菜一一被端上来时,我的欢喜和迷惑,全部变成了因难以置信而生发的惊叹。

③宛如霏霏细雨的姜丝,密密地罩在嫩白如初降雪花的鱼片上,恍若一场牵动人心的艳遇。

掺和着咸鱼的蛋液,被煎成一个金黄澄亮的大月亮,毫无心机地仰视众生。

饱满的冬菇和修长的芥蓝,亲密地依偎着,有长相厮守的温馨。

④道道菜肴,色泽鲜丽,卖相绝佳,味道呢,更是一等一的好,每一口都让人舍不得吞咽。

⑤这名出色的掌勺人,姓丁,是老板兼厨师。

过去,他向一位香港厨师学艺,时间长达十年。

⑥这晚,客人不多,我们闲聊。

⑦他一丝不苟地说道:

学烹饪,如果一板一眼地死记烹饪的步骤,是于事无补的;最重要的是,学艺者必须下足功夫去钻研烹饪的原理。

炒菜,多几滴水或少几滴水,味道完全不同;切肉,必须顺着肉的纹理,否则,那肉一定作怪,不管你下什么料去调弄,都煮不出好味道来。

把原理一搞通,厨艺肯定差不到哪儿去。

不过呢,话说回来,厨师一定要对所有的肉啊、菜啊有一分强烈的感情,菜和肉才会乖乖地听话。

⑧我看着那张菜式不多的菜单,冒昧地问道:

你天天煮着同样的几道菜,反复练习、千锤百炼,才能煮得这样精彩吧?

⑨他睃(suō,斜着眼睛看)了我一眼,不答,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了一本厚厚的菜谱,递给我。

⑩我只翻了几下,便眼花缭乱,哇,那菜式数不胜数,单单鸭,便有八宝鸭、香酥鸭、北京烤鸭、卤鸭、辣熏鸭,等等。

⑾他一脸自豪地说:

我曾在首都金边一家豪华大饭店当主厨,菜式千变万化,不管客人点什么,都难不倒我。

现在,到这小城开餐馆,客人喜欢的菜肴,来来去去都是这几样,我只好把这本菜谱收起来了。

⑿空有一身武艺而无用武之地,不是很可惜吗?

我又问。

⒀他轻轻地耸了耸肩,答道:

不必听人使唤而事事自己做主的这种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⒁说毕,他的脸上浮起淡若浮云的微笑。

⒂这位厨师,不但精通厨艺,而且深谙生活的艺术。

⒃其实他自己就是一朵云。

⒄云不肯守着一成不变的形状,它不受天空的囿限,千变万化,自我负责而又活得潇洒自在。

(选自《读者》2017年第7期)

9.文章以三道菜开头,有什么作用?

10.概括标题“厨师的哲学”的具体内容。

11.按要求品析下列词句。

(1)他睃了我一眼……,不答,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了一本厚厚的菜谱,递给我。

(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宛如霏霏细雨的姜丝,密密地罩在嫩白如初降雪花的鱼片上,恍若一场牵动人心的艳遇。

掺和着咸鱼的蛋液,被煎成一个金黄澄亮的大月亮,毫无心机地仰视众生。

饱满的冬菇和修长的芥蓝,亲密地依偎着,有长相厮守的温馨。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2.文中作者认为这位厨师“空有一身武艺而无用武之地”。

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认为厨师的人生算是成功吗?

(链接材料)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季羡林《成功》

三、句子默写

13.古诗文名句填空。

(1)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4)________________,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6)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7)写出《望岳》中表达人们勇于攀登人生高峰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汤问》)

(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②,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④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①文首:

头部有花纹。

②喙(huì):

鸟嘴。

③自詨(xiào):

呼唤自己(的名字)。

④堙(yīn):

填塞。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始一反焉  反:

_________

(2)故为精卫 故:

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甚矣,汝之不惠。

16.根据(甲)(乙)两文内容,补全对联,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上联:

 ①,心中有念终当遂   

下联:

愚公移山,    ②   

(1)①处填写“        ”②处选填以下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达于汉阴亦可期

B.天下无坚不可攻

C.子孙无穷山不增

D.杞人忧天亦可哀

(2)请用一个四字词语作为揭示这幅对联主旨的横批,并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明原因。

五、诗歌鉴赏

17.下面对《卖炭翁》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掠夺给劳动人民造成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遭遇。

C.“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D.“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强烈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大胆反抗。

六、名著阅读

18.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件事使我感到迷惑。

共产党人是怎样给他们的军队提供吃的、穿的和装备呢?

我已经说过,我发现这种臆想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他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着手建设他们自己的自给经济,单单是这件事实,就能使他们守住一个根据地而不怕敌人的封锁。

此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军队能够几乎不能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包装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的卖给南京政府的。

我看见红军使用的唯一俄国制步枪,是一九一七年造的产品。

我直接从几个前马鸿逵将军的士兵口中听到,这些步枪是从马的军队那里夺来的。

而国民党手中的宁夏省残余部分的省主席马将军优势从冯玉祥将军那里把这些步枪接手过来的,冯将军在一九二四年统治过这个地区,曾从外蒙古得到一些武器。

红军正规军不屑使用这些老式武器,我看见只有游击队手中才有这种武器。

我在苏区是,想要同俄国的武器来源发生任何接触,客观上是不可能的。

红军为总数将近四十万的各种敌军所包围,而且敌人控制着每一条通往外蒙古、新疆或苏联的道路。

别人老是指责他们从俄国那里得到武器,我想,要是有一些这样的武器居然从天而降,他们是乐意得到的。

但是只要是看看地图就十分明白,在中国共产党人往北方和西方扩大更多的面积以前,莫斯科没法供应任何定货,姑且假定莫斯科有意这样做,但那是大可怀疑的。

第二,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这是事实,而在其他的中国军队中,这些人侵吞了大部分军费。

在军队和苏区中厉行节约。

实际上,军队给人民造成的唯一负担,是必须供给他们吃穿。

实际上,我已经说过,西北苏区占地面积相当于英国,它的全部预算当时每月只有三十二万美元!

这个惊人的数目中将近百分之六十是用来维持武装部队的。

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老先生,为此感到很抱歉,但是说“在革命获得巩固以前,这是不可避免的”。

当时武装部队为数(不包括农民辅助部队)约四万人。

这是在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以前的事情,此后红色区域大大扩大,西北的红军主力不久就接近九万人的总数了。

统计数字就说到这里。

但是要了解中国红军为什么能在这几年中维持下来,必须对他们的内在精神、士气斗志、训练方法有所了解。

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政治和军事领导要有所了解。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产党人到底是怎样给他们的军队提供吃的、穿的和装备的?

请结合选文概括。

(3)作者在介绍红军为什么能在这几年中维持下来时,对中国红军是怀有什么样的感情的?

七、综合性学习

19.目前,部分中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既影响了学习,又扰乱了秩序。

对此,某校八年一班以“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班会。

请你回答班会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1)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你的同桌小明上课时玩手机,老师及时发现制止后小明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你将如何劝说?

八、作文

20.巧妙地运用动词,可以使动作描摹更传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请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文字。

(1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写法分析)这段话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

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句子默写

1、

四、对比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名著阅读

1、

七、综合性学习

1、

八、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