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45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材料.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课材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课材料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开始,北京地区已经从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并且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主要有燕、蓟等。

后来商部落强大起来,他们就臣服于商,以奴隶和白马向商纳贡。

公元前1045年(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所采用的灭商之年)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燕”(或称“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公元前九世纪燕惠侯以来三十五代王、侯的世系。

在西周时期,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董家林的燕国古都,是燕在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燕侯正是在这里进行各种政务活动,经营和开发着祖国的北方。

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把北京建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介绍这些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北京的建城历史,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本课涉及到的图《西周分封建示意图》

教学设计

一、分封制

(参用P5《西周分封示意图》)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实行分封建制,建立诸侯国。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24页的插图。

为加强对北部地区的统治,封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奭于燕。

燕国都城的遗址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这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城邑。

召公奭是周王室太保(官名,辅助国君的官),周初三重臣之一,因政事繁忙一直留在都城。

所以实际去燕地就封的是召公的长子克,他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代燕侯。

周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蓟都城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

蓟城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群山之外有许多游牧部落,蓟城地区的居民,通过古北口和居庸关与那些部落发生经济联系。

从春秋中期开始,燕国吞并蓟,把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

燕国把统治领域推向燕北,发展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练习题

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

《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

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参考资料

侯仁之《北京建城记》: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

《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史记·燕召公世家》称: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

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

  

……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

……

  金元易代之际,于中都东北郊外更建大都。

明初缩减大都北部,改称北平;其后展筑南墙,始称北京……历明及清,相沿至今,遂为我人民首都之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问:

简要概括北京发展历史

Ø西周出现蓟和燕两个封国

Ø春秋燕吞并蓟定治所于蓟

Ø金朝北京正式成为都城

Ø元明清北京成为国家的都城

 

西周初年燕的统治

燕国统治阶级采用“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对商代遗留下来的氏族或部族,仍保留其氏族宗族组织,并联合、利用原有的氏族贵族来统治和笼络当地人民。

许多商代的著名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人物如复、攸、伯矩等都受到燕侯的重用。

燕侯或臣僚时常前往都城,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燕国在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燕国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是游牧部落经常出没的地方。

从我国古代起,燕地就是华夏文化与戎、胡文化交流的枢纽,是中原与东北经济、文化汇合交融的地区。

燕国统治者把姬周文化带到北方,逐渐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并在与戎、胡部族的交往中,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在遗留下来的青铜彝器和其他文化遗物中,都鲜明地体现了来自中原与北方两方面的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材分析

秦灭燕反映了天下统一的大趋势,使学生认识北京历史的发展与祖国历史是同步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统一中国后,蓟虽不再是诸侯国的都城,而成为郡的治所,但它仍是旧燕国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抵御北方和东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和秦汉帝国的边城。

本课有关的北京史内容有长城和货币。

货币是研究战国和秦朝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古钱币博物馆有陈列。

本课涉及到的图《秦朝疆域图》,北京属于渔阳郡。

教学设计

一、秦灭燕

燕昭王之后,燕国势力日衰。

公元前227年,秦大将王翦率军在易水以西打败了燕军,第二年又攻下了蓟城。

从此燕与齐、楚、韩、赵、魏一样,统一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帝国之中。

二、北方的重镇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北京地区分属上谷、渔阳、右北平和广阳郡四郡。

旧燕的都城蓟城,是广阳郡的治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北方的重镇。

三、秦统一前各国不同的货币和秦圆形方孔钱

1、提问: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引导学生从计价单位不一,阻碍交换和不利于巩固统一的角度思考。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货币的形状特点,进而思考其来源的共同点。

刀币形状象刀、布币是铲的形状,秦国圆形方孔钱象纺织工具——纺轮。

这三种货币都来源于生产工具,这说明人们的想象离不开生产实践。

还有一组货币象贝壳状,来源于最早的货币——海贝,因而叫铜贝,也叫蚁鼻钱。

其演变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也在演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认识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如可以串起来,便于携带;圆边不易划伤衣物和手。

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秦统一的“圆形钱”其内孔设计成方的?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当时的铸造成技术决定的。

模铸成的钱币带有很多毛边,容易划手,还需要磨平这些毛边。

为了提高效率,工匠们把钱币串在一根木棍上,一排一排来打磨。

假设是圆孔的,那么一磨就会打滑转动,不易加工,因此铸成外圆内方的钱币,最易加工,从而提高工效。

4、最后引导学生看钱币上的字:

“半两”,这是重量,代表币值,而钱币上的字体就是秦朝统一文字后使用的小篆。

四、秦代的广阳地区

秦灭燕后,燕地对秦朝来说,是一个边远地区。

旧燕国的军队虽被消灭了,可是为数众多的燕旧贵族,随时准备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恢复旧国。

公元前221年,秦刚统一天下之时,曾经进行过如何统治边远地区的争论。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今北京地我为广阳郡。

此外,还下令迁徒关东六国的贵族、豪富于关中、巴蜀等地,又收缴销毁六国散藏于民间的兵器,并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

五、燕长城

燕国时,修筑了两条长城,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蜿蜒千余里,主要用以阻挡游牧民族的袭击。

南长城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西起今易县西南,沿易水而东,长数百里,用以防御齐、赵的进攻。

为巩固秦的边疆,防备匈奴南下,公元前213年,派蒙恬等人率士兵和役夫、刑徒约五十万人把原来旧中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边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

讨论对修长城的评价(也可以放在明长城时进行)

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无数生命的代价,对秦始皇残暴地不切实际地滥用民力应予批判,但长城对于防御匈奴侵扰、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城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是一块纪念碑。

修长城的时代,是兄弟民族互相厮杀的时代,长城是它的产物。

如今,那个产生悲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长城失去了原来的功用,成为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西汉初年,刘邦在地方的行政制度上,一方面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叫做“郡国并行制”。

当时全国约有54郡。

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附近地区,设置15个郡,直接进行统治。

其它39个郡为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实行分封制。

自北而南,封立了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等九个诸侯王国。

今北京地区归广阳郡,同时,又是燕国的都城。

诸侯王是卢绾,因与刘邦不同姓,史称为异姓诸侯王。

本课涉及到的地图《元朝行省图》,北京时为元朝都城大都。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位于北京丰台区郭公庄西南,世界公园旁边,距北京城约15公里。

发现于1974年,是西汉广阳王刘建及夫人的陵墓,也是北京地区已知的规模最大的汉墓,在这里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专业性汉墓博物馆。

该墓为土坑竖穴木廓墓,坐北朝南,平面成“凸”字形。

全长40米,东西宽18米,深4.7米,封土堆积层高达8米。

整个墓室全部用柏木堆垒成双层回廊,是一座规模宏大纯木制结构的地下宫殿。

墓室由墓道、甬道、外回廓、黄肠题凑、前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

墓室的中心是梓宫、前室和黄肠题凑。

按照汉代的墓制,帝王的棺木,用耐朽的梓木制成,称为“梓宫”。

“梓宫”、“黄肠题凑”为汉代皇帝和诸侯王所专用的“天子之制也”。

其中以黄肠题凑最为壮观。

它是用1.5万多条柏木圈成的高3米。

厚0.9米,长42米的柏木厚墙,这一万五千多根柏木的另一端都朝向墓室。

“黄肠题凑”一词,据三国魏人苏林为《汉书·霍光传》所作的注说:

“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云黄肠;木头皆向内,故云题凑”。

黄肠木堆垒13层,各层间无榫卯固定,但十分坚固。

(老山汉墓也有此结构)经历两千多年,出土时,保留下来的黄肠木大部分木质犹新,呈棕褐色,并散发出柏木的芳香。

在一号墓室南端的墓道里,出土了一组殉葬车马。

这是3辆木质单辕车和11匹马骸骨,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车马。

车子的轮缘、辐条上涂着朱、黑色大漆,轴、辕、衡、轭的端头和华盖的弓端盖头都装有鎏金铜帽。

马的装具,都是白银或鎏金的。

这是汉代专供皇太子和诸侯王坐的“朱斑轮青盖车”,是迄今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珍贵实物,对研究西汉交通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

前室是象征帝王生前起居饮食、畅饮歌舞的地方。

后室梓宫,置放燕王的三棺二椁。

墓室虽遭破坏,但出土文物仍很丰厚,有制作精美的漆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丝织品等。

参考资料

消灭异姓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楚汉之争的时侯,刘邦封臧荼为燕王。

西汉建立当年夏天,臧荼反叛,刘邦亲率大军进行讨伐,俘获臧荼。

叛乱被平定后,刘邦封他的同乡卢绾为燕王。

卢绾是与刘邦同时在沛县起兵的一员部将,跟随刘邦多年。

但他在燕为王七年后,看到刘邦逐个消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和韩王信等人,日益感到自己处境的孤立和危险,便与叛汉的陈豨暗地相通。

结果陈豨事败被杀,卢绾也被告发。

刘邦遣使召见卢绾,卢绾称病不出。

后刘邦派樊哙、周勃进击,卢绾逃往匈奴,后来死于匈奴。

刘邦随即封其子刘建为燕王,并与大臣们盟誓:

“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除公元前180年,吕后封其侄吕通为燕王一年外,都是刘家子弟在此为王。

汉武帝和汉昭帝曾一度废国设燕郡和广阳郡。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即位,又置广阳国,仍以蓟为都城。

王莽篡位后,改为广有郡,又改蓟为伐戎。

唐六部

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北京地名中存有“六部口”。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南城会馆想像画

北京的会馆是外省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设立的馆所,用于同乡集会、寄寓。

兴于明朝,盛于清朝。

明清两朝,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各地官员、士人、商贾云集,需要资助食宿、联络乡谊、议事燕集、崇祀神灵先贤的场所,会馆应运而生。

 

资料阅读

“京师之有会馆,肇自有明,其始专为便于公车而设,为士子会试之用,故称会馆。

——(民国)程树德《闽中会馆志序》

明朝大兴科举,迁都北京后,各地到京应试者和随行人员数量可观,食宿问题突出。

在京同乡守望相助,纷纷筹建以接待同乡举子为主的会馆——“试馆”。

试馆在所有会馆中约占80%。

明清时期,北京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服务商贸的工商业会馆逐渐增多。

另外,还有以行业为基础设立的行业会馆等,但所占比例很小。

宣南地区精英荟萃,有文化氛围浓厚的琉璃厂、繁华的大栅栏商业区,促成会馆发展迅猛。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借助农民起义反抗蒙古统治的巨大威力建立明朝,同年八月,明军攻入元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

北平不再是全国的首都,但仍是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主要据点。

明成祖即位后,营建北京城,并迁都北京。

北京成为明朝的都城,明帝国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北京城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本课的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之一是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材,突出“一个主题”(君主专制的加强)、讲好两大问题(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本课插图《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图、《军机处内景》

教学设计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起初,朱元璋采用元朝制度,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设左右丞相,统率六部和百官。

丞相即宰相的职权愈重,权威就愈大,而朱元璋是不能容忍宰相权重的。

后来他借机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自秦汉以来的丞相制,权分六部。

他担心的“设相之患”终于消除了。

他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成为中国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

不过,他实在忙不过来,又无处商量,因此“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在皇帝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

内阁从南京迁来,设在北京皇城午门内东侧,背临文华殿。

内阁是明朝统治者处理全国性重大政务的地方。

公元1402年,大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同学们看图《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北京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大明朝叫做文渊阁。

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

内阁大堂位于今故宫博物院西南文华殿对面的红墙院内。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师)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

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

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同学们可以回忆:

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什么?

(生:

回忆,回答)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等。

(师:

总结)尽管“宰相”不是某种官职正式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

请大家查阅字典,“宰”和“相”的本来含义是什么?

(生:

查阅字典后回答)“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

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

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生:

讨论,回答)积极作用: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作用:

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

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

(师)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

对内阁设立的过程做简单处理后,师引导学生对“史海探微”之思考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补充材料总结: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阅读与思考:

说出军机处的最初名称、设置时间、所在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军机处最初名称:

军机房

设置时间:

雍正年间

所在地点:

紫禁城隆宗门内

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先请参观过故宫的同学举手,教师打出军机处值班房的投影片)如果你走西路参观故宫,进了隆宗门,就会发现有一排建造坚固却十分简陋的排房,它的格局与四周巍峨的宫院似乎不那么协调。

但在清朝自雍正以后的100多年里,这里却是一个防范极严的地方。

即使王公大臣,不奉特旨也不准进去。

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它在清朝时出现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成为全国处理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

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

对联前一句冠冕堂皇,后一句“惟以一人治天下”,则是军机处的生动写照。

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样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

这使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进一步削弱。

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终于下令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封建专制主义皇权发展到了顶点。

宣统三年(1911年)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中,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四、练习题

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明清北京示意图,结合北京城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

参考答案:

突出皇权

 

参考资料

锦衣卫和东西厂

仅靠机构的变更来加强皇权,朱元璋还嫌不够,如何能保证这些机构的官员都能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呢?

为此,朱元璋专设一批特务人员替他侦察、追踪那些“不忠”的臣民。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让侍卫皇帝的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

锦衣卫遍布朝廷内外,神出鬼没,无孔不入,探听政治、军事,甚至家庭生活琐事,随时向皇帝报告。

朱元璋的子孙们变本加厉,把特务政治推向空前酷烈的地步。

后来又出现了东厂(今美术馆附近东厂胡同)、西厂,与锦衣卫性质相同,关系密切,故合称“厂卫”。

由亲信太监掌握,皇帝直接指挥。

特务由最狡猾、最狠毒的恶霸地主和流氓来充当,他们残害忠良,镇压人民,气焰嚣张,制造大批冤案、错案。

如果说在朱元璋时期对巩固统一还多少起过一些作用的话,那么后来则完全变成镇压人民、党同伐异、祸国殃民的工具,而且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削弱了统治力量。

这种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东厂胡同

位于东城区西部,王府井大街北段西侧,明朝永乐十八年,在此处设东厂署,故称东厂胡同。

刘瑾、魏忠贤等先后执掌东厂大权。

明亡后东厂不复存在,但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六铺坑

明朝政府为防范人民反抗,把城内各坊的居民,按人数分为很多铺,每铺设有铺头、火夫三五人,由总甲统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