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37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第一讲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2004年5月2日讲)

你们做了很多准备,好几个人带了录音机要录音,以为我要讲什么从来没有讲过的话,讲什么秘密法门!

讲出来的都不是秘密,是秘密的都讲不出来。

所以,首先要让心态平常起来,以平常心听平常话,就能与道相应。

有个奇特心,想听奇特话,离道就越远。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说出来的话,只可能是平常话。

四祖寺从道信大师开山,到今年刚好一千三百八十年。

四祖生活的年代,距离菩提达摩到中国来的时间比较接近。

那时还没有禅宗这个称呼。

四祖以前都是单传,四祖从三祖得法,三祖从二祖得法,二祖从达摩祖师得法。

说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历来有个公案,叫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达摩祖师为什么要到中国来?

他的宗旨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了一千多年,传了一千多年,参了一千多年。

参透没有呢?

历代祖师们参透了。

我们今天的人也在参,还没有参透。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这实际上是问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什么?

我们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是问这个问题。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人的生来死去之谜。

生来死去是怎么回事?

生从何来,不知道;死归何处,不知道。

这是人生的千古大谜。

许多人为了解开这个疑团,不惜尝尽千辛万苦,不惜踏遍万水千山。

为什么呢?

这个根本问题得不到答案,心里不踏实,不安定。

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传的法门,叫做安心法门,是用来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法门。

我们的心怎么才能安得了呢?

只有解决了这个千古大谜,我们的心才能安,否则就安定不了。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是为了传授安心法门。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达摩祖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这是中国禅宗的源头,禅宗祖师的语录就从这一篇算起。

这篇短文的前面附有几句话,说到达摩祖师被道育、慧可两位年轻求道者的精诚所感动,就对他们二人“诲以真道”,于是就有了这篇短文。

这个真道的要点是“四个如是”:

“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就这样安心、发行、顺物、方便,这就是大乘的安心法门,很简单。

但是次第不能错,必须从安心开始,然后才是发行、顺物、方便。

“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心怎么安呢?

用壁观的方法来安心。

我们的心妄想太多,很难安得了,所以祖师提出“壁观”的方法。

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心要像一堵墙壁一样,针插不进、水泼不入,这样地坚定坚强,没有任何妄想杂念,就可以入道。

安心法门的第一条,就是要杜绝一切妄想杂念,使心成为一堵墙壁。

心之所以不安,就在于妄想太多。

妄想从哪里来?

妄想都是由自我设计、自我偏执造成的。

妄想所设计的一切,都是虚妄分别,不实在、不真实,所以叫妄想。

如果所思所想都是真实的,那就不是妄想,而是智慧。

要安心,一定要使当下一念凝然不动,如同墙壁一般。

我们不妨坐在这里试一试。

假如眼前是一堵无边无际的墙,此时此刻还会有别的想法吗?

没有。

“壁观”实际上就是“观壁”,所以叫心如墙壁。

壁观只是一种方法,不是让这堵墙壁永远在心里,永远在眼前,而是利用这个方法,目的是要突破它,才能真正达到安心。

想要透过这道墙壁,必须脱胎换骨,来一次彻底的新生。

“如是发行者,四行”。

安心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具体落实安心法门,有四种修行途径,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

心安了,接着就要根据四行的要求,落实安心以后的生活。

四行以后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

”顺物,就是随顺世间、教化世间。

随顺世间、教化世间的关键就是要防护讥嫌。

修行人的所作所为,不应该使那些未信未悟的人生起怀疑心、毁谤心,所以要防护讥嫌,让所有见到我们的人都生起欢喜心、归信心、随喜心,这样才能随顺世间、教化世间。

“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方便是智慧的另一说法。

没有智慧的人,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方便。

初祖提出来修行要有方便,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也都是继承这个方便。

从历代祖师的教化生涯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利益众生一定要有方便。

具有利益众生的智慧方便,是菩萨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华严经》上讲,菩萨有十种利益众生的修行法门,这十个法门就是十度:

施、戒、忍、进、定、慧、方、愿、力、智。

其中第七条就是方便。

方便智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十个法门之一。

《华严经》上还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离开了尘劳,没有佛事,要在尘劳中做佛事。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可见方便多么重要。

方便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世的智慧、度众生的智慧。

这种智慧的要点,就是要把一切执着排除得干干净净,“遣其不着”。

有执着就有壁垒,有壁垒就没有智慧。

我们现在四面是墙,这叫壁垒。

因为有壁垒,所以只能通过窗户,才能够看到外面有一线光明。

“遣其不着”是什么呢?

就是要把四边的墙壁彻底推倒。

四面的墙壁是什么呢?

就是执着。

执着在《金刚经》上面叫做“住相”。

《金刚经》讲“有住”和“无住”,有执着就是有住,没有执着就是无住。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没有执着。

祖师所说尽管是只言片语,但它是把大乘经典中最精要的法义浓缩之后提出来,作为修行的要领。

这段文字是当时随同菩提达摩学习的弟子昙琳,他在记录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也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时候所作的序言,是对达摩祖师安心法门要领的总结,语言非常精练。

“菩提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

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

幸奉法师,事之数载。

谦恭咨启,善蒙师意。

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

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

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细细咀嚼这段话,蕴之于心,然后在修行和生活中逐步落实,我想比听很多磁带更有用,比看很多佛经更有用,比拜访很多法师更有用。

只要真正从源头上把握住佛祖的心要,就能获得一条修行的捷径,笔直走过去,不用拐来拐去,走很多弯路。

虽然如此,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用的功还得用,该付的草鞋钱还是要付的。

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行脚,他也只能说“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不到一事也无的时候,草鞋钱还得老老实实地付。

直到心里一事也无了,才能说是空付草鞋钱。

该付的钱不付,心里的执着放不下、丢不掉。

理入

下面正式介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内容。

讲解这篇文章的书有很多,我在《入禅之门》里面也讲过一次,今天只是旧话重提。

唐朝以前的禅师把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称为“入道”。

达摩讲怎么入道,三祖的《信心铭》,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的《最上乘论》,都是讲最初修行要怎样“入道”。

达摩祖师说:

“入道多途”,入道有很多途径。

“要而言之,不出二种”,总起来说,不出两种。

“一是理入,一是行入”,一是从理上入,二是从行上入。

一切法门,都不出这两条途径。

“理入”和“行入”,经典中叫做“随法行”和“随信行”。

理入就是随法行,行入就是随信行。

“理入者,藉教悟宗。

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有几个要点。

所谓“理入”,首先要借助经教来领悟禅宗的心要。

“藉教悟宗”,这是一个根本前提。

在此前提之下,又要“更不随于文教”,就是说既要藉教悟宗,又不能把手段和方法当作目的,执着于教理。

手段和方法在过程中有用,到达了目的地就没有用。

比喻说生病要吃药,病好了还要不要吃药呢?

一个好人老是吃感冒通行不行呢?

感冒好了你就把药放下。

病好了还吃药,反而执药成病。

不执着于经教,才能“与理冥符”,与真理相应。

藉教悟宗悟什么呢?

悟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每个众生都具有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之所以不能显现,是因为被妄想客尘所掩盖。

想要“舍妄归真”,使本具的佛性真正显露出来,不是坐在那里不费任何气力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凝住壁观”。

凝住壁观的要点,是要破除自他二元对立的心态,要“无自无他”,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要“凡圣等一”,没有佛也没有众生。

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佛见、众生见,其心仍然是分裂的,还有二元的对立,不能达到凝住壁观。

凡圣等一了,无自无他了,还要“坚住不移”,就是要保持不分别、没有分别、没对立面的心态,使它稳定,不丢失。

“不随于言教”,就是不可执着一切言教的说明、分析和推理。

这里讲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都是第一念,不是第二念。

第一念是心,第二念是思想;第一念是真如佛性、是智慧,第二念是逻辑分辨;第一念是现量,第二念是比量;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

所以必须是第一念,时时刻刻安住在第一念。

当然“第一念”也只是这么说,实际无所谓“第一念”,只是一大光明藏。

这样地“与理冥符”,与真如佛性相应,才是“无有分别,寂然无为”。

无分别是智,寂然无为是定,智慧和禅定完全统一。

这就是“理入”。

这种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可惜我们的种种妄想执着扫除不了,整天就生活在名言概念当中。

我在上面这么讲,底下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理解;有五十个人就有五十个人的理解。

因为每个人都是在分别,都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所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

我在讲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听的感觉就行了,不要再去思考。

再去思考就是第二念。

不思考就是受用;一思考就是分别。

一分别,受用就没有了。

不随于言教,就能凝住壁观。

你听的时候,心像一道墙壁一样,可能就有受用。

听法的人心无分别,说法的人他也不分别。

古人说“一切都从自性中流出”,就好像心里有一股泉水一样,就这样流淌出来。

一个讲法的人,如果真正对佛法有一点体会,他就不是先打个稿子,计划一番,看今天要讲什么。

他没有计划,也没有安排,他往那里一坐,话语就像清泉一样潺潺流出。

这样讲出来的东西,如果听的人也能够无心地听,讲者无心讲、听者无心听,就可以与理冥符,达到心心相应的境界。

报冤行

理入,实际上就是讲开悟的方法和境界。

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是讲方法;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是讲境界。

通过开悟的方法达到了开悟的境界,并不是就到此为止了,还要从体起用。

用在什么地方呢?

用在四行上。

“行入者,谓四行。

其余诸行,悉入此中。

”修行可以有无量的法门,无量的法门又都包含在四行当中。

“何等为四?

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

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

甘心忍受,都无冤诉。

经云:

逢苦不忧。

何以故?

识达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四行的第一行叫“报冤行”。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遇到苦难的境界,遇到有人冤枉了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办?

这就是“报冤行”所要讲的内容。

古人言:

“以德报冤。

”“报冤行”实际上就是忍辱波罗密。

不修忍辱波罗密,要想在修行上有受用,做不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想弄得清楚明白,符合道理,人人顺心,那是不可能的。

世间事既然如此,如何面对呢?

一定是要“逢苦不忧”。

不能做到逢苦不忧,怨天尤人的念头一起来,心想要像墙壁就不可能。

修报冤行的要点是什么呢?

祖师说:

我们修道的人,在遭受苦难的时候,就要想这是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危害无限”所招致的果报。

我这一生虽说没有毁犯,但这所有的苦难,都是从前宿殃所致,现在恶业果报成熟了。

不是天给的,也不是别人给的,一切苦果都是往昔苦因所致,要想没有苦果,只有不种苦因。

现在既然得到这种苦果,就要甘心忍受,毫无怨恨,从因上来检讨自己。

这看起来是消极的,其实是积极的。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切断苦的延续。

明白“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道理,就能化解怨仇之心,进入真正之道。

这种修行法门,就叫“报冤行”。

人生于世间,就是来经受苦难的,必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人生的种种苦,有来自自然界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的是来自内心的种种烦恼。

自然界的苦:

生、老、病、死;社会家庭的苦:

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内心烦恼的苦:

五阴炽盛苦。

八苦汇在一起,就像烧滚的油锅,生命就在油锅里面天天受煎熬。

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最后是五阴炽盛苦。

五阴与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包括身心的组成及活动。

这身心活动的苦,比任何一种苦都更加厉害。

躯体和思想每时每刻都在活动,从来就没有过停止,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即使你住着高楼大厦,家财万贯,妻妾满堂,内心的这种苦也从没有停止过。

不管怎么富有的人,内心都充满了烦恼;同样,一个人无论多么贫困,内心的烦恼也不会因为贫穷而减少。

苦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苦的内容却具有普遍性。

事实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去面对?

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呢?

改变不了。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它总在吹,要让叶子不要动,枝条不要动,根本不可能。

那怎么办呢?

只有改变我们的主观,让内心的无明之风停止下来,“情不附物”,才能与道相应。

所以只有凝住壁观,无自无他,什么苦来了你都不动,才能够逢苦不忧。

否则的话,我们就天天受煎熬,时时刻刻受煎熬,分分秒秒受煎熬。

所以一定要正确面对现实,接受苦的考验,跳出苦的熬煎。

怎么跳出它呢?

就是要认识它。

只有能认识它,面对它,才能超越它。

不能认识就无法超越。

随缘行

“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第二叫“随缘行”。

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

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恶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热天来了你无法逃避,冬天到了你也只有随顺。

面临好的境界不能贪着;坏的境界临头,你也无法逃避。

所以要一切随缘。

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

古人讲“适者生存”,“适”的意思就是随缘,就是随遇而安。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众生无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作不了主。

“我”是能主宰的意思,“无我”就是自己不能做主。

作不了主不是别人强加的,都是往昔宿业所致。

有业就有苦。

业有善业、恶业。

善业如果不是无漏善,仍在轮回里。

只有无漏善业成就,才能不受轮回,出离苦海。

因为过去所修的有漏善业与往昔的恶业掺杂在一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的果报,就是“苦乐齐受”,有苦也有乐。

这里的乐都不是究竟乐。

乐在佛经的分析上,称之为坏苦。

为什么叫坏苦呢?

因为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总在变化,一切的乐都是暂时的。

佛经讲有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

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无乐可言。

“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这些谚语都是讲的乐过后就是苦,乐本身就是苦。

我们有这么多人,发心到寺院里来过几天清净的生活,不是件简单的事。

应该想到,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追求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我们且不说那种生活是苦还是乐,只看在灯红酒绿之际,人的内心是不是很实在、很踏实?

在那种生活当中,人的内心充满着痛苦。

那种复杂的心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别看他在翩翩起舞,或者酩酊大醉,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都不踏实。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乐是暂时的,苦是恒长的。

我们修道人的苦和乐又是什么呢?

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有衣、有食、有法”就是乐,这种生活就是乐住。

“有法、无食”是苦乐参半,可以修行,但是没有饭吃。

如果既没有佛法,也没有饭吃,那就全都是苦了。

修行人的苦乐仅此而已。

当年四祖大师开山领众的时候,就是要“得一口食,以疗饥疮”。

肚子饿了,好像是一种疮。

吃一口饭,饥疮得治,就可以安心修行。

修道之人对于乐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有一碗饭吃,有一间房子住,可以修行,就行了。

这些都是随缘行。

“随缘”这个话人们经常讲,成了口头禅。

究竟什么是随缘?

为什么要随缘?

往往不加深思。

达摩祖师在这里对于什么是随缘作了解释。

祖师认为随缘是一种修行的法门。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我们为什么要随缘?

为什么要修随缘行?

因为每一个众生都不自由,不自在。

我们有谁能够自己主宰自己?

从大的环境到小的环境,从出生一直到死,我们这些迷路的众生没有一件事情,也没有一分一秒能够作得了主,我们的生命都是随着因缘业力而转变。

业力是什么?

业力就是自己多生多劫所积累的种种染净善恶的因果事实,所以都是“缘业”。

我们的一切都是随着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恶因果事实流转不息。

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者在善道,或者在恶道,脱离不了六道的轮转。

轮转的过程中也有相对的乐,所以是“苦乐齐受”。

三善道的乐比三恶道多,天上的乐比人间多。

在历劫的流转中,有苦受、有乐受。

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受”就是“感受”。

受有三种: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假如人生没有巨大的转变,苦乐感受差异往往不是很明显,这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

比如现在我喝的这杯茶,究竟是苦还是乐?

因为在这个时候,生命没有大的冲击,这杯茶到嘴里不苦不乐。

但如果生命遇到大的冲击,这一杯茶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当阳玉泉寺,有个小伙子煤气中毒很危险,完全昏迷不醒。

抬到床上以后眼睛睁不开,口打不开,不知道说话。

周围的人都急了。

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就是处在一个大的转换中。

我就跟他们说:

赶快给他一杯水喝。

牙齿打不开,口打不开,硬是把牙齿撑开,舀一勺水灌下去。

第一勺没有什么反应,第二勺、第三勺,有反应了。

水喝下去不到三分钟,人缓过来了。

那杯水,也不过就是平常的一杯水。

平常的一杯水究竟是苦还是乐,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看水的品质是什么,一是看你的需要是什么。

平常可有可无,那就不苦不乐;如果这杯水很特殊,那也可能会引起苦的感受或者乐的感受。

苦乐的感受,取决于主观的方面,也取决有客观的方面,所以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条件的组合。

“因缘”就是条件。

我们不用找很遥远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现在这一会中,找不找得到一件事不从缘生?

找不找得到一件事是孤立的、不要任何条件就能够存在?

如果“因缘所生”的观念时时刻刻都很明确,成了我们的思想境界,那你就可以见到缘起。

见到了缘起就见到了法,见到了法就见到了佛。

所以开悟容易得很,你能真实把握一切都是缘起,一切都是缘生,没有孤立的事情,那你就开悟了。

佛法最究竟的地方,就是“一切法因缘所生。

”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有大意义。

明白了因缘共生的道理,烦恼可以断掉,执着可以破除,我执可以放下,法执可以放下。

既然都是缘起的、缘生的,你还执着什么呢?

你执着,无非就是要能够作得了主,要能够自由,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的意见第一,一切都是从我出发,没有别人。

这种情况生活当中很普遍,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总是一定要体现我的意志,总是我的意志不能动摇,该有多么愚痴。

“我”是一切烦恼的祸根,是生死的祸根,世间一切问题的祸根。

打来打去、争来争去、拿来拿去,为的什么呢?

都是“我”在作怪。

佛把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总祸根给我们揭示出来,然后要我们做到一切法无我,要我们随缘,修随缘行。

随缘行三个字很简单,但就是随不了缘。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

何喜之有?

得之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名随缘。

”报冤行是针对的是逆境,随缘行主要是讲顺境。

比如说得到了荣誉。

往往人们得到荣誉以后,就在荣誉面前忘乎所以。

人的意志往往是在困苦中磨砺出来的,一旦事业成就了,环境顺利了,就忘乎所以,不再观照顺境是怎么得来的。

顺境是由善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何喜之有?

没有必要欢喜,应该保持平常心,在此基础上继续种善因,使生命逐步向上发展。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喜、怒、哀、乐、利、衰、毁、誉,叫做“八风”,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就与道相应,随顺因缘而行,故名“随缘行”。

无所求行

“三、无所求行者: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

经云: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第三是“无所求行”。

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一切随缘,不着意追求什么。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

”世间的人不明白无我的道理,不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处于愚痴迷暗当中,如同处于没有半点光亮的漫漫长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所以处处贪着,对一切东西不是处心积虑追求,就是想方设法抛弃。

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

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世间人没有智慧,所以不能做到无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

”一个有智慧的人,既然懂得无我的道理,懂得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就不能再像世间俗人一样,而是要反过来,“理将俗反”,起心动念,言谈举止,都应该和世间人完全相反。

怎么样相反呢?

世间人处处贪着,事事追求,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一切随缘,随遇而安,不要有执意的追求和目的,要“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与其想要达到何种目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创造条件。

一切都是条件的组合,条件不成熟,缘没有到,所追求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修德、积福,就是创造培育善因善缘。

不间断地培植善因善缘,恶缘就停止了。

善缘成熟了,恶因就会推迟现报。

如果不培植善因善缘,那么恶因恶缘就会提前兑现。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将来自然就会有好的成果。

不去耕耘只望收获,或者只作很少的努力就想得到很大的收获,那才是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

修道的人能够做到无所求,离道就会很近很近;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在道中行。

一个人心里面有迷惑,行为上就表现为事事执着与贪求,他所得到的果报也就与他的思想和行为相应。

所谓果报,就是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本身的身心状态。

一个普通人的身心世界,“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功德、黑暗”就是功德天与黑暗女,典出《涅槃经》,代表善业与恶业。

功德就是善业,又叫做白业,就是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带给一个人好的果报;黑暗就是恶业,或者叫做黑业,就是丑恶的思想和言行,丑恶思想与言行就会招致苦的果报。

时时刻刻追逐于人的命运而须臾不离的,就是善恶二业。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执着于有一个“我”,事事为“我”而忙,不能够明白“无我”的道理,不能够“无所求”,所以就长久地居住在三界里面,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者在三恶道,一直在六道中打滚,在六道里面饱受煎熬。

这就像是处于四面着火的屋子里面一样,多苦啊!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为什么会有种种的苦?

因为“有身皆苦。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执着自我的心,为满足自我而种种追求的心,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本。

执着于有一个我,就会有一个属于我的身体。

我们一般人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肉体,到了无色界的天人,他虽然没有物质性的肉体,仍然还有精神性的身体存在。

这个身体,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都是由于我执而有的。

有这个身体,就免不了有苦有乐,就免不了为它所累,所以说“形为罪薮”,“薮”就是聚集之处,身体就是一切罪恶罪报聚集的处所。

“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

”明白到“我”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明白到为“我”而忙的种种追求会招来种种痛苦,所以要“舍弃诸有”,息灭内心的种种贪求,从而达到无所求的境界。

诸有,就是“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细分可以分为“九有”、“二十五有”等等。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这里我们可以下一个明确地判断,只有无所求,才能真正叫做修道,“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换句话来说,只要你有所求,无论你的行为是善是恶,那都不是在修道,而是在造生死业。

所以说修行一定修“无所求行”。

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