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8.59KB ,
资源ID:847372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737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docx

1、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第一讲 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2004 年5 月2 日讲) 你们做了很多准备,好几个人带了录音机要录音,以为我要讲什么从来没有讲过的话,讲什么秘密法门!讲出来的都不是秘密,是秘密的都讲不出来。所以,首先要让心态平常起来,以平常心听平常话,就能与道相应。有个奇特心,想听奇特话,离道就越远。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说出来的话,只可能是平常话。 四祖寺从道信大师开山,到今年刚好一千三百八十年。四祖生活的年代,距离菩提达摩到中国来的时间比较接近。那时还没有禅宗这个称呼。四祖以前都是单传,四祖从三祖得法,三祖从二祖得法,二祖从达摩祖师得法。说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历来有个公案,叫

2、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达摩祖师为什么要到中国来?他的宗旨是什么?这个问题问了一千多年,传了一千多年,参了一千多年。参透没有呢?历代祖师们参透了。我们今天的人也在参,还没有参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实际上是问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什么?我们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是问这个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人的生来死去之谜。生来死去是怎么回事?生从何来,不知道;死归何处,不知道。这是人生的千古大谜。 许多人为了解开这个疑团,不惜尝尽千辛万苦,不惜踏遍万水千山。为什么呢?这个根本问题得不到答案,心里不踏实,不安定。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传的法门,叫做安心法门,是用来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法门。我们

3、的心怎么才能安得了呢?只有解决了这个千古大谜,我们的心才能安,否则就安定不了。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是为了传授安心法门。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达摩祖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这是中国禅宗的源头,禅宗祖师的语录就从这一篇算起。这篇短文的前面附有几句话,说到达摩祖师被道育、慧可两位年轻求道者的精诚所感动,就对他们二人“诲以真道”,于是就有了这篇短文。这个真道的要点是“四个如是”:“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就这样安心、发行、顺物、方便,这就是大乘的安心法门,很简单。但是次第不能错,必须从安心开始,然后才是发行、顺物、方便。“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

4、便者,遣其不着。” 心怎么安呢?用壁观的方法来安心。我们的心妄想太多,很难安得了,所以祖师提出“壁观”的方法。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要像一堵墙壁一样,针插不进、水泼不入,这样地坚定坚强,没有任何妄想杂念,就可以入道。安心法门的第一条,就是要杜绝一切妄想杂念,使心成为一堵墙壁。心之所以不安,就在于妄想太多。妄想从哪里来?妄想都是由自我设计、自我偏执造成的。妄想所设计的一切,都是虚妄分别,不实在、不真实,所以叫妄想。如果所思所想都是真实的,那就不是妄想,而是智慧。 要安心,一定要使当下一念凝然不动,如同墙壁一般。我们不妨坐在这里试一试。假如眼前是一堵无边无际的墙,此时此

5、刻还会有别的想法吗?没有。“壁观”实际上就是“观壁”,所以叫心如墙壁。壁观只是一种方法,不是让这堵墙壁永远在心里,永远在眼前,而是利用这个方法,目的是要突破它,才能真正达到安心。想要透过这道墙壁,必须脱胎换骨,来一次彻底的新生。 “如是发行者,四行”。安心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具体落实安心法门,有四种修行途径,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心安了,接着就要根据四行的要求,落实安心以后的生活。 四行以后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顺物,就是随顺世间、教化世间。随顺世间、教化世间的关键就是要防护讥嫌。修行人的所作所为,不应该使那些未信未悟的人生起怀疑心、毁谤心,所以要防护讥嫌

6、,让所有见到我们的人都生起欢喜心、归信心、随喜心,这样才能随顺世间、教化世间。 “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方便是智慧的另一说法。没有智慧的人,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方便。初祖提出来修行要有方便,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也都是继承这个方便。从历代祖师的教化生涯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利益众生一定要有方便。具有利益众生的智慧方便,是菩萨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华严经上讲,菩萨有十种利益众生的修行法门,这十个法门就是十度:施、戒、忍、进、定、慧、方、愿、力、智。其中第七条就是方便。方便智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十个法门之一。 华严经上还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离开了尘劳,没有佛事,要

7、在尘劳中做佛事。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可见方便多么重要。方便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世的智慧、度众生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要点,就是要把一切执着排除得干干净净,“遣其不着”。有执着就有壁垒,有壁垒就没有智慧。我们现在四面是墙,这叫壁垒。因为有壁垒,所以只能通过窗户,才能够看到外面有一线光明。“遣其不着”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四边的墙壁彻底推倒。四面的墙壁是什么呢?就是执着。执着在金刚经上面叫做“住相”。金刚经讲“有住”和“无住”,有执着就是有住,没有执着就是无住。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没有执着。祖师所说尽管是只言片语,但它是把大乘经典中最精要的法义浓缩之后提出来

8、,作为修行的要领。 这段文字是当时随同菩提达摩学习的弟子昙琳,他在记录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也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时候所作的序言,是对达摩祖师安心法门要领的总结,语言非常精练。 “菩提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奉法师,事之数载。谦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细细咀嚼这段话,蕴之于心,然后在修行和生活中逐步落实,我想比听很多磁带更有用,比看很

9、多佛经更有用,比拜访很多法师更有用。只要真正从源头上把握住佛祖的心要,就能获得一条修行的捷径,笔直走过去,不用拐来拐去,走很多弯路。虽然如此,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用的功还得用,该付的草鞋钱还是要付的。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行脚,他也只能说“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不到一事也无的时候,草鞋钱还得老老实实地付。直到心里一事也无了,才能说是空付草鞋钱。该付的钱不付,心里的执着放不下、丢不掉。 理 入 下面正式介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内容。讲解这篇文章的书有很多,我在入禅之门里面也讲过一次,今天只是旧话重提。 唐朝以前的禅师把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称为“入道”。达摩讲怎么入道,三祖的信心铭,四祖的入道

10、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的最上乘论,都是讲最初修行要怎样“入道”。 达摩祖师说:“入道多途”,入道有很多途径。“要而言之,不出二种”,总起来说,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一是从理上入,二是从行上入。一切法门,都不出这两条途径。“理入”和“行入”,经典中叫做“随法行”和“随信行”。理入就是随法行,行入就是随信行。 “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这里有几个要点。 所谓“理入”,首先要借助经教来领悟禅宗的心要。“藉教悟宗”,这是一个根本前提。在

11、此前提之下,又要“更不随于文教”,就是说既要藉教悟宗,又不能把手段和方法当作目的,执着于教理。手段和方法在过程中有用,到达了目的地就没有用。比喻说生病要吃药,病好了还要不要吃药呢?一个好人老是吃感冒通行不行呢?感冒好了你就把药放下。病好了还吃药,反而执药成病。不执着于经教,才能“与理冥符”,与真理相应。 藉教悟宗悟什么呢?悟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每个众生都具有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之所以不能显现,是因为被妄想客尘所掩盖。想要“舍妄归真”,使本具的佛性真正显露出来,不是坐在那里不费任何气力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凝住壁观”。凝住壁观的要点,是要破除自他二元对立的心态,要“无自无他”

12、,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要“凡圣等一”,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佛见、众生见,其心仍然是分裂的,还有二元的对立,不能达到凝住壁观。凡圣等一了,无自无他了,还要“坚住不移”,就是要保持不分别、没有分别、没对立面的心态,使它稳定,不丢失。“不随于言教”,就是不可执着一切言教的说明、分析和推理。 这里讲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都是第一念,不是第二念。第一念是心,第二念是思想;第一念是真如佛性、是智慧,第二念是逻辑分辨;第一念是现量,第二念是比量;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所以必须是第一念,时时刻刻安住在第一念。当然“第一念”也只是这么说,实际无所谓“第一念”,只是一大光明藏。这

13、样地“与理冥符”,与真如佛性相应,才是“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无分别是智,寂然无为是定,智慧和禅定完全统一。这就是“理入”。 这种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可惜我们的种种妄想执着扫除不了,整天就生活在名言概念当中。我在上面这么讲,底下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理解;有五十个人就有五十个人的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在分别,都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所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 我在讲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听的感觉就行了,不要再去思考。再去思考就是第二念。不思考就是受用;一思考就是分别。一分别,受用就没有了。不随于言教,就能凝住壁观。你听的时候,心像一道墙壁一样,可能就有受用。 听法的人心无分别,说法的人他也不分别。古人说“

14、一切都从自性中流出”,就好像心里有一股泉水一样,就这样流淌出来。一个讲法的人,如果真正对佛法有一点体会,他就不是先打个稿子,计划一番,看今天要讲什么。他没有计划,也没有安排,他往那里一坐,话语就像清泉一样潺潺流出。这样讲出来的东西,如果听的人也能够无心地听,讲者无心讲、听者无心听,就可以与理冥符,达到心心相应的境界。 报 冤 行 理入,实际上就是讲开悟的方法和境界。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是讲方法;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是讲境界。通过开悟的方法达到了开悟的境界,并不是就到此为止了,还要从体起用。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四行上。“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

15、行,悉入此中。”修行可以有无量的法门,无量的法门又都包含在四行当中。“何等为四?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四行的第一行叫“报冤行”。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遇到苦难的境界,遇到有人冤枉了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就是“报冤行”所要讲的内容。古人言:“以德报冤。”“报冤行”实际上就是忍辱波罗密。不修忍辱波罗密,要想在修行上有受用,做不到。

16、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想弄得清楚明白,符合道理,人人顺心,那是不可能的。世间事既然如此,如何面对呢?一定是要“逢苦不忧”。不能做到逢苦不忧,怨天尤人的念头一起来,心想要像墙壁就不可能。 修报冤行的要点是什么呢?祖师说:我们修道的人,在遭受苦难的时候,就要想这是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危害无限”所招致的果报。我这一生虽说没有毁犯,但这所有的苦难,都是从前宿殃所致,现在恶业果报成熟了。不是天给的,也不是别人给的,一切苦果都是往昔苦因所致,要想没有苦果,只有不种苦因。现在既然得到这种苦果,就要甘心忍受,毫无怨恨,从因上来检讨自己。这看起来是消极的,其实是积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

17、本上切断苦的延续。明白“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道理,就能化解怨仇之心,进入真正之道。这种修行法门,就叫“报冤行”。 人生于世间,就是来经受苦难的,必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人生的种种苦,有来自自然界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的是来自内心的种种烦恼。自然界的苦:生、老、病、死;社会家庭的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内心烦恼的苦:五阴炽盛苦。八苦汇在一起,就像烧滚的油锅,生命就在油锅里面天天受煎熬。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最后是五阴炽盛苦。五阴与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包括身心的组成及活动。这身心活动的苦,比任何一种苦都更加厉害。躯体和思想每时每刻都在活动,从来就

18、没有过停止,这就是“五阴炽盛苦”。即使你住着高楼大厦,家财万贯,妻妾满堂,内心的这种苦也从没有停止过。不管怎么富有的人,内心都充满了烦恼;同样,一个人无论多么贫困,内心的烦恼也不会因为贫穷而减少。苦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苦的内容却具有普遍性。 事实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去面对?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呢?改变不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它总在吹,要让叶子不要动,枝条不要动,根本不可能。那怎么办呢?只有改变我们的主观,让内心的无明之风停止下来,“情不附物”,才能与道相应。所以只有凝住壁观,无自无他,什么苦来了你都不动,才能够逢苦不忧。否则的话,我们就天天受煎熬,时时刻刻受煎熬,分分秒秒受煎熬。 所以一定要

19、正确面对现实,接受苦的考验,跳出苦的熬煎。怎么跳出它呢?就是要认识它。只有能认识它,面对它,才能超越它。不能认识就无法超越。 随 缘 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第二叫“随缘行”。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恶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热天来了你无法逃避,冬天到了你也只有随顺。面临好的境界不能贪着;坏的境界临头,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古人讲“适者生存”,“适”

20、的意思就是随缘,就是随遇而安。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众生无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作不了主。“我”是能主宰的意思,“无我”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作不了主不是别人强加的,都是往昔宿业所致。有业就有苦。业有善业、恶业。善业如果不是无漏善,仍在轮回里。只有无漏善业成就,才能不受轮回,出离苦海。因为过去所修的有漏善业与往昔的恶业掺杂在一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的果报,就是“苦乐齐受”,有苦也有乐。这里的乐都不是究竟乐。乐在佛经的分析上,称之为坏苦。为什么叫坏苦呢?因为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总在变化,一切的乐都是暂时的。佛经讲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

21、不苦不乐是行苦,无乐可言。“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些谚语都是讲的乐过后就是苦,乐本身就是苦。我们有这么多人,发心到寺院里来过几天清净的生活,不是件简单的事。应该想到,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追求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我们且不说那种生活是苦还是乐,只看在灯红酒绿之际,人的内心是不是很实在、很踏实?在那种生活当中,人的内心充满着痛苦。那种复杂的心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别看他在翩翩起舞,或者酩酊大醉,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都不踏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乐是暂时的,苦是恒长的。 我们修道人的苦和乐又是什么呢?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有衣、有食、有法”就是乐,这种生活就是乐住。“有

22、法、无食”是苦乐参半,可以修行,但是没有饭吃。如果既没有佛法,也没有饭吃,那就全都是苦了。修行人的苦乐仅此而已。当年四祖大师开山领众的时候,就是要“得一口食,以疗饥疮”。肚子饿了,好像是一种疮。吃一口饭,饥疮得治,就可以安心修行。修道之人对于乐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有一碗饭吃,有一间房子住,可以修行,就行了。这些都是随缘行。 “随缘”这个话人们经常讲,成了口头禅。究竟什么是随缘?为什么要随缘?往往不加深思。达摩祖师在这里对于什么是随缘作了解释。祖师认为随缘是一种修行的法门。“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我们为什么要随缘?为什么要修随缘行?因为每一个众生都不自由,不自在。

23、我们有谁能够自己主宰自己?从大的环境到小的环境,从出生一直到死,我们这些迷路的众生没有一件事情,也没有一分一秒能够作得了主,我们的生命都是随着因缘业力而转变。业力是什么?业力就是自己多生多劫所积累的种种染净善恶的因果事实,所以都是“缘业”。我们的一切都是随着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恶因果事实流转不息。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者在善道,或者在恶道,脱离不了六道的轮转。 轮转的过程中也有相对的乐,所以是“苦乐齐受”。三善道的乐比三恶道多,天上的乐比人间多。在历劫的流转中,有苦受、有乐受。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受”就是“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如人生没有巨大的转变,苦乐感受差异往

24、往不是很明显,这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比如现在我喝的这杯茶,究竟是苦还是乐?因为在这个时候,生命没有大的冲击,这杯茶到嘴里不苦不乐。但如果生命遇到大的冲击,这一杯茶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当阳玉泉寺,有个小伙子煤气中毒很危险,完全昏迷不醒。抬到床上以后眼睛睁不开,口打不开,不知道说话。周围的人都急了。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就是处在一个大的转换中。我就跟他们说:赶快给他一杯水喝。牙齿打不开,口打不开,硬是把牙齿撑开,舀一勺水灌下去。第一勺没有什么反应,第二勺、第三勺,有反应了。水喝下去不到三分钟,人缓过来了。那杯水,也不过就是平常的一杯水。平常的一杯水究竟是苦还是乐,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看

25、水的品质是什么,一是看你的需要是什么。平常可有可无,那就不苦不乐;如果这杯水很特殊,那也可能会引起苦的感受或者乐的感受。 苦乐的感受,取决于主观的方面,也取决有客观的方面,所以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条件的组合。“因缘”就是条件。我们不用找很遥远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现在这一会中,找不找得到一件事不从缘生?找不找得到一件事是孤立的、不要任何条件就能够存在? 如果“因缘所生”的观念时时刻刻都很明确,成了我们的思想境界,那你就可以见到缘起。见到了缘起就见到了法,见到了法就见到了佛。所以开悟容易得很,你能真实把握一切都是缘起,一切都是缘生,没有孤立的事情,那你就开悟了。

26、 佛法最究竟的地方,就是“一切法因缘所生。”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有大意义。明白了因缘共生的道理,烦恼可以断掉,执着可以破除,我执可以放下,法执可以放下。既然都是缘起的、缘生的,你还执着什么呢?你执着,无非就是要能够作得了主,要能够自由,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的意见第一,一切都是从我出发,没有别人。这种情况生活当中很普遍,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总是一定要体现我的意志,总是我的意志不能动摇,该有多么愚痴。 “我”是一切烦恼的祸根,是生死的祸根,世间一切问题的祸根。打来打去、争来争去、拿来拿去,为的什么呢?都是“我”在作怪。佛把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总祸根给我们揭示出来

27、,然后要我们做到一切法无我,要我们随缘,修随缘行。随缘行三个字很简单,但就是随不了缘。“若得胜报荣誉等事, 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之从缘, 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 冥顺于道, 是名随缘。”报冤行是针对的是逆境,随缘行主要是讲顺境。比如说得到了荣誉。往往人们得到荣誉以后,就在荣誉面前忘乎所以。人的意志往往是在困苦中磨砺出来的,一旦事业成就了,环境顺利了,就忘乎所以,不再观照顺境是怎么得来的。顺境是由善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何喜之有?没有必要欢喜,应该保持平常心,在此基础上继续种善因,使生命逐步向上发展。“得失从

28、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喜、怒、哀、乐、利、衰、毁、誉,叫做“八风”,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就与道相应,随顺因缘而行,故名“随缘行”。 无 所 求 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第三是“无所求行”。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一切随缘,不着意追求什么。“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世间的人不明白无我的道理,不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处于愚痴迷

29、暗当中,如同处于没有半点光亮的漫漫长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所以处处贪着,对一切东西不是处心积虑追求,就是想方设法抛弃。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世间人没有智慧,所以不能做到无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一个有智慧的人,既然懂得无我的道理,懂得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就不能再像世间俗人一样,而是要反过来,“理将俗反”,起心动念,言谈举止,都应该和世间人完全相反。怎么样相反呢?世间人处处贪着,事事追求,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一切随缘,随遇而安,不要有执意的追求和目的,要“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与其想要达到何种目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创造条件。一切都是条

30、件的组合,条件不成熟,缘没有到,所追求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修德、积福,就是创造培育善因善缘。不间断地培植善因善缘,恶缘就停止了。善缘成熟了,恶因就会推迟现报。如果不培植善因善缘,那么恶因恶缘就会提前兑现。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将来自然就会有好的成果。不去耕耘只望收获,或者只作很少的努力就想得到很大的收获,那才是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修道的人能够做到无所求,离道就会很近很近;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在道中行。 一个人心里面有迷惑,行为上就表现为事事执着与贪求,他所得到的果报也就与他的思想和行为相应。所谓果报,就是所处的社会环境、

31、自然环境,以及本身的身心状态。一个普通人的身心世界,“功德黑暗,常相随逐。”“功德、黑暗”就是功德天与黑暗女,典出涅槃经,代表善业与恶业。功德就是善业,又叫做白业,就是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带给一个人好的果报;黑暗就是恶业,或者叫做黑业,就是丑恶的思想和言行,丑恶思想与言行就会招致苦的果报。时时刻刻追逐于人的命运而须臾不离的,就是善恶二业。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执着于有一个“我”,事事为“我”而忙,不能够明白“无我”的道理,不能够“无所求”,所以就长久地居住在三界里面,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者在三恶道,一直在六道中打滚,在六道里面饱受煎熬。这就像是处于四面着火的屋子里面一

32、样,多苦啊!“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为什么会有种种的苦?因为“有身皆苦。”“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执着自我的心,为满足自我而种种追求的心,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本。执着于有一个我,就会有一个属于我的身体。我们一般人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肉体,到了无色界的天人,他虽然没有物质性的肉体,仍然还有精神性的身体存在。这个身体,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都是由于我执而有的。有这个身体,就免不了有苦有乐,就免不了为它所累,所以说“形为罪薮”,“薮”就是聚集之处,身体就是一切罪恶罪报聚集的处所。 “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明白到“我”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明白到为“我”而忙的种种追求会招来种种痛苦,所以要“舍弃诸有”,息灭内心的种种贪求,从而达到无所求的境界。诸有,就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细分可以分为“九有”、“二十五有”等等。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这里我们可以下一个明确地判断,只有无所求,才能真正叫做修道,“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换句话来说,只要你有所求,无论你的行为是善是恶,那都不是在修道,而是在造生死业。所以说修行一定修“无所求行”。 称 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