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68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D幽静赏玩软弱

2.下列诗句中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薄罗轻剪越溪纹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D.饮马长城窟更寒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狡猾的猎物最终难逃高明的猎手的掌心,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C.大师的魅力就在这,无论你是桀骜不驯还是孤芳自赏,都能从大师那里找到老朋友一般的亲切感。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普通流感患者无须特殊治疗,但应注意休息,多喝水,体温高时可服用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药物,一般情况下病情一周以内即可减少。

B.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0多个重点监测城市约半数左右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

C.各地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同时,应努力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尤其要严正法纪,惩处某些公权单位向企业利用权力变相索贿的违法行为。

D.中印同为文明古国,互为重要邻国,双方有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近代以来两国又经历了相似的遭遇,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

“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B.小王领父亲见班主任时说:

“老师,这是令尊大人。

C.对于有兴趣投资木王山森林公园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我所做的只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喜欢读书,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

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很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

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

他们认为,。

德国人的读书兴趣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书籍。

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大家出门不带雨伞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好像一个人出门必须开车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等于出门没穿鞋子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

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曰:

牛便金。

许于蜀。

蜀王贪,欲五牛。

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

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蜀王怒。

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

“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

”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

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

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7.对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诈诈:

欺骗B.蜀王卒卒:

完成

C.有穴见大蛇见:

通“现”,出现D.许于蜀许:

答应8.下列各组相同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然道难然惧五丁勇B.以谢罪以手揽之

C.愿许之五人欲诛之D.许于蜀朝坠金于其后9.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蜀王)三十二B.(五丁)还到梓潼

C.(五丁)以手揽之D.(蜀王)闻五丁亡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3分)

A.或师焉,或不焉B.知明而行无过矣

C.意有所及,梦亦同趣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1.翻译句子。

(1)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3分)

(2)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3分)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分)

三、默写

12.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2)歌台暖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3),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

(4),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5)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10)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四、诗歌鉴赏(11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

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

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

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慢世:

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是怎样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1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16分)

流变

林耀德

①一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之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

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②他曾经在铜山中和其他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融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

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③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

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地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

到了正午,他被骄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④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布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

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⑤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什么是寂寞。

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

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地意识着这个世界。

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和敬畏之间的不同。

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词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⑥他也开始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

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站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⑦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现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⑧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⑨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地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⑩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

他最后学到的情感是自怜。

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绶和军帽上漫无节制地排泄。

随着铜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11)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光复之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一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礼地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12)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散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型,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

当他们以高速呼啸著破空地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1)怎样理解“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氲的蒸汽”在文中的含意?

(2分)

(2)请简要概括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

(4分)

(3)文章第⑥段提到“他遁入……体会这种身着戎装、站在市区中央的困惑”,他为什么“困惑”?

(4分)

(4)请简要概括标题“流变”的作用。

(6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4分)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

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

“你说得对!

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

“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

(5分)

(2)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4分)

(3)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本探究。

(5分)

六、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C

2.C

3.D(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

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

B项“图穷匕见”:

图:

地图;穷:

尽;见:

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C项“桀骜不驯”:

桀:

凶暴;骜:

马不驯良,比喻傲慢。

性情强暴不驯顺。

D项“危言危行”:

危:

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4.D(A项,搭配不当,应将“减少”改为“缓解”或“减轻”;B项,成分赘余,应把“约半数左右”改为“约半数”或“半数左右”;C项,语序不当,应把“利用权力”移到“向企业”前。

5.D(A项,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蟾宫折桂,科举时代称考取进士。

B项,令尊,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

C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D项,抛砖引玉,谦辞,使用得体。

6.C

7.B(卒:

被杀害。

8.A(A然:

然而B以:

(1)表目的,可译为“来”;

(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C之:

(1)代蜀王,

(2)代蛇D于:

(1)介词,向;

(2)介词,在。

)9.D(应该是“秦王”。

10.D11.

(1)秦王责令工匠凿五头牛,每天在牛屁股后摆上一堆金子。

(补出主语1分,“责、日”译对得1分,意思正确1分。

共3分。

“后”解释为“牛后面”也可以。

(2)蜀王忘记了旧仇,知道这个好消息,再次派遣五个壮士去秦国。

(“旧”“重”译对得1分,“之”译对或补充出“去秦国”得1分,意思正确1分。

(3)略12.略

13.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

(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

(3分)

(2)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

(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2分)

14.

(1)铜片在熔化过程中,记忆逐渐消失。

(2)人们对塑像的态度:

敬畏(崇敬、崇拜)---鄙夷---冷漠---抛弃。

(3)塑像人物想要得到人们对他的崇敬,却只得到敬畏;想要实现的梦却没有实现。

(4)“流变”一词,简洁而富有深意;概括了文中的主要内容,交代了铜片的流变(人们对塑像人物的态度流变),也展现了一位领袖人物和一个国家的流变过程,从而揭示了主旨;“流变”是全文的线索。

15.

(1)不可以。

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2)①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②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③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④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

(3)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参考译文:

蜀国弱小,然而道路艰险,秦国想要强行攻占一直没有办法。

于是秦王就欺骗蜀王,他责令工匠用石头凿了五头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会下金子的,并答应把它们送给蜀国。

蜀王很贪婪,想要得到这五头牛。

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无人能敌。

蜀王就派他们打开山路迎接五头金牛。

五头牛到达蜀国,其实只是石牛,蜀王很生气。

秦国知道道路已通虽然很高兴,然而还是害怕五个壮士的神勇,不敢进兵。

当时蜀王只有32岁,秦王知道他很好色,因此想用女色迷惑他。

他派人告诉蜀王:

“金牛事件是我的不是,但我现在有五个绝色美女,愿意送给你来谢罪。

”蜀王忘记了旧仇,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再次派五个壮士去秦国接美女。

回到梓潼时,看到一个山洞中有一条大蛇,担心它危害百姓。

五个壮士想要杀死它,于是五人竭尽全力,用手拉着蛇,要把蛇拖出洞。

霎时间,山倒塌了,就把五人和秦国的美女压死了,那座大山也分为五座山岭。

听说五个壮士死了,蜀国的道路也通了,秦国感到没有什么害怕的了,于是进军蜀国,蜀王也被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