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301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docx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通用

思想政治主观题七种常见题型的特点分析与应对策略  

   

高考政治主观题,因其设问方式的多样、设问角度的多变、设问主体的多元、设问目标的多维,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对学生的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高三政治复习中,有必要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的基本类型作一个盘点,准确把握每一种设问的基本特点,进而熟练掌握每一种设问的答题要领。

  

笔者以为,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方式,大致可分为描述类、意义类、认识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等七种基本类型。

对此逐一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与启发。

  

一、“描述”类设问  

[典型例题]阅读图表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图表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品名  

1995年  

2000年  

2020年  

2020年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彩电(台)  

89.8  

16.9  

16.6  

48.7  

134.8  

84  

137.5  

90.3  

冰箱(台)  

66.2  

5.15  

80.1  

12.3  

90.7  

20.1  

96.8  

24.9  

洗衣机(台)  

88.9  

16.9  

90.5  

28.6  

95.5  

40.2  

96.8  

44.1  

空调(台)  

8.1  

0.18  

30.8  

1.32  

80.67  

6.4  

94.8  

8.5  

电脑(台)  

0  

0  

9.7  

0.47  

41.52  

2.1  

53.2  

3.14  

材料: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是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

为此,我国政府于 2020年2月1日 在全国展开“家电下乡”活动,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将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3%。

  

(1)归纳图表中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特点简析]“描述”类设问往往以“描述”、“反映”、“分析”、“指出”等词为题眼,要求学生描述或指出材料所蕴含的现象、所体现的关系或所反映的问题。

此类设问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却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描述事物现象并进而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能力。

而且,此类设问往往出现在一组设问的最前面,对后面的设问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本题组中后续设问的解答。

如上面所举的例题,其后紧接着的第2个设问便是“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如果第一问答得不好,势必会直接影响到第二问的解答。

  

[思路点拔]解答“描述”类设问,关键在于把握答题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全面把握:

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全面把握并正确描述事物的现象。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两个问题:

一是对材料的把握不全面,即遗漏部分信息点;二是对现象的描述没抓住其基本特征,仅停留在对材料的简单重复、甚至照搬照抄上。

  

第二个层次是深入分析:

在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联系等,把握事物现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并作出正确的阐述或说明。

这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极易忽略的一个方面,需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答案: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城乡居民家庭之间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存在明显差距,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

  

[失误警示]“描述”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一是不全面,对材料信息的把握不全面,造成漏点;二是欠深入,就事论事,找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三是缺归纳,即简单照搬材料,不对材料进行归纳。

  

二、“意义”类设问  

[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用经济常识分析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特点简析]“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

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

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思路点拨]解答“意义”类设问,关键在于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一般可考虑如下四个切入点:

  

一是根据主体析意义。

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人民代表、公民等;经济常识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

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二是寻找角度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如07高考文综山东卷28题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一题,我们便可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三是确定范围析意义。

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社会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有哪些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

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四是回归教材析意义。

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如07高考文综四川卷38题第3问“结合材料三,用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知识,说明《物权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意义”一题,即要求我们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来分析其意义。

  

[例题剖析]该题的第一问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可根据主体和角度来分析其意义:

即考虑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农民的角度看有何意义?

从农业的角度看有何意义?

从农村的角度看又有何意义?

  

该题的第二问则可主要根据课本基础知识来分析其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该题只要分析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对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有何意义,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何意义即可。

  

参考答案:

(1)它可以减轻农民看病负担,提高农民福利;可以改善部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引导农民树立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意识。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包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两个方面。

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失误警示]“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

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三、“认识”类设问  

[典型例题]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

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

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1)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

  

[特点简析]“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等词语为题眼,有时也以“分析”、“评价”等字眼出现,要求学生就试题所给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

此类设问一般都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材料,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明确给出答题的方向,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作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谈“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此类设问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思路点拨]“认识”类设问的解答在于对问题的分解,要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

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

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

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

  

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

即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个问题,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题剖析]该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实质上就是要学生谈谈对浪费行为的认识,故属于“认识”类设问,在分析过程中可分成如下四个问题:

  

(1)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是什么?

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2)材料中的浪费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

材料中可看出它是不对的,这一点可不必作答。

  

(3)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怎么样?

主要是影响如何,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看,不浪费行为利于生产发展;从个人消费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看,浪费行为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对这种浪费行为应该怎么办?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与材料有关内容,是不难得出答案的。

  

参考答案:

(1)①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不合理消费不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消费行为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或倡导正确的消费行为),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科学消费,反对不文明消费。

  

[失误警示]“认识”类设问如果理顺了思路,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找不到思路,则答起来难度就会很大。

不少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恰恰容易忽视题型,盲目答题,从而缺少思路,乱答一气。

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重视设问类型,只有明确设问类型,才能明确答题思路。

  

四、“体现”类设问  

•       [典型例题]  

材料一、国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材料二:

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

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

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

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

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

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

  

[特点简析]“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

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二是“××(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

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而第二种设问模式的指向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有“哪些”两字出现。

“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思路点拨]“体现”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三点:

  

一是明确知识。

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

“××(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在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作出简要罗列。

  

二是研究材料。

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

  

三是比较分析。

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在上面三点的基础上,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

  

[例题剖析]该例题中的第1问,属于“××(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类型,答此题时先要弄清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哪些:

包括对内职能(具体有四个方面)和对外职能(具体三个方面),然而要认真阅读材料,看看对内职能有没有体现(如果有,是哪一个职能),对外职能有没有体现(如果有,又是哪一个职能)。

然而再把材料和知识结合起来即可。

  

例题中的第3问则属于“××(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类型,解题时先要弄清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包括联系(具体有哪些原理)、发展(具体有哪些原理)和矛盾(具体有哪些原理),然而再具体分析材料,把材料与有关原理结合起来分析,也不难组织答案了。

  

参考答案:

(1)高度重视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从天花的泛滥,到人类经过艰辛探索制服天花,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从天花的肆虐,到接种人痘和牛痘,直至天花的最终消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失误警示]“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

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五、“措施”类设问  

[典型例题]  

材料一  

                                        

材料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特点简析]“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

但此类设问又是灵活多样的,从设问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是间接的,即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考查的知识看,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从题目的类型看,此类设问既可以出现在常规的政治主观题中,也可以出现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试题当中。

  

[思路点拨]“措施”类设问的解答,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当然,合适的角度对解此类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三个角度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

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如06高考文综全国卷Ⅱ39题第2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只要我们联系课本中发展农业的措施这一内容,便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了。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资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如06全国高考文综天津卷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答案,完全需要学生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中去寻找答案的。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

至于政治学科所涉主体,前面已有提及,不再复述。

这里仅以07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8题2问“比照材料四,针对材料三中的问题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角度就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各提一条建议,并简要分析说明”说明,解答此题,可结合不同的主体来考虑,如企业应该如何做,政府应该怎样做,即可。

  

[例题剖析]该例在解题过程中,不需要落实主体寻答案了,因为设问中已明确了主体是“企业”。

但联系材料寻答案和联系课本寻答案还是需要的。

  

首先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因为材料一、二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作为企业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降低消耗,减少污染,转变增长方式。

  

但企业怎样才能降低消耗,减少污染,转变增长方式呢,这就需要联系课本,找到课本上公司的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把上述两点结合起来,题目的答案就不难组织了。

  

参考答案:

①企业应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②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附加值。

  

[失误警示]“措施”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联系课本的内容学生会答得好一些,但要求学生联系材料分析的答案或落实主体分析的答案则会相对答得较差一些。

这既有能力方面的原因,但更有习惯方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要强化自己联系材料和寻找主体的意识和习惯,而不要遇到题目,不假思索,拿来就写,这是非常有害的。

  

六、“启示”类设问  

[典型例题]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

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企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简析]“启示”类设问基本上都以“启示”一词为题眼,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有关信息分析出有关借鉴意义,即启示。

另外,也有个别题目没有“启示”一词,而代之以“应该”一词,如“材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其实还是属于“启示”类设问。

此类设问的基本模式是两种,一种是“××(指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另一种是“××(指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

但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要求学生能很好的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出相关信息背后的意义来,因此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思路点拨]“启示”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两点:

  

一是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中的做法。

对材料要全面分析,特别要是分析状态和措施两个层次。

从状态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

从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应该或不可以这样做。

这就是对我们的启示。

  

二是回归课本,找到知识的对应点。

在上述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回归课本,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应起来,即弄清材料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在课本上的内容到底是哪些,然后把材料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可。

  

[例题剖析]在解答该例题时,首先应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

从现状看,材料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即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措施看,材料告诉我们“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企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即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要想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开辟“第二曲线”。

  

接着,再把上述分析的结果回到课本中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内容上来。

上述对现状的分析,回归到辩证法中主要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对措施的分析,回归到辩证法中,就联系的观点看,主要体现了要提高预见性,即坚持用因果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的观点看,首先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即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其次体现了人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即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另外,还体现了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即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等。

  

经过这样的分析,题目的答案也就可以组织起来了。

  

参考答案: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