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20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

(2)

一、选择题

1.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④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3.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当时经济困难

C.重视“以德化民”

D.当时人心思安

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

5.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

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史记》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7.“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8.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

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9.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

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

11.《舌尖上的中国》解释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地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应该是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

12.下面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13.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14.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④灭秦以后,他们建立了新兴的东汉王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16.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17.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C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AB.BC.CD.D

18.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20.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B.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C.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21.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

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刘邦、项羽起义B.国人暴动C.打击分裂势力D.陈胜、吴广起义

22.“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23.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2

3

9

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在《史记》记录范围内。

①、②项正确,A符合题意;③、④项,蔡伦为东汉人,李春为隋代造桥匠师,其所处时代都在西汉武帝之后,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

故③、④项错误。

BCD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是汉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故选B。

4.C

解析:

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A项不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②建造阿房宫和④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不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故选D。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征收沉重的赋税、施行严酷的刑法,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张角、董仲舒、张衡与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大力提倡儒学,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把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官员的选拔密切结合起来,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研究和推广儒学的高潮,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兴办太学,A选项排除;创建新儒学体系是董仲舒的成就,C选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统一的措施,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

故选B。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指派,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

世袭继承是奴隶社会的官制,地方推荐是汉代的察举制,考试选拔是科举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而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豆等物种也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故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不符合史实,A符合题意;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符合史实,排除C;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故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和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符合史实,排除BD。

故选A。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汉武帝统治时期”,结合所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故①不符合题意。

书同文,车同轨是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故②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③符合题意。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故④符合题意。

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⑤符合题意。

③④⑤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末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故①正确;②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故②正确;秦未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故③正确;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李白描绘到: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CD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6.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

故B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故A符合题意;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识记能力。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选B。

2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

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输入内地,因此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B排除;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C排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D排除。

故选A。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A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B排除;打击分裂势力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重点掌握秦末农民战争。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与商朝没有关系。

因此C朝代篇设计不恰当,C符合题意;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C符合题意;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民族矛盾无关,B不符合题意;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4.D

解析:

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具体表现有刑法残酷,剥削沉重,如赋税、徭役繁重,最终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而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秦朝灭亡后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但是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迷信武力,也失去人心,最终失败,因此AC对应秦朝灭亡的原因,B对应项羽失败的原因,D是两者失败的共同原因。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