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80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docx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小学、高中)

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点。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觉”。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活动论”,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论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论”强调,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文学的双重性质(小学、初中、高中)

文学的双重性质指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它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

但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它具有与其它意识形态相同的一般性质。

这种一般性在于,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运用概念方式,具有认识因素。

但在这种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其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从目的看

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第二,从方式看

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

第三,从态度看

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

3.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小学、高中)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马克思将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

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内)。

4.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小学、高中)

文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其规律之一就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

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批判中继承,另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推陈出新,创造出无愧时代也无愧传统的优秀文学。

5.文学创造、文学话语的独特性(小学、高中)

(1)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与科学、道德、宗教及其他各种艺术创造等精神生产活动一样,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

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的独特性在于:

它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活动,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将人导向能充分地体现其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2)文学话语的独特性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话语五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

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能一眼看穿的。

6.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小学、高中)

理智:

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

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理智与感情的关系: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规范因素。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7.艺术形式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小学、高中)

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8.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小学、高中)

两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典型人物对他所处的环境又非永远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具有能动性,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9.文学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接受心境是指影响读者阅读的某种情绪状态。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好的心境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获得阅读带来的愉悦之感;郁悒的心境则难以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难以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真意”。

此外,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个作品,由于情绪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

10.文学批评的作用(小学、高中)

(1)文学批评的概念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价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文学批评的基本性质表现在:

其一,文学批评具有科学性;其二,文学批评具有倾向性;其三,文学批评具有社会批评性。

(2)文学批评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有说服力的分析评价,肯定其成就,指出其不足,从而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而涉及广泛的文学现象时,会影响一个时期甚至一代文学的发展动向。

进步的、理性的文学批评能促成进步文学的繁荣兴旺。

文学批评是读者和作家作品之间的一道桥梁。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帮助读者进行正常的、有益的阅读和鉴赏。

文学批评在促进文学繁荣、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建设,使自己得到发展。

11.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小学、高中)

第一,思想标准:

一是从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看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第二,艺术标准:

一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二是真实而又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三是完美而又独创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

但是由于各类文学作品内部构造的不同,它们自身还有一些特殊的艺术要求,如小说的典型人物塑造,诗歌的意境、音韵,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第三,两者的关系:

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必须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很好地统一起来。

1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小学、高中)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很明显,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作品,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且生产着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反过来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消费是文学产品最终得以实现的环节,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与规模,体现着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13.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使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14.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主要区别(小学、高中)

抒情与叙事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抒情性作品中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有抒情成分,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各有侧重。

但作为表达方式,叙事与抒情是有区别的。

(1)概念不同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而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文学类型。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2)表现对象不同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3)表现方式不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4)把握的角度不同

抒情表意文学所要把握的是社会现实的精神或情感意义,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领悟与认识,因而其内容主要是对内在的思想情感的表现。

叙事文学则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5)表达情感的灵活度不同

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与叙事相比,抒情更少受到对象的客观性制约,心灵更加自由。

15.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小学、高中)

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个性和文体完全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有机整体中所显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禀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歌德称之为“内心生活的标志”。

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一个作家只有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才能在文学创作和作品里展现自己的风格。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联系:

第一,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构成部分;

第二,作为主观形态的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文学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16.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初中)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的关系,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1)联系: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首先,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了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2)区别:

三者各有自身的特殊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各自构成一门科学。

文学发展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过去时代的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代的产生、传承、演变过程,评价文学现象。

文学批评是指运用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来分析、评价当前文学现象的优劣得失的学科。

它侧重于以当前正在发生的具体的文学现象如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为研究对象,提供给正在进行中的文学活动以指导和帮助。

文学理论就是关于研究文学的理论,也即文学理论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的总体特征和普遍规律的认识。

17.文学四要素的构成(初中)

文学要素有四个,文学四要素一般是指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提到的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

作为文学源泉的当然是生活世界。

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学形式因

素是文本,因为文本有物态化的外观,有形象化的结果,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生产因素是作家,因为文本由作家来创造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形成因素是读者,因为作家和文本的社会化和现实化最终决定于读者,不能为读者广泛接受的作品就仅仅只是属于个人的抽象作品。

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8.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初中)

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互相依存的。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段和外部形态的有机组合。

主要由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要素构成。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由题材、主题、情节等要素构成。

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密不可分,互相依存。

内容是本质,形式是本质的表现;内容起主导、决定的作用,形式为内容所决定,并随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形式对内容有能动作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不是说形式只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因素;相反,形式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对内容发生着各种不同的能动作用。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应当依据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规律,既重视内容的开拓,也重视形式的探求,努力提高思想艺术水平,创造适合于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9.文学的创作原则(初中)

创作原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遵循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文学的创作原则,体现着作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规律的体认和掌握。

真实性、概括性和想象性,是文学创作原则的核心内容。

这些充分体现艺术规律的创作原则的确立,是作家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必要保证。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实性原则至关重要。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存在的基石。

如果作家没有真正贯彻真实的原则,使文学作品露出了虚假的尾巴,则必然会引发读者的厌恶。

概括性原则是文学创作的普遍原则。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作家从审美的角度对社会生活

所作的能动反映。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纷繁芜杂,变化无穷。

作家面对社会生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全部生活现象事无巨细地统统纳入自己的作品。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认和审美理想,对广泛而零散的生活材料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化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蕴含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要义是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实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它是作家在原有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创作意图,对作为记忆表象存留的生活材料进行艺术化合,构成新的文学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作家)正是以艺术想象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通过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来推进积极自觉的表象活动,催生内心形象系统,从而写出真实、深刻的文学作品的。

20.文学的风格与流派(初中)

文学风格是成熟的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力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文学风格的随行者,它是随着相似风格的作家群的出现而出现的,没有风格就没有流派。

文学流派的产生是文学创作活动繁荣的标志。

(1)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包括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风格。

研究作品的风格是研究作家的风格的基础。

风格是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由于浸透作家的创作个性而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风格是作品整体上显示出来的体现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一种艺术属性。

构成文学风格的因素有体裁、题材、结构、语言、创作原则、艺术手法等,但主要因素则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2)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在文学见解、创作原则、审美追求、艺术风格、政治思想倾向等方面基本相同或近似的一些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

21.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初中)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

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

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清精华与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

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

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束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继承关系。

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22.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和方法(初中)

(1)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它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分述如下:

第一,文学鉴赏是审美享受的活动。

人们欣赏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是满足娱乐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获得心灵的净化,从而理解生活的底蕴,受到思想教育。

文学鉴赏的这一特点,是由文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作家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接近生活,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通过亲身强烈的审美活动(感受、体验、想象、虚构等)去把握事物的美感特征。

第二,文学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鉴赏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它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鉴赏过程中,通过思维想象活动,可以“丰富”“补充”和“扩大”作品中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第二,人们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玩味,可以发掘出形象中的含蓄、象征等隐蔽的形象和意义,因小见大,举一反三。

第三,人们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掺进自己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强化或改变作品的感情素质。

第三,文学鉴赏存在共鸣现象。

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就如物理学上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鸣一样,文学鉴赏中读者和作品之间思想感情上有某种相似或一致时,也会产生共鸣。

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

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2)文学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鉴赏者对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所渗透的思想感情的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理解的审美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对语言的了解而感知形象,通过对形象的认识而体验思想感情,通过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而把握生活意蕴的过程。

具体来讲,文学鉴赏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感受形象。

文学作品的一切内容都是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以构成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

要鉴赏作品,首先就要了解作品所运用的语言的涵义,在头脑中唤起表象的联系,在想象中产生形象的感知,也就是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图画似的再现于脑海之中,才能进入审美鉴赏。

第二,体验玩味。

从语言的了解而感知形象是进入鉴赏的第一步,真正对作品的鉴赏还有待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鉴赏者在感受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对作品的具体、感性、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典型的人物、事件,曲折、跌宕的情节,在头脑中进行反复审察、比较联想、体验玩味,才能真正领悟其中隐含的思想意蕴、感情色彩和美妙意境。

第三,审美判断。

文学鉴赏的过程既是感受形象、体味玩味的过程,也是审美判断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审美判断不是鉴赏过程的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伴随在感受形象、体验玩味的过程之中的。

文学鉴赏不是单纯的感性直觉,而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反复推移深化。

它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而不是一味的“入迷”“忘我”。

鉴赏者就是在这入入出出的反复过程中对形象的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作出一定的审美判断而获得更准确的艺术感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