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42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docx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练习题(世界史)

一、选择题

1.伽利略被称为是“天上的哥伦布”,这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了太阳中心说B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C通过望远镜发现许多新星体D认为宇宙是无限广大的

(C)

2.17-18世纪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解决了所有土地问题D实现了向法制化过渡

(D)

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逐渐上升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A)

4.19世纪末法俄协议针对的是

A英日同盟B德日同盟

C德奥同盟D德意同盟

(C)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成就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B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C列宁主义的诞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D)

6.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主要背景是西班牙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B.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

C.雄厚的古罗马文化底蕴D.王室支持开辟新航路

(B)

7.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代表是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百科全书派

(D)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A.帝国主义侵略手段的变化B.亚洲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B)

9.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其共同点有①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适时调整战略,产品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实行大型企业国有化、集团化,集中投资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10.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①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③进化论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 ④促进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方面次序排列表

1860

1870

1880

1890

大不列颠

大不列颠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大不列颠

德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大不列颠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材料二主要城市人口变化(单位:

千人)

城市

1800

1850

1880

1900

纽约

64

692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东京

800

1050

1600

材料三工人工资的增长1850-1900

国家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大不列颠

57

64

70

81

90

100

法国

59

63

69

75

90

100

——以上材料均选自[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给欧美带来的变化?

(2)以上的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变化: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发生变化;促进人口流向城市,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财富的分配有了变化,工人的工资有了增加。

(2)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列强间力量对比,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工人工资提高,使劳资矛盾有所缓和。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继19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工业高涨之后,从1870年起,德国工业又出现跳跃式增长。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工业生产提高了4.7倍。

材料二1870-1913年期间,德国的煤、钢、铁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都在4.9%以上,其中铁的增长率为6.2%。

化学和电气工业在德国特别发达。

在19世纪末20年代起,德国工业开始电气化过程,1894年电站装机容量为3.9万千瓦,1913年为360万千瓦,年均增长26.9%。

材料三军事工业是直接在德国政府的一手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政府年复一年地扩大军费支出,大量订购军火产品,滋养了一批军火生产的垄断资本家,如克鲁伯、施图姆等。

材料四从19世纪后期起,害怕国外竞争的容克地主和制造业资本家结成了“麦与铁”同盟,共同要求实行高关税政策。

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德国工业发展避免了一些不利因素,较好地壮大起来。

——以上摘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五到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大规模铁路的修建给予采矿、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椎动,促使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

早在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篇》

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分析与德国工业革命特点形成相关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特点: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工业生产跳跃式增长;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迅速;政府大力扶持军事工业;在工业化过程中,采取高关税的保护主义政策;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带动其他工业部门;政府通过经济、立法等方式,促进工业发展。

(2)原因:

国家统一后,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普法战争后,资金、资源得到补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项目;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

“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

——摘自《兰斯多斯传》

材料二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904年,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惟一得利的是德国。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尔斯基说:

“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

——摘自《全球通史》

回答:

(1)从材料一看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怎样?

(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

(3)材料三中法国为什么又认为英俄冲突是一场灾难?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

根据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

(l)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

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打击。

(2)德国认为英俄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便利了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

(3)因为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又同俄国是盟国,法国不愿意看到其盟国的力量抵消在同英国的冲突上,而便利了德国。

(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发展到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凡尔赛体系本身来讲,《凡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人的苛刻条件使德国政府,无论是谢尔曼政府,斯特莱斯曼政府,还是希特勒政府,都难以容忍。

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是他们的既定政策。

材料二尽管30年代苏联一贯倡导建立反德大同盟,……但英法的软弱使苏联不得不考虑与之结盟的价值,一旦德国占领了波兰而达到苏联边界,它们是向德国宣战还是按兵不动,让苏联独自对付德的进攻呢?

材料三1939年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在发往柏林的电报中称:

“斯大林对英法的讽刺和批评比对所谓侵略国家,特别是对德国的讽刺和批评尖锐的多,这点很值得注意。

材料四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向外扩张版图的思想开始在苏抬头,……斯大林拒绝马列院院长阿多拉茨基的建议,反对在联共布理论刊物上重新发表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

“祸水东引”和“祸水西引”是对孪生兄弟,“祸水西引”是苏联对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回报。

一一以上材料均引自《史学集刊》

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历届政府“难以容忍”主要针对的是哪些国家?

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结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舒伦堡的“值得注意”是要希特勒政府注意和采取什么行动?

(3)根据材料四评论苏联二战前的外交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参考答案

(1)主要针对英法。

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利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英法之间的矛盾。

行动:

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倾向突出,降低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得不偿失。

(4)无论是居心叵测的“祸水东引”还是以牙还牙的“祸水西引”客观上都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恃强凌弱和牺牲他国,最终害人害己。

反法西斯势力只有早日联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大战爆发。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强国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

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

1991年底。

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摘自人教社《世界现代史》教材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现代史上统一欧洲的例子,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

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拿破仑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企图独霸欧洲。

失败原因:

对外发动战争,损害欧洲各国人民利益,引起欧洲广泛反抗;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之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族意识。

(2)成立原因:

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目的:

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3)特征:

由经济联合逐步到政治统一。

特点: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6.阅读下列材料

到19世纪中期,世界贸易已基本上被几个大工业强国,首先是英国所控制。

1860年英、法、德、美四国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已占66%;它们的对外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占54%。

它们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制成品,又从世界各地购进原材料和食品。

……那时能够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国家已有一定数量并分布世界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已占有完全的主导地位;对外贸易已成为它们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巨大的组成部分;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成为它们整个经济网络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独立的非工业国也不可避免地与工业大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

(3)上述特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

世界贸易增长迅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一些国家经济结构中工业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工业大国是世界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2)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市场的需求;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3)影响: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0年,由伊拉克出面邀请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委内瑞拉四国到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商讨对一些西方国家一再单方面降低油价,严重损害了石油输出国的利益的问题采取对策,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后来又有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厄瓜多尔等八国陆续加入。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组织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 引自辞书

材料二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斗争例子:

“1971年欧佩克与西方石油公司在德黑兰举行会谈,签订《德黑兰协定》,把开采税率从50%增加到55%,打破了西方石油垄断财团单方面制定标价的特权。

”“为了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1973年欧佩克与西方石油公司进行了3个多月的谈判,达成了提高原石油价格标准11. 9 % 的协议。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及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战争。

战争使阿拉伯国家收复了部分被强占的领土)爆发,此间欧佩克决定立即对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后又对美国等5国实行石油禁运,为此立刻减少了各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并两度大幅度提高油价,第一次提高70 %,第二次提高124 %。

这次石油斗争成为1973年至1975年西方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诱因。

”                        

——以上材料均引自高校《世界现代史》教材

回答:

(1)据材料一,欧佩克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2)从材料二看,欧佩克进行斗争的手段有哪些?

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欧佩克进行斗争的意义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西方大国垄断石油财富,石油输出国利益受损。

(2)手段:

提高石油开采税 ;提高油价;减少石油开采量;减少石油供应;石油禁运。

目的: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意义:

维护了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利益; 以石油为政治斗争武器,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

1965年—1993年美国、日本、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单位:

亿美元)及占世界总值的百分比,如下所示:

年代

比例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生产总值

6989

3175

912

占世界

34.8%

15.8%

4.5%

1993年

生产总值

62598

62797

42142

占世界

27%

27.1%

18.2%

回答:

(1)美国、日本、欧共体经济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①美国的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落;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②由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欧、美、日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并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材料二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

……其次,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以上均摘自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英两国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改革措施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政府的改革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

(3)联系此时世界其他各国政府的措施,概括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

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同:

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税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异:

里根政府强调改革税法,用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方法,调整经济结构,撒切尔夫人政府则强调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推行企业民营化。

(2)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问题实质,合理有效地运用政府职能解决经济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国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此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以及第三世界一些国家适时调整改革,发展了经济等内容,可见,此时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社会改革浪潮。

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中应抓住问题实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加强国家的独立性,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是改革的有效保证。

三、问答题

1.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参考答案

原因: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力争世界市场的优势,竞相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结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法等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又竟相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2.世界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法美等国家加强对世界的殖民侵略,拓展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资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纷纷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发展本国经济,同时,随着各国国力的加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各国注重发展新兴工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调整经济结构,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各国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出现。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工业革命,造成了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贫穷落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其成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场所,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调整产业结构,抓住了经济起步与发展的机遇。

3.日本和俄国同样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改革,同样是改革成功,同样是保留封建残余,而日本成为强国,俄国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薄弱环节。

请根据你的理解,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管理体制、国际环境几个方面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参考答案

①生产关系。

日本是自下而上已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才进行改革的,改革前,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为许多人所接受,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而俄国改革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较薄弱,1861年只改革了生产关系的一个环节:

农民和土地,而且问题解决的并不好,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农民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发展资本主义也就困难重重。

②上层建筑。

日本发生了政权的变动和转移,即政权从幕府转移到天皇。

明治政府是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天皇周围的人都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者,他们对明治天皇少年时世界观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到明治天皇成年时,他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信念已经根深蒂固了;而俄国没有发生政权的变动和转移,原来的沙皇统治者和专制体制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贵族利益没有受到丝毫触动,旧政权新道路,旧体制新措施,穿旧鞋走新路,难以迈步。

③管理体制。

日本比较彻底地改革了旧体制,建立了新体制,这样容易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也确实引起了社会动荡,但在社会剧烈的动荡中形成了新的体制;而俄国改革后并没有形成新的体制,旧体制是在五十多年后的二月革命时才被推翻的。

④国际环境。

日本改革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宽松,朝鲜弱小,中国没有强大,日本在远东没有竞争对手,更没有争霸对手,反而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俄国虽然地跨欧亚两洲,但它主要是欧洲国家,欧洲大国林立,强手众多,争霸形势复杂,俄国难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霸权。

4.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②根据三幅地图,分别阐释当时欧洲大陆两个相邻大国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①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统一;二战中法国溃败。

②图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干涉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法军赢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制止了外敌的入侵。

图二:

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普鲁士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法国战败,并向德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国由此结仇。

图三: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在敦刻尔克被追逼的40多万英法军队大撤退,但不久,法国投降,这是法国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

5.一战后的德国和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

比较两次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异同。

参考答案

同:

战胜国对其在军事方面的限制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战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劳动力素质也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都有美国的援助提供必要的资本;充分利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异:

①一战后,法国的严厉制裁是德国发展的不利因素;二战后,法德合作,进而建立欧洲煤钢联盟,有利于工业的迅速发展。

②一战后德国政局动荡;二战后相对稳定。

③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一战后的德国不曾有过。

6.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诞生都与工业革命的进程有关,据此概括两者诞生的社会条件,并指出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大条件,科学理论的创立也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②列宁主义诞生的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包括俄国在内的欧美国家工人人数迅速增长,工人运动又再次走向高潮;工业革命越是在俄国发展,俄国社会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