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310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47.docx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47

冬季猪舍潮湿的几种解决办法

 冬季气温低,猪舍湿度大。

这种低温高湿对猪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在寒冷季节应加大综合预防措施。

  猪舍须建高燥之地,有利于排水猪舍要坐北朝南,有利于防风保温,猪舍地面要高出舍外地表,最好用三合土,地面干燥不返潮。

加强保温

  猪舍温太低,不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猪舍透风、挂霜、地上冻,猪卧下易生病,以至冻坏。

只要维修好房舍,增加舍温,湿度会变小。

通风换气

  猪舍潮湿,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通风,即带走潮湿的气体,吹干地面,又能排除污浊的空气,换进新鲜空气,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但冬春气温低,须控制通风量,舍内风速不应超过每秒0.1米-0.2米。

通风前要提高舍温。

定时清除猪粪尿

  猪养得多,粪就多,含水量和氨排放量就大。

是猪舍潮湿和空气不好的根源。

须及时清除,可大大减少湿度。

如猪定时到舍外排便舍内吃住,猪舍湿度会更小。

喂暖料

  冬季用发干发暖的饲料喂猪,喂完后猪喝自动饮水器的水,可降低湿度。

勤换垫草

  垫草吸水性强,容易吸收粪尿的水分或容易被粪尿污染。

因此,须勤换干燥的垫草,可明显降低湿度。

降低饲养密度

  猪密集饲养,有利于保温,反过来,密度过大,湿度也大,不利于防潮和猪生长发育。

多用吸附剂

  猪喜居温暖干燥的猪舍,惧怕阴冷潮湿。

湿度过大,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侵害猪体,抵抗力下降,猪易患下痢,肠炎、球虫病。

湿度大应经常使用草木灰、煤灰渣、生石灰、木炭等,既能吸附水分,又能吸收空气中臭气,实用性强,效果好。

早期预防猪的胃肠病

  由细菌、病毒引发的猪白痢、胃肠炎等会严重加大地面的湿度和空气及地面的污染。

应抓住猪胃肠病的易感阶段,早期用药预防,使其少发病或不发病,可有效地控制湿度。

冬季养猪要注意通风消毒

冬季气温较低,不少养猪户往往只注意猪舍的保温而忽视舍内的通风换气,从而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量积聚,导致生猪患病。

所以在冬季养猪通风和消毒工作不能忽视。

因为冬季圈舍需要增温保暖而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会使室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都大大增加。

这些有害物质会导致猪体呼吸系统的刺激性伤害和免疫力下降,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也会使已有的疾病症状加重而难以治愈。

此外,冬季舍内空气过于干燥,飘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吸附于机体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容易造成微生物、病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生猪罹患多种疾病,所以养猪圈舍适时通风和消毒很重要。

冬季养猪圈舍通风消毒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时通风在中午温度相对较高时,将窗户开一个小缝隙通风1小时。

据调查,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空气中的病毒细菌飞沫可飘浮30多个小时。

如果常开门窗换气,则污浊空气可随时飘走,而且室内也得到充足的光线,可使多种病毒、病菌难以滋生与繁殖。

定期消毒定期对舍内进行消毒,可促使生猪健壮生长。

消毒药物要轮换使用,用量要根据说明而定,不要擅自加大剂量。

消毒前一定要彻底清扫,消毒时要使地面像下了一层毛毛雨一样,不能太湿(猪容易腹泻)也不能太干(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每个角落都要消毒到位。

消毒时要让喷头在猪的上方使药液慢慢落下,不要对着猪体消毒。

预防结冰冬季舍外的消毒显得很困难,特别是在进入场区和猪舍的通道时设立的消毒池,冬季可能会出现结冰的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消毒液中撒一些盐,这样就不会结冰了。

另外还要注意勤换消毒池内的消毒液,防止药物过期致使药效降低或失效。

母猪产房光照水平如何控制?

我们知道,产房温度需要在仔猪和母猪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但是光照需要在工作人员和母猪之间有没有区别?

  Defra(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规定,无自然光的密闭式猪舍当中补充照明强度至少要达到40勒克斯,照明时间至少每天8小时。

然而,在40勒克斯的照度下,工作人员无法观察到猪只的细节,从而无法实现优秀的产房管理。

那么实现工作人员的最佳工作效率需要什么水平的光照,母猪需要什么水平的光照,通过调整光照能不能改善您的生产力?

母猪的需要

  研究显示,在非常明亮的、400-500勒克斯、每天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的环境下,仔猪断奶体重要高于照度较低的环境,这是因为高光照使得仔猪的哺乳频率和母猪的泌乳量均有提高。

给奶牛增加光照也会对泌乳量产生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干奶母猪和泌乳母猪当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与长光照(250勒克斯,每天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的情况相比,短光照(250勒克斯,每天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情况下母猪体内皮质醇的水平更高,皮质醇可衡量应激水平。

  然而,散养的母猪在围产期会寻找黑暗的区域来筑巢和分娩。

因此,或许有必要考虑在产房中所有母猪都已分娩之后再增加光照的强度和时间。

研究显示,在分娩之后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可促进仔猪哺乳和母猪泌乳,从而提高断奶体重。

工作人员的需要

  饲养人员需要的照度水平(勒克斯)取决于具体的工作、所需观察的细节,以及具体猪舍的危害和风险情况。

一般来说,要求照度最低要达到200勒克斯,平均在250至450勒克斯之间。

需要观察的细节越多,照度要求就越高。

  为了提高生产力,今天就对你的猪舍照度(勒克斯)进行测量。

光照方面的小窍门

  安装定时开关:

这样可以节省能源,又能节省人工,否则还要有人每天记住开灯关灯。

  检查猪舍的灯泡,看看能否在不影响光照资源的前提下节省能源。

  将墙壁刷白以便增加反射。

猪场消毒制度如何进行?

1、生活区:

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一次。

  2、售猪周转区:

周转猪舍、出猪台、磅称及周围环境每售一批猪后大消毒一次。

  3、生产区正门消毒池:

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保持有效浓度。

  4、车辆:

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5、更衣室、工作服:

更衣室每周末消毒一次,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6、生产区环境:

生产区道路及两侧5米内范围、猪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7、各栋猪舍门口消毒池与盆:

每周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次,保持有效浓度。

  8、猪舍、猪群:

配种怀孕舍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分娩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

  9、人员消毒:

进入猪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消毒。

  10、未尽事宜参照《卫生防疫制度》及附表

  附表:

常用消毒药使用方法

消毒药种类

消毒对象及适用范围

配制浓度

烧碱

大门消毒池、道路、环境

猪舍空栏

3%

2%

生石灰

道路、环境、

猪舍墙壁、空栏

直接使用

调制石灰乳

过氧乙酸

猪舍门口消毒池、赶猪道、道路、环境

1:

200

卫康(氧化+氯)

生活办公区

猪舍门口消毒池、

猪舍内带猪体消毒

 

1:

1000

农福(酚)

生活办公区

猪舍门口消毒池、

猪舍内带猪体消毒

 

1:

200

消毒威(氯)

生活办公区

猪舍门口消毒池、

猪舍内带猪体消毒

1:

2000

百毒杀(季胺盐)

生活办公区

猪舍门口消毒池、

猪舍内带猪体消毒

1:

1000

沼气生态模式:

大康牧业的猪场废水防治措施

 1、规模猪场废水的影响

  猪场废水主要由尿液、残余的粪便、饲料残渣和冲洗水等组成,有的场区还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前者是主要部分,其中冲洗水占了绝大部分。

养猪场废水水质特征与猪舍结构、清粪方式与冲洗水的使用、饲料营养、猪消化功能和生产管理等有关。

由于养猪业废水有机物浓度很高(CODCr可达5000~12000mg/L、BOD可达2000~10000mg/L),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氮(NH3-N可达200~1500mg/L)、磷、悬浮物(最高可达160000mg/L)、致病菌等成分,这些污染物如不进行适当处理,一旦进入天然水体、农田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养猪废水属于富含大量病原体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直接排放进入水体或存放地点不合适,受雨水冲洗进入水体,将可能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水质的严重恶化。

养猪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氮、磷等养分,如能做到合理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理化特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但如果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连续、过量的施用,则会给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引起作物徒长、返青、倒伏,使产量大大降低,推迟成熟期,影响后续作物的生产等。

每天收集的大量粪尿露天存放,容易产生大量NH3、H2S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形成臭味;蚊蝇孳生,传播疾病,污染环境。

因此,对养猪场产生的废水等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2、治理措施

  1)加强技术更新。

采用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来进行氨基酸营养上的平衡,减少氮的排泄量。

  2)建设污染物处理系统。

建立科学的畜禽污染防治沼气生态模式:

如图一按规划设计要求建设和完善污染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好污染物处理系统,科学地采用沼气生态模式进行治理。

  3)加强联保,共创环保之乡。

积极与周围村民加强联系,对沼气废渣及粪便及时清理外运,以保护场内环境卫生。

   通过对猪场废水的综合治理和利用,从而有效控制了猪场废水对环境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环境与效益的双赢,为猪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

核心提示:

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冬季采用密闭猪舍养猪的专业户越来越多,这对提高舍内温度、减少饲料消耗、增加养猪效益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有些专业户忽视了其他环境因素的调节与控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影响了养猪效益的提高。

1、通风

  不论猪舍大小或养猪数量多少,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是必不可少的。

在高密度饲养的猪舍,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因为通风不好,随时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释放出来,并充溢于整个猪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引发多种疾病。

因此,生产中应在每天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通风半小时左右。

也可在猪舍墙上设排气扇,以便随时快速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

冬季要密切注意通风系统,不可引起贼风或把舍内温度降的太低,引起猪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

2、光照

  充足而又合理的光照能保证猪的健康生长,这对种猪十分重要。

因为充足的光照有利于骨骼的发育,特别对哺乳母猪的奶瘫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饮水

  水对养猪生产十分重要,缺水的后果往往比缺料更严重,水参与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它对调节体温、养分的运转、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具有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冬季饮水约为猪采食风干料的2~3倍或体重的10%左右。

要供给猪充足清洁的饮水,可在猪舍内设置水槽或自动饮水器,也可在饲喂后在食槽中加温水。

但不能用过稀的饲料代替饮水。

因为饲喂过稀的饲料会冲淡消化液影响消化、减弱咀嚼功能、减少采食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4、温度

  猪最适宜的温度是8~20℃,温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生长发育。

要保持猪舍有一个适宜的温度,在冬季应注意作好保暖工作。

猪舍的门窗,在夜间或风雪天要挂草帘遮盖,条件允许时,可用塑料薄膜盖严猪舍,有利于提高舍温,增加光照,还可在猪舍的北墙外用玉米秸等搭成风障墙,垛草垛挡风御寒;也可在天棚顶上加稻壳、锯末等作防寒层;地面挖半米深的坑,铺垫软草让小猪钻到里面去保暖。

5、湿度

  潮湿空气的导热性为干燥空气的10倍,如果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猪体散发的热量增加,使猪更加寒冷,并引发湿疹等疾病。

为防猪舍潮湿,圈舍应勤换干土和垫草,训练猪定点排粪尿,确保猪卧的地方清洁干燥。

生产中可采用室内放生石灰块等办法降低舍内湿度。

6、应激

  冬季气候寒冷,猪对应激的反应十分敏感。

如遇应激,就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消耗增加。

因此,要保持猪舍及周围环境的安静,饲养人员应着固定工作服,闲杂人员不得进入猪舍,堵塞猪舍内的鼠洞,定期在舍外投放药饵以消灭老鼠,防止猫、犬、鼠等进入猪舍,严禁在猪舍周围燃放烟花爆竹;饲料加工、装卸应远离猪舍,这不仅可以防止噪音应激,而且还可防止猪群疾病的交叉感染。

7、密度

  增加饲养密度有利于提高舍内温度。

一般冬季可比平时增加猪数的1/3到1/2,让猪一头挨一头睡,相互以体温取暖。

因为猪多,放热就多,舍温就会得到相应提高。

8、饲喂

  喂生干料,可以防止严冬喂湿料的冻结现象,使猪随时自由采食,以保证每头猪都能吃饱吃好。

可在猪食槽或猪舍内留出部分水泥地面向上撒干料,每天饲喂3次,以槽内稍剩食为宜。

降低猪场臭气的饲料策略

臭气为养猪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改变饲料可能成为一种比较容易,合乎成本而有效的方法。

一、使用氨基酸平衡饲料

  以使用性玉米—大豆粕饲料喂肉猪,若将饲料粗蛋白质含量13%降低至10%,而额外添加四种合成氨基酸(赖氨酸、甲硫氨酸、羟丁氨酸以及色氨酸),其效果最好。

这种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料跟标准饲料比较,在新鲜的和贮存的猪粪中,可降低氮和氨气排出量分别为28%和43%,而挥发性脂肪酸则降低50%。

二、添加维生素和寡糖

  这种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料分别添加5%纤维素和2%寡糖,与标准化饲料比较,饲料中添加5%纤维素所产生的猪粪中氨气减少68%;在贮存的猪粪中降低总氮素35%,但氨态氮则降低73%。

饲料中添加2%的寡糖,可降低总氮素55%,氨态氮可降低62%。

饲料中同时添加纤维素与寡糖,则可降低贮存的猪粪中挥发性脂肪酸。

三、使用氧化铜和氯化铁

  使用合成氨基酸和减少实际猪只饲料中含硫矿物质如硫酸铜和硫酸铁,可降低含硫臭气。

研究人员以氧化铜和氯化铁取代大部分矿物质硫酸盐。

试验结果显示,降低粗蛋白质而添加必需氨基酸在新鲜猪粪中氨态氮可减少45%,在青贮的猪粪中亦有同样的反应。

不同的粗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中,大部分矿物质硫酸盐被取代时,可降低挥发性含硫化合物49%。

使用低粗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和氧化铜、氯化铁的饲料,可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标准化饲料比较可降低含硫化合物63%。

责任编辑:

马娜 

“发酵床”养猪热下的冷思考

近年来,养猪业面对的挑战日渐增多,除了健康问题,排污与环保的压力可能是令养猪人最感头痛的首要难题。

多年来,尽管业界已从养猪工艺、沼气发酵降解等诸多方面作了多种尝试,亦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在排污问题上仍未见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在环保声浪日渐高涨的背景下,以厚垫料为主要特征、以“零排放”为主要卖点的“发酵床”养猪工艺似乎给业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强大的商业运作宣传攻势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发酵床”热浪吹遍大江南北。

过去的几年里,尽管不少养猪老板已尝到“螃蟹”的另一种味道,但更多的后来人还是投入极大的热情与资金希望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美好的现实。

  经过若干年的无数现场考察与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一项饲养工艺的重大变革不但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更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客观评估。

在“发酵床”热浪吹遍全国各地的一片叫好声中,很有必要对某些实质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冷静思考。

一、猪场排污内容、形式与途径

   众所周知,养猪场排出的粪尿可粗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两大类,以化学元素细分则以碳、氮、磷三大元素对大气层和水环境的污染为甚,其它为数众多的无机矿物元素并未引起人们太多重视,因饲料中添加高铜、高锌、高砷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话题至今仍是极少数业内有识之士的徒劳呼号。

  在传统的养猪工艺中,动物的排泄物部分用作农作物施肥;部分排入半封闭性水体,经天然微生物或某些水生植物降解转化;部分则经沉淀、分离、过滤大多数固形物后作沼气发酵降解处理,通过燃烧沼气的途径减少有机物及温室气体向大自然的排放;也有相当部分中、小型猪场直接把动物排泄物排放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开放型水体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直接的可视污染。

  在“发酵床”养猪工艺中,动物排泄物虽然没有排放到周围环境造成直接的可视污染,但厚垫料中的厌氧或半厌氧发酵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效应气体全部排放到大气中(垫料发热便是最直观的排气指征),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绝不可以认为是“零排放”,且甲烷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当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氧化亚氮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当量更是高达二氧化碳的310倍;此外,绝大多数无法降解的有机物及百分之百的无机物(如磷元素)仍然会遵循“物质不灭定律”沉积在粪床中,始终会有被排出去的一天,只不过是排放的内容物被高度浓缩了若干倍,排放的形式从每天连续排放改为集中一次排放,且排放的地点可以有所选择而已。

更有甚者,如上所述,现时某些猪饲料中超量添加的铜、锌、砷等有害元素在粪床里超浓缩富集后,一次性地排放到某一特定环境中,可能造成的祸害很难以常规思维方式来判断。

尽管这并非是“发酵床”的原罪,但“发酵床”却是承传乃至集中祸害的载体。

  由此可见,以严格的科学定义和客观的环保角度分析,“发酵床”的应用并非“零排放”的措施,只不过是猪场排污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转移、时间与空间重作安排而已,总的排放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据有关专家粗略估计,动物排泄物中的干物质至少90%以上仍然贮存在垫料中,环境载荷并没有因“发酵床”的应用而降低多少。

因此,尽管“发酵床”养猪工艺在减少水体可视污染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与“零排放”概念仍有本质区别。

二、饲养密度与排泄物承载能力

   由于猪群的排泄物全部汇集在铺设厚垫料的“发酵床”上,有效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与排泄物的承载能力成正相关。

以每头猪在“发酵床”上增重100公斤为例,饲料转换率为2.6,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为50%,那么每头猪一个生长周期的干物质排泄量约130公斤,单位面积每年养三批猪计,一头猪位的干物质排泄量约400公斤,除了约10%的有机物质被垫料中的各种微生物利用并转化为多种成分的气体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外,每头猪位每年约产生350公斤干物质的排泄物,如果按推广企业所宣称的每批垫料可连续用五年,则每头猪位共约产生1750公斤干物质的排泄物,若以含水量30%计,一头猪位需要多少面积或体积才能使这2500公斤货真价实的污物与合适比例的垫料混合后仍能让生活于此的猪群保持健康并达到期望值的生产性能?

这可能是“发酵床”设计者们未必思考过的初级问题。

三、猪群健康与饲养效益

   尽管“发酵床”工艺推广者反复强调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使猪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然而该工艺推广多年,除了大量感观描述性材料外,似乎从未见有与猪舍内相关微生物消长情况有关的符合科学依据的文献在正规学术刊物发表,也鲜见不同饲养工艺所养猪群的一系列长期的生产性能表现的对比试验报告。

恰恰相反,在这几年时间里,笔者所见“发酵床”猪舍内的猪群绝大多数无法与基本健康划等号,大多数猪群的呼吸道病症状表现严重,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皮炎(疑似圆环病毒感染症状)等疑似病毒感染症状相当普遍;猪群整齐度差、饲料采食量偏低、生长速度缓慢、达到上市体重的饲养日龄延长,饲料转换率低等情况相当突出。

在笔者所作现场考察过的此类猪群,粗略统计,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即使没有大的健康问题,养到相同上市体重(如115公斤),“发酵床”饲养的猪群因冷热季节不同,要多养10-20天不等,也就是说养在“发酵床”的商品猪每头收益至少会减少60-120元左右,通常情况下炎热季节的损失会更大。

  因此,准确地判断猪群健康状况及测定猪群的生产性能是猪场业主在选择何种饲养工艺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养猪的首要目的是把猪养好,而判断猪养得好与坏的尺度必须是严谨的符合科学原理的数据,而不能仅仅是感觉。

  诚然,我国现时的大多数猪群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多种病毒复合感染的情况相当严重,饲养在传统的开放式冲水猪舍或其它类型猪舍中的猪群其健康压力已相当严峻,把这些靠“加药保健”方式来维持表观健康的亚健康猪群,连同其不可避免存在严重病原污染的排泄物一起封闭在“发酵床”上,猪群的健康如何保证可能是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微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

当垫料温度升高至足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尽管此假设未必成立)之前,人工撒播的“有益微生物”早已不可能存活了。

换言之,要么“发酵床”的病原微生物不可能被“有益微生物”消灭;要么“发酵床”上的微生物消长情况与人工撒播的“有益微生物”毫无关系。

大自然丰富的各种微生物谱系比人类已知的要多得无法想像,最直观的证据便是城乡各种大小垃圾堆尽管没有添加任何有益微生物,但依然会在大自然法则支配下发热降解。

同时,“发酵床”工作时候,由于垫料发酵发热,在这样高温高湿和养分充足的现实条件下,为各种体内外寄生虫的繁殖继代提供了合适的温床,更为真菌生物(霉菌)迅速滋生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

霉菌毒素现已成为畜牧生产的一大杀手,一边养殖户大量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和防霉剂同时,一边又通过“发酵床”的误区制造更高浓度的霉菌毒素,这无论对猪群的健康还是对饲养效益都是一种严重的挑战。

四、地区气候、季节与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管理要求

   多年前“发酵床”自福建省推广始,已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争先恐后地作为一种环保措施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政策支持,多以轰轰烈烈开场,遮遮掩掩结束。

笔者三年前曾到闽南某大型猪场(3000头存栏母猪)作实地考察,面对空置很长时间的“发酵床”猪舍,猪场老板自嘲“自己是一个很好学的人,只是学费交得太多了”;两年前笔者在中原某省面对满腔热情推广“发酵床”的朋友说了几句婉转的提醒语,一年后,该朋友深有体会地说:

“发酵床”只能用在保育阶段的小猪。

至于华北地区的山东和东北的辽宁,类似所谓“成功与失败都有”的结果比比皆是。

综合分析各地成败案例,笔者认为,在短时间内“感觉成功”的案例无论在什么省份多发生在非炎热季节,或处保育阶段的小猪,其“成功”的主因似只与厚垫料的辅助保温有关。

当舍内气温大于30℃时,基本上见不到较大体重的生长猪在垫料上的活动,躺在猪舍边的水泥地面上纳凉似乎是猪群最惬意的享受,而此时的厚垫料则成为热应激源之一。

因此养猪业主应该采用“发酵床”的厚垫料来保温,还是用其它更有效、可控程度更高、成本更低的方法来达到给猪群合理保温的目的是个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

换言之,幼龄猪群或寒冷季节各种猪群的保温需要,与“零排放”的“发酵床”养猪工艺并无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发酵床”只因其在非炎热季节发挥辅助保温功效,而在炎热季节则成为热应激源的话,是否还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猪舍内氨气的危害及调控措施

随着畜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及其废弃物所产生的氨气日趋增多,一个年产10万头猪的猪场,每小时向大气排放的氨气159kg,它不但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危害畜禽的健康,降低生产性能。

早在20年以前,国外就有大量的文献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研究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现今,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畜牧生产中的氨气污染,生物环保和动物福利等问题,有些国家甚至还对舍内氨气的含量进行法律规定。

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如何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是当前关注的重点。

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总结出畜舍里氨气的产生、危害及如何减少氨产生和排放的有效措施,给当前畜牧生产提供参考。

1.氨气的产生

  畜舍内的氨气来源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胃肠道内的氨,来源于粪尿、肠胃消化物等,尿氮主要是以尿素形式存在,很容易被脲酶水解,催化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粪氮主要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不容易分解,但也是氨气形成过程中氮的一个来源。

另一种是舍内环境氨,是通过堆积的粪尿、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腐败分解而产生的。

在垫料潮湿、酸碱度适宜和温度高、粪便多而有相当空气的情况下,氨气产生更快。

畜禽舍中氨气的含量取决于舍内温度、饲养密度、通风情况、地面结构、饲养管理水平、粪污清除等。

由于氨是高度溶于水的,所以在高湿空气中氨的浓度相对较高。

据Bal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