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27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 第三讲 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docx

中考语文第三讲写景状物阅读Ⅰ复习教案

第三讲写景状物阅读Ⅰ

第三讲写景状物阅读Ⅰ

适用学科

初中语文

适用年级

九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写景状物散文文体知识

写景状物散文概括、赏析类题型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2.掌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景物特点

3.熟悉写景状物类散文概括、赏析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表现手法、景物特点以及概括、赏析类题型

教学难点

写景状物类散文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几篇文章都是我们七年级上册时学习的:

《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看紫藤萝领悟了人生,对生老病死有了新的理解;《春》通过描绘春景图,赞美了春天的美好;《济南的冬天》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独特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今天我们要继续接触这一类型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此类散文的特点。

二、复习预习

辨文体: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含的灵气、情意则是作者赋予的。

常考题型:

1、层次概况

2、赏析语句

3、理解词语、句子、题目的含义

4、某句话或者某段话的作用

5、表现手法

6、主题、情感把握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

1、文章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

2、写了对象的哪些特点?

(外形、特殊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3、文章线索是什么?

4、文章的表现手法?

5、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考点/易错点

1、文章出现多个对象,主要对象混淆不清

2、对象特点遗漏

4、表现手法理解不够精准

5、情感主旨理解较为肤浅

知识点2

层次概括

1、概括对象的主要特点

对象的特点:

外形、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着文章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考点/易错点

A、概括类题型的语言标志:

“哪些”“哪里”“怎样”“为什么”(原因)“分条概括”“具体说明”

B、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①根据题干确定答题范围

②分层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相同内容段落合并

③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

④尽量用原文回答问题

知识点3

赏析语句

赏析语句:

表现力丰富的语句、情感丰富的句子

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修辞的作用+写出……+表现/表达了……

②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写出了……+表现/表达了……

答题模式:

运用了某某修辞/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写出了……+表现/表达了……

考点/易错点

1、修辞、描写寻找不够精准

2、答题时遗漏语句的具体内容

3、表达或者表现的情感,表述不够细化

知识点4

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借景/物喻人、借景/物喻理、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

表现手法常考题型:

⑴结合文章分析文章的情感主旨?

⑵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考点/易错点

1、景/物的特点把握不准,表现手法分析不到位

2、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不够细化

4、例题精析

【例题1】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题干】1.第二段说: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解析】榆树的外形特点、特殊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根据文段,确定答题范围3、4、5段,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在文段中进行提炼。

【题干】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题目涉及句子赏析,抓住修辞、结合句子及上下文内容。

答题时涉及修辞、内容及情感三方面。

【题干】3.第四段中说: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

请简述理由。

【答案】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

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题目涉及到文章主要情感、主旨的揣摩,文章借物喻理,通过描写“榆树”这一顺应环境顽强生长的形象,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与挫折要百折不屈。

【例题2】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

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

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

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

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

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

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

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

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

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

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

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

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

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题干】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

请分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写蒲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智慧;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对比,再现出朴实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本题需要考生把握对象的蛀牙特点,在确定对象后,结合上下文在文章中找出物的特点(外形、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题干】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答案】①通过“洁白如雪”轻盈如羽“”小伞儿“等比喻,从颜色、形态、形状等方面写出了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其富有诗意般的可爱。

②将蒲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的自我束缚、胸襟狭窄的心态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抓住主要的修辞后,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做到答题时涵盖句子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题干】3.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掌握。

学生在结合具体物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文章的最后几段,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

五、课堂运用

【基础】

一棵小桃树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

“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

“这是什么呀?

”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

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

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

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

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弟弟说:

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

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

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啊,小桃树啊!

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你开得是灼灼的吗?

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1、第1段中说:

“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

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1、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6分,各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①将人世比作大书,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

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4分,各2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层次概括、语句赏析、情感主旨。

【巩固】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⑴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⑵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

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欢。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

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

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

“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

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

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

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⑾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

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

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

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

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⒀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题干】1、文中的马缨丹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请你结合原文谈谈马缨丹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2、文章⒁⒂⒃自然段写法上有独特的妙处,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①人生是多变的:

它的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

②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应坚持自我,不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

【解析:

概括原文作答,层次清楚,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

(1)作者进行了人称的转换,使用第一人称,将“我”写为了马缨丹,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抒发了内心对马缨丹无限喜爱和赞美的真挚情感。

(2)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我和马缨丹联系起来,赋予了马缨丹“非凡”、“美丽”、“清雅”的品格,“供养”、“见证”等词语写出了马缨丹美好的精神品质。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空间的无所不在和时间的永恒的角度,写出了马缨丹美好清雅的精神品质,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解析】情感主旨揣摩、赏析语句。

答对一点得3分。

“比拟”和“排比”分别从两方面来答,指出手法1分,答出好处2分;第一人称的好处要扣住亲切、真实两方面来给分。

【拔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

①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

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

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

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

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②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

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

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

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豫之惑,瑟瑟缩缩的。

③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

晚饭后,熄灯睡了。

④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

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

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

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

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

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

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

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

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

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

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

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

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拋在凡尘的情景呢。

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

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慑人心魄。

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1、请结合全文说说“美景,总在半梦半醒”美在哪里呢?

请简要概括。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