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21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浙江省十校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浙江省十校联盟2019年3月适应性考试

历史(选考)试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史料记载周代诸侯“春秋来承王命”,“诸侯春秋受职”。

这些规定主要反映了

A.周王直接控制了封国

B.宗法关系渐趋瓦解

C.周朝的统治基础扩大

D.隶属关系的制度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诸侯由“承王命”到“受职”,反映了诸侯权力来源的不同,即由天赋予到制度赋予,反映出隶属关系的制度化,故D正确;周天子间接控制诸侯国,A错误;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周代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进行分封的,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朝的统治基础扩大,排除C。

2.发端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痕。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战国荀子的观点,②是春秋老子的观点,③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故选C,排除ABD项。

3.唐人曾有诗赞颂一种书法字体:

“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

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冋风。

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鸥。

”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特征最符合该诗描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可知,这种书法字体符合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C是草书,故选C;A是行书,B是篆书,D是楷书,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联系所学草书的特点分析解答。

4.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②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③元朝设中书省分割相权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①正确;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来分割丞相的行政权,②错误;元朝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相权有所反弹,③错误;故选A,排除BC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

5.朱熹指出:

“‘人心,人欲也’,此语有病。

虽上智,不能无此(人心),岂可谓全不是。

”据此可知,朱熹

A.主张人心即是天理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要用天理压制人的欲望

D.对人的自然需要有所肯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虽上智,不能无此(人心),岂可谓全不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基本都自然需要都是合理的,故D正确;心学思想主张人心即是天理,理在心中,朱熹不属于心学思想家,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是万物的本原,排除B;材料反映朱熹肯定人的自然需要,并非压制人的欲望,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虽上智,不能无此(人心),岂可谓全不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军机处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B.军机处并不是国家正式机构

C.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处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答案】B

【解析】

【详解】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说明军机处不属于正式的国家机构,故B正确;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具有一定的权力,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军机处不是正规的国家机构,无法体现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事务清闲,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军机处的职责分析解答。

7.1840年7月2日,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最后竟然是临时“雇民船十余为军艇,借米肆口袋为战篷”。

这说明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直接原因是

A.“天朝上国”的观念

B.情报体制缺失

C.清军缺乏战斗意志

D.英军船坚炮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可知,中国对英国侵略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情报体制缺失是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和英军战斗的信息,无法体现清军缺乏战斗意志,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英交战的情况,无法体现英军船坚炮利,排除D。

8.中国本土盛产亚棉,比较适合家庭手工纺粗纱。

1892年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到1910年,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

据此可推知,美棉的大量种植

A.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导致外国棉花的进口迅猛增长

C.严重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

D.为手工棉纺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可知,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美棉的大量种植促进机械制纱发展,冲击家庭手工纺纱,造成纺、织分离,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湖北大量种植美棉,没有涉及外国棉花的进口情况,排除B;材料反映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无法体现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排除C;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美棉产量增加为机械制纱提供了丰富原料,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自然经济瓦解的史实分析解答。

9.康有为指出:

“王者,往也。

君者,群也。

能和人者,皆君主哉!

此孔子之大义也”,“今西人有上议员、下议院,即孔子制。

”这一思想

A.在抬高儒学同时贬低西学价值

B.借助儒学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为改革政治制度寻找文化支撑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今西人有上议员、下议院,即孔子制。

”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寻找文化支撑,故C正确;材料体现了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西方的君主立宪,并非贬低西学价值,A错误;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非民主共和,排除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思想,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西人有上议员、下议院,即孔子制。

”联系所学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分析解答。

10.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

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高民众地位

D.辛亥革命使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主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片看出,代表君主专制的龙被赶走了,说明该漫画不赞同君主制,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故B正确;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民主,人民群众没有真正成为国家主人,D错误。

11.“在共产党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

中共做出上述安排的目的是

A.完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推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陕甘宁边区”“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的抗战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指挥全国抗战的中枢,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陕甘宁边区”“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联系所学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团结抗战的措施分析解答。

12.1948年底,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场各自投入最精锐战略重兵集团,进行战略决战。

这次决战被称为

A.徐州会战

B.淮海战役

C.台儿庄保卫战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48年底”“以徐州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故B正确;徐州会战、台儿庄保卫战是抗战期间的战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C;1949年渡江战役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8年底”“以徐州为中心”,联系所学淮海战役的史实分析解答。

13.“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11人遇难。

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予难。

”与上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A.1953年中印有关西藏问题的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克什米尔公主号”“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予难”,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的情况,故C正确;1953年中印有关西藏问题的谈判、日内瓦会议都不符合“克什米尔公主号”“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予难”,排除AB;周恩来没有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什米尔公主号”“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予难”,联系所学万隆会议的背景和史实分析解答。

14.下图为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中各经济类型及所占比重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中的经济类型和所占比重

收入总计

国有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其他

绝对数(亿元)

1318.53

914.56

54.38

129.13

83.58

120.83

16.05

比重(%)

100

69.4

4.1

9.8

6.3

9.2

1.2

——数据来源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

A.集体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B.个私经济获得税收的减免

C.经济发展依赖外部的援助

D.新的经济模式已基本建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反映了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比重,没有前后纵向比较,所以不能体现集体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和个私经济是否获得税收的减免,故排除A、B项;从经济所有制所占的比重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条件,故排除C项;根据“一五时期”和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所占的绝对比重可知,公有制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基本建成,故选D项。

15.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B选项符合题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足以确立一个新型的国家架构,A选项排除。

文革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未遭到彻底破坏,C选项排除。

1982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新章程而非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选项排除。

16.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上做出的决定中有如下要点: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2)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选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共十五大做出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17.下列有关近代电讯和邮政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1877年,福建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B.1896年,“中华邮政局”宣告成立

C.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及营业局增加

D.1932年底,我国开设了国内无线电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故C正确;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A错误;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B错误;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D错误。

18.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海战凯旋之后,雅典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一决定

A.进一步削弱雅典贵族的权力

B.彰显了伯里克利时期民主的繁荣

C.恢复了梭伦时代的选官原则

D.表明民主之门已经向所有人敞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雅典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进一步削弱雅典贵族的权力,故A正确;伯里克利从公元前462年改革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C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有公民才能享受到民主,并非向所有人敞开民主的大门,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480年”“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分析解答。

19.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

%)。

表中信息表明

A.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B.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英国在欧洲的贸易额呈下降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看出,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亚非拉逐渐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故C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亚非拉逐渐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并不能反映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没有其他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情况,无法体现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排除B;材料反映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欧洲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无法体现贸易额呈下降的趋势,排除D。

20.“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和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誉,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

”这段话的核心理念

A.人神交融

B.人文主义

C.禁欲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知,材料强调人的伟大、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B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价值,无法体现人神交融,排除A;材料强调人的价值,无法体现禁欲主义,排除C;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含义分析解答。

21.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评价联邦宪法:

“政府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

它不受宇宙理论的控制,而是遵循有机生命的理论。

”威尔逊意在指出联邦宪法

A.强调制约与平衡确保政治稳定

B.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精神

C.通过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

D.通过三权分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政府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而是遵循有机生命的理论。

”可知,威尔逊认为联邦宪法遵循有机生命的理论,应该通过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故C正确;“制约与平衡”不能体现“遵循有机生命的理论”,有机生命的理论不存在制约与平衡问题,排除A;有机生命的理论与“民主精神”无关,排除B;“遵循有机生命的理论”与“三权分立”没有联系,排除D。

22.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

“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反映岀《共产党宣言》

A.其传播与工业革命之间有紧密联系

B.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其发表标志着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D.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可知,《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能够反映该国工业发展程度和工人运动情况,说明《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与该国工业革命发展程度相关,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共产党宣言》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排除B;《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欧洲工人运动已经兴起,比如三大工人运动,故C错误;《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23.有学者评论科技史时认为,某一时期“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面发明属于这一时期成果的有

①改良蒸汽机

②三轮汽车

③骡机

④电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三轮汽车、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④正确;改良蒸汽机、骡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故选C,排除ABD项。

24.看下图,图中①②③④是二战前后德国控制的区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并出兵占领了①

B.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吞并了②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C.1938年德国吞并了③英法等国强烈谴责了德国

D.德国入侵④同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西方国家对德国实行“奇怪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①是莱茵非军事区,故A错误;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②是捷克,故B错误;③是奥地利,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英法等国听之任之,放纵了德国的侵略,C错误;④是波兰,德国入侵波兰的同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西方国家对德国实行“奇怪战争”,故D正确。

25.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示可以看出,在50年代,甲与乙丙均是对抗的关系,但是乙丙是合作的关系;而到了60年代则是没有了合作,全是对抗;到了七十年代,乙丙还是对抗,可是甲乙之间进行了合作。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乙丙依次应是美国、中国和苏联,故B正确;在50年代,日本与美国是合作关系,故A错误;70年代中国和英国不是合作关系,C错误;50年代,中国和日本不是合作关系,中国和苏联是合作关系,故D错误。

26.【加试题】对于同一个历史史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产生不一样的解释。

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发现”,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

B.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也被称为“商业战争”

C.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后来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D.英国女婿赶走丈人的事件被称为“光荣革命”,也被称为“宫廷政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明确划分了夏商周发展历程及世系,使夏商周由传说变为信史,故C正确;A反映的是不同史观产生不一样的解释,排除;B是由于不同的地位、不同利益产生不一样的解释,排除;D是从历史事件的结果和意义分析得出的不同解释,并非新史料发现而导致的不同解释,排除。

27.【加试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北魏实行均田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北魏在北方,故C错误。

28.阅读下表,据此表可知

A.立法权的归属折射出罗马社会的演变

B.罗马广场是罗马进行立法活动的场所

C.《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体系内具有最高效力

D.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平民与贵族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出,罗马统治者曾通过扩大公民立法权的办法来缓和同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矛盾,到公元前2世纪后,只有皇帝才有修改和补充法律的权力,推行高度集权化的政治,适应了罗马帝国疆域扩大的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材料表明罗马广场是公布罗马法的场所,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体系内具有最高效力,排除C;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并且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

29.1920年,印度的律师抵制出庭,治安长官放弃职位,政府职员和教员放弃公职。

富裕的商人出现了“热衷不合作的倾向”,社会下层则成为不合作运动的主力。

他们响应甘地抛弃外国所有东西的宣传,脱掉英国制造的鞋、袜、裤、衫、帽等。

农民运动在许多地方发生,农民抗捐抗税,进攻地主庄园。

据此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旨在实现印度的工业化

②与暴力斗争交织在一起

③相当广泛地发动了群众

④属于无产阶级夺权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英国合作,无法体现旨在实现印度的工业化,排除①;根据“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