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17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学段考试

高三历史半期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这表明

A.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可知,“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同时统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制约君主集权的方法,故B项错误;材料述及的是“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没有提及言谏制度的来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为统治阶级接受,没有提及是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2.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

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迁庙”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据材料“按照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

3.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

次)。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晋书》

22

7

1

20

《北史》

7

6

3

《隋书》

21

19

3

17

《宋史》

16

1

14

《金史》

7

5

1

《明史》

11

6

1

8

合计

84

44

5

6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高祖建立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强盛时期,他们对汉朝的贡献都很大,A表述不恰当,排除;汉景帝在部分正史文献中出现频率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相比较低,不能说明“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B错误;从表格信息看出,汉武帝在部分正史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C正确;从表格信息看出,《晋书》中汉高祖出现的频率比汉武帝高,汉高祖建立国家统一的汉朝,故无法得出“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排除D。

4.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A.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B.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中国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A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当时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

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统一今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

【点睛】“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是解题的关键。

6.邓广铭先生研究发现:

624年唐政府宣布了均田制,但在唐代的各种史书中却都找不到其推行这一政令的任何具体史实;从敦煌发现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期间内一些户籍丁籍遗文来看,唐代人民只希望把丁壮期限缩短,可反证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

这说明

A.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唯一载体

B.大量史料的充分运用会再现历史

C.探究历史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

D.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具有绝对权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邓广铭先生依据史料证明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说明探究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但非唯一载体;B选项错误,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人们只能通过史料认识和了解历史;D选项错误,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也是对所掌握史料的主观研究,并不一定真实客观的展现历史事实,因此并不具有绝对权威性。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内容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

7.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祧(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

C.隋唐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

D.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唐中期以后,“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通过材料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D项正确。

8.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尚理风气的影响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空谈义理的浸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从而造成了材料中的“幽微之理”,故A项正确;据所学,市民阶层的需求文学通俗而不是“幽微之理”,故B项错误;据所学,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理”,故C项错误;D项是“幽微之理”的表现之一,排除。

9.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B.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的布局与以往不同,这反映了南宋在都城的布局上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在北宋而非南宋,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北宋而非南宋,故C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

10.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

D.封建迷信甚器尘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中可以看出,通过“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制度,城隍随时监察官吏的一言一行,防止他们横行,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封建迷信,故D项排除。

11.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

这传递出的信息是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冲击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D.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反映出明清时期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盼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作用和对科举制的反思,故A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价值观的改变,故B项排除。

12.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最终归宿”“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官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1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晚清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A.推动清朝重建天朝体制

B.促使中国全盘接受西方思想

C.要求中国派遣驻外使节

D.导致新式国际关系强制输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晚清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要求中国派遣驻外使节,属于“人对人的刺激”,属于挑战范畴,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重建”;B项说法错误,错在“全盘接受”;D项属于应战范畴,排除。

【点睛】“晚清中国”是关键时间信息。

14.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

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

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D.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道光初年……《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礼政》仅占12卷”中可以看出,传统治国思想所占比例下降,这反映了清末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变化,故D项正确;清朝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响,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治国观念的减少,没有体现出民主思想,故C项排除。

15.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

16.《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

“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

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

”这种观点

A.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

B.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C.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

D.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中可以看出,《申报》对日本采取的是膜拜态度,这为清政府中妥协派提供了一个理由,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申报》对日本的膜拜,没有反映出向日本学习,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示弱的心态,故D项排除。

【点睛】“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是关键信息。

17.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

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

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百日维新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近代以来东南沿海最早遭到外来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就是兴起于南方,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百日维新是在北京,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在北京开始,故排除D项。

18.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

19.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

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这表明

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

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西学已经占据文化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注重推论,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表明当时的一部分学者对儒学得失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旧道德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的地位,故D项排除。

20.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学者

主张

(中国)陈唯声

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

(英国)芬利

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

(法国)克鲁瓦瑟

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

(中国)易建平

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根源,“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强调雅典帝国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强调希腊精神对雅典民主产生的作用,“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指出小国寡民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说明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不能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A;英国学者芬利的观点无法体现“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无法体现中国学者的主张已成学界共识,排除D。

21.后世的罗马法主要是指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债权等,它成为大陆法系的主要渊源。

马克思说:

“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这说明罗马法

A.保障公民私权利

B.使全民从中受惠

C.内容庞杂且缜密

D.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债权等”“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说明了罗马法比较注重保障公民私权利,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全民”;材料没有反映出罗马法的内容体系,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人文精神,故D项排除。

22.古希腊智者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意辩驳论证的技巧,目标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

智者的教育活动

A.适应了政治体制需要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

D.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教授人参政的技能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强调功利性,参与政治活动,这是适应了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传统,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与缓解社会矛盾无关;C选项错误,体现对真理的追求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特点;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使哲学成为一种研究“人”的学问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美国妇女史家和女性主义者琼·凯莉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进步——她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人文主义文化一起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

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

”作者强调文艺复兴

A.并未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

B.强化了妇女的独立精神

C.对妇女内心世界进行关怀

D.凸显了妇女的理想信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

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反映出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没有改变妇女的地位,妇女仍处于从属地位,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地位问题,没有体现出文艺复兴对妇女精神世界的影响,故CD项排除。

【点睛】“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

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是解题的关键。

24.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

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从第二代新教牧师起,等级的特征进一步隐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倡导上帝崇拜和阅读《圣经》,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不再承认罗马教廷、教宗具有神圣性,无论是教皇,还是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甫和修道院的僧侣,都不具有神圣的性质,故想要有特权的贵族与商人便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故D项正确;ABC三项虽然会对贵族与商人退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25.哥白尼写道:

“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

……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

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

”伽利略表示:

“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

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

”材料强调的是

A.宇宙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判断

B.圣经成为教会攻击科学的武器

C.科学与神学思想二者势如水火

D.教会成为研究宇宙的主要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中可以看出,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绝宗教的攻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教会的作用,故D项排除。

26.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

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

这反映了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

B.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

C.政府的立法作用的增强

D.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虽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材料表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说明英国在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仍需完善,也体现出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之后,议会开始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主权,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C项错误。

27.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