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09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

闲居。

②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

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政权的进扰。

②蜺:

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蜕,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

作“来”讲。

⑤浑:

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B

(2)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分析】

(1)B项,“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依据“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由“未甘”和“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内容,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蛻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表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下,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未甘”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待”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中“狂”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中“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

⑴B;

⑵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答案】

(1)D

(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

(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一般包括: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

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

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

(1)C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故选C。

(2)颈联中“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好一幅金秋美景图。

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

⑴C;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

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僧往湖南

刘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

刘商

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释】头陀:

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答案】

(1)C

(2)不同:

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故选C。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不同:

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

《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D

(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

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

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则直抒愁情。

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

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分析】

(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故选D。

(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

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

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

“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

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

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则直抒愁情。

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

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

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

指劣马。

(1)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

(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

⑴英雄没落 明主要赏识英才

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景物描写从手法角度,可能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点面结合等。

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

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