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25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镇海中学周莉莉老师

连续几年教高三地理课,的确遇到了不少矛盾和困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增加选修课后教学时间不足;二是在文科综合中相对来说地理难度最大,不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有些题目错过一次后又会重复出错。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使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少做重复劳动,使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限于各方面的客观条件,我觉得只有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上下功夫,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我谈四点感想。

一、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三地理教学原则上是在高一、高二基础上的复习和提高。

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看,尽管高一时学生不怎么重视地理,但经会考前的系统复习,必修课的基础知识还是具备的,高二时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选修

(一)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是较扎实的。

从学生思维发展看,到了高三阶段,学生的思维过程已能摆脱形象思维和直觉经验的限制,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得到多学科的综合训练而大大加强。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看,2005年高考试题继续加大了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性。

所以高三地理教学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突出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体系,如教材中脉络比较清楚的章节,不妨先让学生浏览教材标题,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形成树枝状或环状的知识网络框架,然后从知识网络框架上有序地扩展探究。

下面以《3.5陆地水与水循环》为例加以说明。

《3.5陆地水与水循环》的知识网络框架为:

知识网络框架是统揽整节课的纲要图示信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章节内容及其联系,但只有框架学生的知识不丰满,也不具体,我们可以在框架上找出若干个节点,从节点辐射扩展,逐层探究。

如:

探究1:

阅读下面两图,分析两图中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各有什么规律?

相同点:

两河汛期均为夏季,枯水期均为冬季

不同点:

前者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后者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且1、2月份有断流现象。

探究2:

为什么有些河流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有些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探究3:

为何前者与气温的相关性不大?

后者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大?

(以我国为例)

前者: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降水丰富,但无高大山脉。

后者: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而多顶部覆盖冰川的高大山脉。

(不呈现地形图,要求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地形图,若不清楚,则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养成带着问题看地图的习惯)

探究4:

除上述补给外,还有其他补给水源吗?

河流的补给水源往往是多种的,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但还有湖泊水、地下水等补给来源;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但也有少量大气降水补给。

探究5:

季风区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特点都与甲图一样吗?

图示河流分布在南方地区,那里降雨量大,雨季长,河流径流量大,汛期长。

而季风区的北方地区降雨量较小,雨季短,所以河流径流量较小,汛期较短。

结合下图分析:

(提示学生回顾锋面雨带推移图)

探究1:

若在此河流域修水库,把水库下游水文站测出的径流量数据绘成曲线图,径流曲线的形状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如三峡水库建成后的武汉水文站)

径流曲线变平→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由此推知水库及流域内的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河水和湖泊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2:

若在该河流域内大规模植树种草,河流径流会有什么变化?

径流曲线变平→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由此推知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气降水时,由于植被覆盖,土层增厚了,水的流速减慢了,有利于地表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所以河流径流量比无植被时减小了;降水少的季节,储存在地下的水就不断地往河里渗流,成为河水的补给源。

归纳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河水、湖泊水、潜水是互补的。

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取决于水位的高低。

这为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时间变化和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探究1:

阅读下图分析水循环有哪些类型?

每种类型各有哪些环节组成?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陆地循环:

蒸发、降水(2个环节)

水循环海陆间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4个环节)

海洋循环:

蒸发、降水(2个环节)

意义:

①维护全球水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对地表太阳辐射起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作用

③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④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探究2:

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区域肯定是外流区,外流区是否存在陆地循环?

青海湖的水是否参与海陆间循环?

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循环,青海湖水一般只参加陆地循环。

②目前,人类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人工降雨:

影响降水(首先要有云,再通过撒干冰或其它化学剂,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水汽凝结;撒食盐、氟化钙等吸湿性强的凝结核,使水汽凝结。

修水库:

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

改变径流建跨流域引水工程:

调节径流的地区分布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③地下水是否参与水循环?

它是怎样参与水循环的?

④人们怎样利用地下水?

在利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打井,抽水量不能大于其循环更新量,否则将出现地下水漏斗区。

(场面塌陷、建筑物倒塌、海水倒灌)

扩展探究:

探究1:

下图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

米)。

读图判断:

(1)图中两条河流的流向怎样?

(a:

自北向南流b:

自北向南流)

(2)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怎样?

(a:

潜水补给河水b:

河水补给潜水)

探究2:

三种图例可能代表哪种补给?

Ⅰ、Ⅱ两条曲线为何有差异?

 

探究3:

研究几幅径流图

推断:

三幅图的纵坐标数值:

东部季风区最大,地区最小

东部季风区:

夏汛。

南方汛期长,径流量大,北方汛期短,径流量小

径流变化规律西北地区:

夏汛。

1、2月断流

东北地区:

春汛、夏汛

推断:

三幅图纵坐标数值:

江淮地区大,华北地区小,沿海地区九月日径流量(数值不大)

径流与天气:

梅雨、伏旱、春旱、台风

推断:

季节变化大

季风气候:

夏汛↘

地中海气候:

冬汛↗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径流季节变化小

推断:

山区:

雨水迅速汇集,洪峰流量大,到来时间短

平原:

雨水缓慢汇集,洪峰流量小,到来时间长

探究3:

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的变化

外流河:

一般增大

内流河:

减小

(以上内容若放在一堂课内容量偏大,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舍取)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往往只能表达一个大概的意思,教师下是复述学生的表达结果,而是要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突出关键词。

如果说知识网络框架能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思维模式,框架上的节点则为学生思维的扩展建立相关的超链接,每一个超链接又像是一个无形的文件夹,有序地储存着学科内的知识联系,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搭建了平台。

在以纲要图示信号为基础,以节点为中心的有序扩展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从整体→部分、从现象分析→结论应用,提高了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用这种方法的,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符合认识规律,保证思维畅通,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应是一个顺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例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若只讲“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中间就遗漏了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过程。

先要让学生明确1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50°N—60°N应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位置,再讲述因冬季大陆强烈冷却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先让学生明确7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30°N—40°N应是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再讲述因夏季大陆强烈增温形成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这样学生的认识过程比较完整,对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

二.根据大脑神经活动规律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刺激物,形成大脑皮质的暂时神经联系,新的大脑皮质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是非常松驰而不稳固的,很容易消退,每个神经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尤其是强烈兴奋)过程后都会转到抑制状态,这种抑制是神经细胞天赋的生物特性,叫做保护性抑制,它的作用在于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病理上的变化。

如果一堂的内容过多,难度过大,学生就会觉得学过以后印象淡薄,抓不住重点,而且觉得疲劳,这是兴奋点过多、过散导致的抑制,所以上课的密度、难度要适宜,老师在讲课中显示的文字材料要简练,图像要简洁明了,语言表达应准确、到位,结论要清晰明确。

例如时间的计算是地理学习和重点和难点,这方面的题目重复差错率也最高,如果整个高三复习过程的时间只允许给两节课的完整复习时间,那该怎样安排这两节课呢?

我一般是把一节课安排在地球运动之后,以例题分析的形式上课,这时学生对时间计算比较陌生,不宜过多地扩展,以免难度过大而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重点让学生掌握三种图:

正视图、极地俯视图、展开图,以及相关的时间计算;第二节课安排在第二轮复习的开始,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上课,因为在这两节课之间学生会陆续做到多种关于时间计算的题目,学生的认识水平已大大提高,原来在大脑皮质中的暂时神经联系经多次强化后已经得到内化,所以第二节课应着重于知识的归类和整合,突出规律的总结(附时间计算简案)。

时间计算简案:

一.注意下列地方时

正午:

12点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相交处为6点

这些都是隐含在图中的已知条件

昏线与赤道相交处为18点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12点(极夜)、0或24点(极昼)

(同一经线上各点地方时相同)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二.注意日照图的各种变式

1.正视图:

 

2.极地俯视图:

3.非极地俯视图:

 

思考:

“?

”出现在什么时间?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移动范围怎样?

4.展开图:

思考:

若BAC为晨昏线,B、G、A、

H、G四点的地方时可能为几点:

5.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地图:

 

思考:

图中A、B、C、D、E点地方时各为几点?

6.不完整的日照图:

三.注意时间分布的对称性

时间对称

1.日出→正午→日落

日落→子夜→日出

2.同一日期,北半球与南半球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昼长与夜长对称

例:

下面是某日我国四个城市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判断

(1)—(3)题:

城市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6:

36

16:

51

7:

44

18:

02

8:

34

18:

56

7:

18

16:

50

(1)四个城市中,纬度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丁地的纬度可能是()

A.118°EB.119°EC.121°ED.113°E

(3)该日甲、乙、丙、丁四地()

A.白昼时间都处于变长时期B.正午日影都朝北

C.日出方向均向东北D.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低

例:

(03年文综卷)读图1,一艘由

大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

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

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

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

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

间)。

据此判断

(1)~(4)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

时为()

A.22时B.14时

C.20时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

(3)该船即将进入()

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3)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四.注意与地球运动相联系

例:

(04年江苏卷)读图6(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3—14:

图6

13.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ºB.东经90ºC.西经70ºD.西经:

110º

14.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五.注意日期分界线的含义

1.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致沿180°经线。

三处弯曲,位置固定

两侧日期不同(西侧早一天),钟点相同

2.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

时间固定(0点),位置向西推移

3.新一天与旧一天的范围:

若以区时为标准,新一天的范围应向西推移到时区的西部边界

例: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80°22′00″S,77°21′11″E,海拔4093米。

此时,若按地方时计算全球属于1月18日的范围有多大?

,若按区时计算属于1月18日的范围有多大?

三.根据记忆规律及时组织复习

按大脑对信息的保存程度,记忆有三种类型,瞬时记忆(持续时间不超过1、2秒),

短时记忆(持续时间几分钟)、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

学生在每堂课中获得的记忆,一般

以短时记忆为主,这种记忆在学习后的很短时间内特别易受干扰,而且可能有一个暂时

不能记起的时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怪学生学习不努力,根据记忆消退抑制原理,即使已形成的牢固的联系如果不加以适时强化,也会终于消失的。

短暂记忆的机制主要是脑神经突触上的电位变化,永久性记忆则是大脑某些区域已经发生比较永久性的解剖和化学上的变化。

为了防止学生的遗忘现象,首先要保证使学生获得明确的知识,避免“食而不化”阻塞记忆,为了形成分化,保持脑神经暂时联系痕迹,教学过程中的结论一定要简明扼要。

如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消灭和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自然原因,可先概括为①位置,②地形,③气候差异,再叙述“东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交通;中西部地带离海远较闭塞”,“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中西部地带多属于、属干旱或高寒区”,“东部地带地势低平,中西部地带多山地高原,海拔较高”,“位置”、“地形”、“气候”这三个关键词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较强的痕迹,他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漏点”的可能性变较小。

第二要把好作业关。

我把作业分为课后练习、阶段性作业和学科内综合作业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作业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三者之间应有一定的梯度。

课后练习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和拓展;阶段性练习要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一般我把阶段性练习分解成若干个题组,每个题组选择1~3个题目,让学生分若干时间段进行练习,如时间计算,在第一节练习课后,可先每隔1天让学生做一个题目,一星期后每隔三天让学生做1~3个题目,二星期后再生每周给学生做1~3个题目,所选题目尽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顺序渐进整合扩展,这样十几个题目就可以达成阶段性练习的目标要求。

2至3个星期后,学生又学习了许多新的内容,可选些综合性的题目编成一张练习题进行学科内综合练习,以达到进一步深化与巩固的目的。

第三要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复习工作,为了克服遗忘,应把复习工作进行在遗忘之前。

降段性练习与学科内综合训练也是一种复习方式,但以解题方式的复习往往系统性不强,因此有必要以测试为任务,要求学生定期对课文和听课笔记进行复习,通过测试、试卷讲评来查漏补缺,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

四.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在人文地理复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备课的方法把课文要点进行归纳,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知识归纳范例,如聚落与环境归纳如下:

现在学生手头有不少参考书,参考书中的题目一般都配有答案,教师在布置题目后也会给学生一份参考答案,但参考书中大多数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没有答题要点的编号,有些答案的文字叙述过长,不利于学生把握,如果按这样的模式在高考时答题,就很容易造成得分点遗漏,学生考后自我感觉很好,实际上只是答案中的某一个得分点定得特别详细,但答案并不全面,很难拿高分。

我们平时做练习最好要求学生把握答案的要点,在每个答题要点上标出序号,这样便于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得分率。

尽管教师平时反复强调,还会有部分学生不按要求解题,这就需要通过测验和试卷分析加以强化。

一般来说,试卷分析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填补知识缺陷,提高解题能力;二是如何把题目做得更好,以提高得分率;三是为复习积累经验。

如2005年市十校联考38题第(4)题,“分析D地(图中斜线处)农作物产量比G地(图中网格处)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8分)”我们学校学生的得分率比较高,不少学生的答案类似于:

“①D位于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易发生洪涝②D处地下水盐度高,土壤易盐碱化③D处春季蒸旺盛,风力强,易出现干旱和风沙④G处山麓冲积扇地下水水质好,排水良好,土壤肥沃。

”这个题目是其他学校的老师批改的,阅卷老师对我们学生的答案基本上是认可的。

学生在重要考试中答题有条理,应该说是得益于平时解题的规范化训练,所以我们平时做题目不要只求数量做得多,而要设法让学生做得好,上课时也不是让学生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设法让学生讲得好。

学生平时解题的规范化训练的基本功源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良好的阅读、听课习惯,学生良好的阅读听课习惯要靠教师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备好课,也要注意自身基本功的提高。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定的矛盾和困惑,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和困惑,因而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悟。

我们不仅要有刻苦的精神,更要有巧干的智慧,智慧的源泉在哪里?

一靠大家。

单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通过大家共同研究和交流,一定会促进全市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二靠科研。

科研不一定是搞很完整的课题,比较现实的是运用教育科研成果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科研植根于教育学实践,教学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能带着问题去寻求理论支撑点,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科学合理,让我们共同努力,来研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让老师教得轻松一点,让学生学得扎实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