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99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略)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关系(狭义和广义)

1.广义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①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③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④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的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科学认识这一规律并揭示其不同阶段的特殊形式。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P12)

1产生条件

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强制性

4.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两个特点:

①②(P12)

5.经济规律的分类

①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规律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略)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及学习意义(略)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的产生和发展(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2.商品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使用价值的区别:

(P23)

1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2针对他人或社会有用

3必须交换

3.价值→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社会关系)

4.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

内在、抽象,通过交换表现

交换价值:

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

5.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P24)

统一性:

对立性: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与抽象劳动的联系:

同一劳动的两方面、不可分

4.区别(P26):

①作用不同②反映的关系不同③时间范畴不同

5.劳动二重性(理解马政经的枢纽)(P26)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剩余价值理论…

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

四、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①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

3.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单位时间产量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②单位产品耗时劳动生产率

③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P29)

4.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相同。

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人类劳动的根本特征:

劳动的社会性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30)

1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2决定私有制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决定商品劳动者的命运

第二节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四阶段(P31)

1简单的或偶然的(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原始社会)

2总和的或扩大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来表现)

4货币形式((金银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货币商品的特殊性:

1价值的直接代表

2二重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货币材料)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首要职能,基本职能,观念货币)

2.流通手段(基本职能,媒介)

①商品——货币——商品(W—G—W)

②货币流通规律(P38)

所需货币量=商品总额(数量x单价)/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③纸币

1)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本身无价值

2)发行量以所需金属货币量为基础

3)超过→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

4)少于→通货紧缩(价格普遍下跌)

3.贮藏手段(一般等价物的价值,足值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

货币量=(代售总价-赊销总价+到期支付额-相抵额)/流通速度

5.世界货币(跨国界)

三、信用货币(P42)

银行券(主要形式)、存款货币(重要形式)、电子货币(虚拟)

四、货币层次(P43)(差别:

流动性的程度)

第三节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形式(P45)

1)基本内容

1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等价交换

2)为什么价格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P46)

①商品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供求变化、突发事件等

②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看…不同商品各自价格变化来看…

3价格始终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它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作用(P46)

1调节各生产部门的配置

2刺激改善技术等

3分化商品生产者(马太效应)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平等互利的本质特点

2.存在于各阶段

3.支配其他商品经济规律

第三章资本及其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作为货币:

W(商品)-G(货币)-W(商品)

作为资本:

G(货币)-W(商品)-G(货币)

1)区别

1流通形式

2流通内容

3流通目的

4流通界限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总公式:

G-W-G’

1反映商业资本运动形式(G-W’-G’)(P92)→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2反映产业资本运动形式(G-W-G’)(P153)→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3反映生息资本运动形式

2.价值增值的来源(P54)

①劳动力成为特殊商品,其产生增值。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1.条件

1完全的人身自由

2无任何生活来源

2.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特殊性:

特殊的使用价值(创造新价值)、特殊的价值(劳动)

2)劳动力价值是个变数:

生活资料的生产率、生活资料的构成及数量

第一节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一、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劳动属于资本家,具有强制性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二、资本价值增值过程(P58)

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体现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不增值)

2.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会增值)

3.意义:

1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产生

2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依据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m’)(即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不变资本(m’=m/v)

2.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3.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m)=剩余价值率(m’)x可变资本(v)

第二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时间)(P61)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提高全社会的额劳动生产力)(P64)

1.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自身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及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

1绝对是相对的基础

2绝对是相对的出发点

2.区别:

不同时期不同作用

3.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1

m’

2

工人实际收入

3

生产自动化,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节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一、工资的本质

1.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1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2衡量价值,本身无价值

3假如有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是等价还是不等价?

二、工资的形式

1.计时工资

劳动价格=平均日价值/时间

2.计件工资

产品工资单价=日计时工资额/平均日产量

3.计件工资更具隐蔽性(P69)①②③④

三、工资水平及其变动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体现工人真实收入状况

2.工资的变动趋势

1)总趋势经济危机可能下降

原因①②③④(P70)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别,发达国家更高)

第四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资本再生产

一、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物质资料再生产

内容

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的简单再生产(P76)

1)对简单再生产进行分析

1.m由工人创造

2.(m+v)由工人创造

3.雇佣劳动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2)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资本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生产出的商品满足社会需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生产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继续受资本家剥削,即生产出了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三、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实质(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的动因

1内在:

追求更多剩余价值

2外在:

市场激烈的竞争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79)

1m’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正相关)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二节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

1.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2.资本的价值构成(m/v)

3.

资本的有机构成(c/v)

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集中

二、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资本积聚资本集中(P81)

1.资本积聚

2.资本集中(强有力杠杆:

竞争和信用)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1)联系:

①资本积聚的增长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②资本集中的加速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2)区别:

①资本积聚,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社会资本总额不变

②资本积聚慢,资本积累快

第三节相对过剩人口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

1采用先进技术设备

②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③对高技术水平劳动力的需求

2)劳动力供给绝对的增加原因

①降低体能要求,女性加入

②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

③部分资本家破产,加入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推动资本积累的杠杆

1.可随时调节

2.资本家剥削

3.工人主动提高自身技能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

1.流动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业)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无固定职业)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劳动者的贫困化(可略)

1.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财富积累

资本积累贫富差距加大

无产阶级贫困积累

2.劳动者的贫困化

1)劳动者的绝对贫困化(经济危机或战争时期)

2)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

第五章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G)(P92)

1)Pm(生产资料)

G(货币)—W(商品)

A(劳动力)

2)所购买两种生产要素比例应恰当

3)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资本价值数量上不变,在形态上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P)(P94)

1)Pm

W…P(生产过程)…W’(商品资本)

A

2)生产剩余价值

3)决定性阶段,数量增值,形态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资本W’)(P96)

1)W’——G’(增值货币资本)

2)实现剩余价值

3)重要阶段,价值量不变,形态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循环形式(P98)

1.货币资本循环

1)以G’为终点,包含剩余价值,故,明确了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2)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生产资本循环

1)揭示了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

2)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追求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循环

1)重视流通过程对价值增值的重要作用(实现剩余价值)

4.每个产业的循环都同时处于三个循环形式之中

三、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P100)

1.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原因:

①②③

2.连续性的条件:

1)空间并存

2)时间继起

3.各职能形式的继起性和并存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①②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1.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联系:

都是考察资本的运动过程

2.区别:

1)侧重点不同,循环→连续性(不断运动),周转→循环速度(速度快,则周转次数多)

2)目的不同,循环→各阶段及其对应职能和如何连续,周转→循环速度快慢对创造剩余价值的意义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P102)

1.资本周转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n=U/u)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生产和流通)、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价值逐渐转移)

3.流动资本(价值一次性转移)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P105)

1)转移方式

2)周转时间

3)价值回收方式和期限

4)物质更新方式

5.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别:

①②③(P06)

(注意理解表格)

6.固定资本的磨损与折旧

1)有形磨损(价值转移、自然力引起的损失)

2)无形磨损(生产力的提高机器等相对贬值)

3)折旧

三、预付总资本的周转

1.影响: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2.关系:

1)比重一定:

正相关

2)速度一定:

与固定资本比重成反相关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固定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①②③④⑤(P109)

2.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①②(P110)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及其周期性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一、社会总资本的概念(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二、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

1.共同点:

运动过程、运动形式、运动目的(P114)

2.区别:

1)个别资本运动→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

2)个别资本运动→预付资本及再生产的部分剩余价值的运动(投于生产的部分),社会资本运动→预付及全部剩余价值的运动(生产和消费)

3.研究个别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货币资本

4.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商品资本:

①②(P115)

三、社会资本运动公式

1.G(货币资本)-W(商品)…P(生产资本)…W’(商品资本)

W’

g(普通货币)-w(消费资料)

2.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转化为货币G’(G’=G+g),G用于生产,g用于消费

四、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1.价值补偿→再生产的动力

2.实物补偿→物质基础

五、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P117)

1.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注:

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2.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I)、生活资料(II)

3.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表示:

价值补偿角度:

I为生产资料,II为消费资料,c为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

例:

I(v+m)表示价值量等于第I部类工人创造新价值量的生产资料

实物补偿角度:

I为生产资料,II为生活资料,c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v为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m为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例:

I(v+m)表示第I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①②(P119)

2.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四条必要假设①②③④(P119)

3.社会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三大途径:

(P121)

1)第I部类内部交换

2)第II部类内部交换

3)两大部类相交换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1.I(v+m)=IIc.①I(v+m)表示第I部类提供给第II部类的生产资料,IIc表示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IIc表示第II部类向第I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I(v+m)表示第I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I(c+v+m)=Ic+IIc.I(c+v+m)表示生产资料的总供给,Ic+IIc表示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3.II(c+v+m)=I(v+m)+II(v+m).II(c+v+m)表示生活资料的供给,I(v+m)+II(v+m)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第三节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再生产的主要特征:

扩大再生产

2.剩余价值:

①消费资金m/x;②积累资金(追加投资)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1)更多生产资料→再生产

I(c+v+m)>Ic+IIc

生产资料总供给大于两部分所需之和

2)更多消费资料→新增工人消费

II(c+v+m)>I(v+m/x)+II(v+m/x)

消费资料总供给大于两部类资本家和工人所需之和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P123)(注意理解)

1.社会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三大实现方式:

1)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3)两大部类相交换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P125)

1.I(v+△v+m/x)=II(c+△c)

2.I(c+v+m)=I(c+△c)+II(c+△c)

3.II(c+v+m)=I(v+△v+m/x)+II(v+△v+m/x)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大意见(P139)

1)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

3)自主创新

4)农业发展方式

5)生态文明建设

6)经济社会协调

7)文化产业

8)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节经济危机与再生产的周期性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生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个别内部的有组织性与全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无组织)

二、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P131)(注意各阶段特征)

1.危机阶段:

决定性,销售困难,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

2.萧条阶段:

即停滞阶段,停滞状态,逐步好转。

3.恢复阶段:

即复苏阶段,扩大生产,物价回升,增加就业等。

4.高涨阶段:

各部门迅速恢复,超过以前水平。

5.周期性爆发原因:

(马克思)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的阶段性

6.经济周期理论:

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乘数—加速理论

7.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①②(P133)

三、“二战”以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周期缩短

2.物价上涨

3.再生产周期变形

4.“滞胀”现象

四、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各国应对措施(P135)

1.中国:

1)高新技术产业

2)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业

3)创新,新兴产业

4)经济发展方式

5)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规划

第七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K即(c+v)(P144)

1.W(价值量)=c(旧价值转移)+(v+m)(新价值的凝结)

2.成本价格的意义:

①盈亏分界线②竞争的关键

3.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①剩余价值②价值增值

二、利润(剩余价值)

1.利润与剩余价值的不同点:

1)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利润→全部预付资本

2)剩余价值揭露剥削关系,利润掩盖。

三、利润率(P’)(P146)

1.

P’=m/(c+v)x100%

2.P’=m’·v/(c+v)·n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m’(正相关)

2)资本有机构成

①不同部门:

反相关

②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

正相关

3)资本周转速度n(正相关)

4)不变资本c的节省(正相关)

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产业资本之间的竞争(P148)(注意分析)

1.自由竞争:

部门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竞争

二、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x100%

2.影响因素:

①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②各部门所占比重

3.平均利润率意义:

①经济运动中的一般趋势

②不排斥少数先进获超额利润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P151)

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意义:

1)通过竞争重新瓜分

2)单个所得与所创造不等,但社会总体相等

3)进一步掩盖剥削关系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社会生产价格

生活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c+v+P

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自由竞争时期的具体作用形式(P152)

五、平均利润和社会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P152)

1.理论上

2.实践上

第三节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产生及作用

1.商业资本的产生

1)定义:

即商人资本,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独立形式

2)形态:

发达商业资本和早期商业资本

3)共同点:

①流通领域的职能资本,媒介

②目的→取得商业利润

4)区别:

(P153)

2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功能③牟利手段④利润来源

5)产生的可能性:

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的职能不同

2.商业资本的作用

1产业资本家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2流通费用↓

3流通时间↓

4生产资本周转速度↑

3.消极作用:

1商业资本量↑

2掩盖并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二、商业资本循环及职能(P155)

1.循环公式:

G—W’—G’

2.两阶段:

1购买阶段(G—W’),流通领域,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

2销售阶段(W’—G’),生产或生活领域,商业资本家→消费者

三、商业利润(P156)

1.商业利润的来源:

生产领域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注意计算题)

1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2社会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3.商业资本与商业雇员的关系:

雇员→被剥削

四、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