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84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docx

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及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和根源

次贷危机的爆发被有关研究学者认为是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

因此,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房市的调整。

美联储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追逐高回报,促使了金融创新,出现很多金融工具,增加了全球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2000年以后,实际利率降低,全球流动性过剩,借贷很容易获得。

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和全球出现的房市的繁荣。

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导致美国消费者财富增加,增加了消费力,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房价的上涨。

2000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指数上涨了130%,是历次上升周期中涨幅最大的。

房价大涨和低利率环境下,借贷双方风险意识日趋薄弱,次级贷款在美国快速增长。

同时,浮动利率房贷占比和各种优惠贷款比例不断提高,各种高风险放贷工具增速迅猛。

但从2004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止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超过了20%。

全球失衡到达了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下跌及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深层次原因。

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的绝对值占GDP的百分比自2001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

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

这亦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

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便最终造成信贷损失。

和过去所有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不同是,此次次贷危机,造成整个证券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的重新定价。

而衍生产品估值往往是由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或者是数据性公式和模型做出来的,对风险偏好十分敏感,需要不断的调整,这样就给整个次级债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难以对产品价值及风险直接评估,从而十分依赖评级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评级机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并未采取足够的审慎态度。

而定价的不确定性造成风险溢价的急剧上升,并蔓延到货币和商业票据市场,使整个商业票据市场流动性迅速减少。

由于金融市场中充斥着资产抵押证券,美联储的大幅注资依然难以彻底消除流动性抽紧的状况。

到商业票据购买方不能继续提供资金的时候,流动性危机就形成了。

更糟糕的是由于这些次级债经常会被通过债务抵押债券方式用于产生新的债券,尤其是与优先级债券相混合产生CDO。

当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次级债证券的市场价值急剧下降,市场对整个以抵押物为支持的证券市场价值出现怀疑,优先级债券的市场价值也会大幅下跌。

次级债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导致整个次级债危机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的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资本金被侵蚀和面临清盘的窘境,这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中雄极一时的巨无霸们。

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美林、AIG皆面临财务危机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收场,而他们曾是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的三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和大型政府资助机构。

在支付危机爆发后,除了美林的股价还占52周最高股价的1/5,其余各家机构股价均较52周最高值下降98%或以上。

6家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超过4.8万亿美元。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的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32亿、138亿及522亿美元,总计近700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记更高达5208亿美元。

此外,今年至今已倒闭银行12家,总资产约420亿美元。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创新和监管偏离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偏离了银行信贷的基本原则:

—信贷过度介入房地产会酿成泡沫;

—不注重基础产品的风险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就是把大厦建在了沙滩上;

对信贷产品证券化不能完全移出表外,也应有资本约束;

—任何衍生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减少风险,没有风险承担者就不会有

金融市场,但对投机者要限制杠杆率,这是监管的责任;

—衍生产品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原则,致使风险无限积累,超

出了市场参与者可承受的范围。

何帆:

金融危机是格林斯潘时代的遗产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一开始不过是美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下跌,但到2007年8月,突然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等各国央行鼎力合作,终于使市场度过了最恐慌的时候。

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真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不仅次级贷款出现风险,往日的优质贷款也出现了问题;不仅对冲基金损失,就连素来稳健的国际商业银行也无一幸免。

原本以为次贷危机到今年就该见底,但最近爆发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机、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AIG濒临破产,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

那么,今天的危机与昨日的繁荣有何联系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

从2000-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何等风光!

美国过去不是没有遇到危机,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的19年间,他领导美联储成功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网络经济泡沫、“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危机。

在华尔街看来,格林斯潘是神。

90年代大选的时候,华尔街流传着一个说法:

管他谁当选呢,只要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就够了。

很多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非常推崇格林斯潘,弥尔顿·弗里德曼就称赞格林斯潘是美联储成立以来最有建树的主席。

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往日的辉煌顿时黯然无光。

《纽约时报》把格林斯潘称为“泡沫先生”,很多经济学家指责格林斯潘要对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负责。

而对格林斯潘批评得最为犀利的著作之一,是由威廉·弗莱肯施泰因和弗雷德里克·希恩所写的《格林斯潘的泡沫:

美联储的无知年代》。

在两位作者看来,美联储在过去19年里最关键的时候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1987年股市崩溃、80年代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危机、2000年科技股泡沫、对千年虫的盲目恐惧、2007年以来的次贷和信贷危机等。

令人吃惊的是,格林斯潘在每一次危机中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就是降息的幅度过大,而且维持过低利率的时间太长。

利率太低,使得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

格林斯潘成功地使美国婴儿潮一代疯狂地将自己的储蓄取出来,投向股票市场,以弥补因降息而缩水的收益。

他还不断地为“新经济”摇旗呐喊,他认为通货膨胀率被高估,而生产率被低估,因此美国要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而且股票市场并没有什么泡沫。

调低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类似社会保障这样的与通货膨胀挂钩的财政支出项目将被削减,而政客们会把这笔钱挪作他用。

至少在格林斯潘对“新经济”大加赞赏的时候,经济学家根本找不到生产率提高的证据。

后来,学者们才领悟到,从新技术问世到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适应期。

而格林斯潘所津津乐道的生产率奇迹仅仅是一个统计上的幻觉。

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格林斯潘对策”说,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就会立即出手,但当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却坐视不管。

比如,1998年LTCM危机之后,美联储在9月份已经降了一次息,而市场也较为稳定,但到10月15日,格林斯潘就又匆忙临时召开会议,再次降低利率。

这是美联储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举动之一。

当市场形成预期,相信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之后,投机行为成了全民娱乐,这直接触发了1999年之后网络股的疯狂上涨。

是泡沫总会破灭的。

当网络泡沫崩溃之后,格林斯潘故伎重施,仍然希望通过降低利息刺激美国经济。

而且,在降低利息的同时,美国的住房贷款机构不断放宽房贷标准,尤其是针对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开发出各种新型贷款,比如可调整利率。

这种贷款在最初2-3年利率非常优惠,但到2-3年之后就会重新设定利率,大部分借款者到时候其实是很难偿还贷款的。

这种所谓的创新使得没有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贷款人盲目贷款,但这些借款就成了隐蔽的定时炸弹,到期就会爆炸,让借款人无力还款,陷入困境。

格林斯潘当时对这种非固定利率贷款非常支持,他认为在降息的背景下,这种贷款方式能够让贷款人省很多钱。

但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之后开始下跌,很多贷款买房者才震惊地发现,其所要偿还的贷款,已经远远超过了房产的价值。

格林斯潘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有更深远的原因,央行想力挽狂澜是无能为力的。

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其在位期间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和他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格林斯潘制造了泡沫,而他过去所享受的尊重中又有多少泡沫呢?

股市泡沫崩溃了,房地产泡沫崩溃了,最后崩溃的,则是格林斯潘自己的泡沫。

不过,就算格林斯潘是一个开“赌场”的老大,但是参与“赌博”的是全民。

制造泡沫成为一场社会运动之后,群众的力量就变得不可忽视。

次级贷款之所以泛滥成灾,固然有华尔街的欺诈、美联储的失职,但是,掀起巨大泡沫的是更为壮阔的社会性的波澜。

美国政府和国会始终对次级贷款推崇有加,因为这有助于让穷人得到住房,而有房子的选民会是最忠心的选民。

狂欢的宴会一旦开始,就马上变得失控。

从寻欢作乐的人们手中拿走酒杯,是最不得人心的事,但放纵的恶果一定是第二天醒来之后的头疼和懊悔。

华尔街喝醉了酒,现在又正拿新酒去解宿醉。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刚刚步入深水区,隔岸观火,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这不是头脑发热凯歌突进的时候,而是辗转反侧冷静思索的关节。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影响:

中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中:

1)中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中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头寸253亿美元。

如果“两房”危机进一步恶化造成其债券违约风险上升,则不仅中国的银行将遭受投资损失,官方外汇储备更将显著缩水。

美政府接管“两房”降低了这一潜在风险,对中国具有正面影响。

2)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

3)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

总体而言,中国对于这些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有限,仅会造成有限的投资损失,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动荡与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与房地产市场产生心理上的冲击。

中国商业银行对“两房”相关债券头寸

中国商业银行对雷曼相关债券头寸

间接影响:

中国可以在美国本次危机中学到以下教训:

货币政策,房地产泡沫,以及“走出去”政策。

1)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

美国本轮危机的根源,乃是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抵御经济衰退而大幅降息,宽松的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而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又加速了泡沫的膨胀,最终泡沫破灭造成金融危机。

中国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泡沫程度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避免加大泡沫膨胀力度,否则将来泡沫破灭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面对国际市场这碗“深水”,“走出去”政策须更为谨慎,对外投资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此外,未来外汇储备投资策略也应从美元资产为主多元化至多种货币资产。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周期性下降阶段,经济增速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下降趋势。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存在多种风险,如果国内没有适度的应对措施,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深度回调。

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是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预计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违约率的上升势头到2014年才能结束,即使美国政府采取适度干预政策,也才能在2012年遏止房价的下跌趋势和次贷违约率的上升势头,短期内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冲击还会加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负面影响会持续扩大。

二是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向系统性金融危机演化,一旦应对不利,引发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将对全球金融与经济产

生巨大冲击,有可能形成全球性经济严重衰退。

三是全球需求增速减缓预期影响下,近期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趋于回落,但即使欧美经济衰退,初级产品价格回落到2006年以前水平的可能性很低,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长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时代。

四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减缓,将进一步加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我国出口形势会日趋恶化。

《金融实践者看美国次贷危机》

仔细审视和剖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就其表象而言是高智商的金融创新遭遇“滑铁卢”;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复杂工程的简单错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足是噩梦的始作俑者。

就这个层面而言:

“关心邻人何尝不是关心自己”?

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或许从中能够得到许多警示和启迪。

启示一:

银行必须关注绩效激励的逆向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原理,“逆向选择”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具体到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上,则表现为“人们不会关心你要求他做什么,而只会关心你考核他什么”?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体制和机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正面激励效应已经得到广泛共识。

然而,对于绩效考核激励的短期投机行为和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匹配问题的负面效应,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仔细审视美国次级贷或说次级债危机,有一条异常清晰且高度统一的利益链:

次贷借款人希望拥有住房,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经纪公司、咨询评级机构等希望扩大市场份额和高额回报,次级债的投资者希望低风险、高收益。

而且也惊人的相似,在利益的驱使下,所有作为经营风险的机器,银行对于绩效考核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银行的发展战略上,无论是股东还是经营者,对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都有明显的偏好。

但不管经济如何繁荣,企业运营如何景气,永远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忽视资本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

在绩效激励上,不管银行短期发展如何迅速,永远不能忽视中长期战略发展导向,忽视银行实际运行轨迹在局部繁荣的过程中与既定的发展重心偏离太远。

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职业金融家永远要睁着眼睛睡觉,捕捉金融市场随时存在的巨大商机,发现赚钱的机会;同时时刻保持应有的警觉,特别是对于不符合常规逻辑的非理性繁荣要保持必须的警惕,压抑短期逐利行为。

启示二:

银行永远不要懈怠贷前尽职调查

银行贷前尽职调查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对不适合贷款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

然而审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贷款机构恰恰就是对不适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了贷款。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

一是优质抵押贷款(PrimeLoan),二是“Alt-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MortgageLoan)。

顾名思义,次级抵押贷款指向信用较差、收入较低、负债率和违约概率较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Alt-A”抵押贷款是介于优质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之间的贷款,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

显而易见,无论是次级抵押贷款,还是“Alt-A”抵押贷款,其目标客户原本都属于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需要加倍审慎的人群。

然而即便如此,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各类贷款机构为最大限度拼抢市场,极尽所能降低或在事实上取缔贷前调查“门槛”,甚至大量采取了将营销工作外包给独立经纪公司,主动放弃了对客户资料审查的控制,给部分缺少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虚报贷款申请人收入和房屋估值,致使一些连第一笔还款都困难的借款人也获得了信贷支持。

比较分析传统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的操作流程,也能够直接洞察到次贷贷前尽职调查环节的严重缺失。

传统抵押贷款的尽职调查,银行重点需要审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款人的收入,二是房屋估值。

然而,在次级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基本上不再承担贷前调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贷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评级机构代理,银行信贷审批纯粹流于形式。

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贷款是否真正坚持了银行自主贷前尽职调查,需要引起银行信贷管理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

第一类是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

第二类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虚假按揭(包括一手房按揭和房屋中介代理的二手房按揭)。

第三类是汽车消费贷款(包括保险公司承保和担保公司担保的汽车消费贷款)。

由于我国的担保市场、房屋中介市场,甚至包括部分保险业务都还处于逐步成熟、逐步规范的发展初级阶段,且担保公司、中介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有偏离于银行利益之外的利益诉求,其中部分保险公司的某些保险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免责条款,因此,由担保公司、中介公司或保险公司履行的尽职调查不足以也不能够简单替代银行自身的贷前尽职调查。

启示三:

银行不要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

无论是之前的次级贷还是之后衍生的次级债,虽然集金融工程理论之大成,貌似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就其本质而言却还是属于单一金融产品范畴。

在该产品自成体系的近似封闭运行状态的循环系统中,借款人、抵押经纪人、贷款机构、贷款管理机构、投资银行、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信用增强机构、投资者等等市场参与者都是系统当中的一个环节。

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基于并执著坚持于这样一个信念:

即“只要房价继续走高,房产就一定会增值;只要房产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只要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分散”。

但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似乎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两点:

一是次级抵押贷款每月都要有一定的现金流还款;二是任何市场,特别是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涨不跌。

次级债建立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之上,而次级贷却是建立在房屋静态价值,而非借款人真实偿还能力的基础之上。

群体的无意识推波助澜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群体的无意识同时也无限放大和升级了市场风险。

整个系统工程最终的土崩瓦解,砸跌的是房价,砸断的是资金链,砸在手上的是房产,砸碎的是泡沫。

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旺历经了几年的时间,但市场的冷却却只用了几周,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回过头再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由于分业经营的市场环境,风险转移机制和工具相对有限,第二还款来源是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

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与市场强烈的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的繁荣和下跌时的惨烈每每让置身其中的银行无所适从。

不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给银行的警示,还是前些年资本市场不景气,证券公司类贷款频频告急;无论是汽车价格进入下跌通道,汽车制造类和贸易类贷款问题层出不穷,还是前期房产价格,近期钢材价格疯涨;随时可能出现的拐点都可能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

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链在越绷越紧,甚至岌岌可危。

因此,除了注重自身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即对于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关注永远要摆在信贷管理的首位。

启示四:

银行的营销手段要适度

深层次解剖美国次贷危机谜团,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强烈的利益诉求,从而忽视风险甚至藐视风险的客观存在,饮鸩止渴般过度使用各种营销手段对于引发次贷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是贷款机构极尽所能过度营销。

在各类媒体披露的大量资料中许多国内金融市场所没有的金融新名词不断闪现,包括:

NINJA贷款(NoIncome,Nojob,NoAssets,即向无收入、无工作和无资产的申请人提供贷款),2/28ARMS(2/28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HouseEquityLoan),再融资(Refinance),诱惑利率(也称入门利率或初始优惠利率),付款惊魂(PaymentShock),猎杀贷款(PredatoryLending),负摊还贷款(NegativeAmortization)……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国的贷款机构对于次级贷业务的营销,真正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二是投资银行无懈可击的过度营销。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凭借众所周知的专业性,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杠杆工具和信用增级工具,向膨胀的市场信心不断注入更多的“兴奋剂”,用心良苦地将待字闺中的次级债装扮得美轮美奂;凭借高深莫测却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用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诠释世界金融史上“低风险、高收益”的神话;凭借无懈可击的解说和找不出破绽的华丽演示,游说对新金融产品似懂非懂、骑墙观望的投资者,最终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贪婪而狠下决心投下赌注。

三是抵押贷款经纪人不遗余力的过度营销。

其一,以无还款能力却极其渴望“居者有其屋”的少数族裔、移民、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营销的主要目标;其二,利用对信用评级体系和操作流程的专业知识,教唆借款人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轻松得到贷款和优惠的利率;其三,未根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件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误导购房者以“猎杀贷款”,同时不择手段鼓励顾客在住房的选择上“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诚信的背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金融产品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信用卡业务,要充分尊重市场发育程度和饱和程度,对内部员工的考核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对中介机构的合作保持必要的审慎态度,重质而不重量,确保有效卡而尽可能避免“睡眠卡”;二是银行理财类产品,要将投资者风险警示放在首位;三是代理、承销的基金类、保险类、信托类产品,要坚持“不知就是风险”,加强对营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启示五:

银行不要过度迷信风险转移

作为结构性融资的金融创新,次级贷通过资产证券化衍生为次级债,金融工程理论在此过程中大放异彩,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将购房者、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分割在不同的独立环节,大量不同金融市场对冲工具和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理论上将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成功进行了分解,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不同领域的投资风险和分享相应收益,利用风险转移手段在资金的最终提供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设置了许多无懈可击的“防火墙”,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坚信自己的资金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封闭的小循环中运行,而这个封闭的小循环的风险已经转移到其他环节。

然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似乎忽略了两点:

一是自己参与的这个封闭的小循环事实上只是次级债整个系统链条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小循环之外事实上存在一个大循环;二是将风险转移给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但实际上风险转移并未降低风险,更不意味着风险消失,而是使风险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形式出现。

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对风险转移产生了一种幻觉,次级债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成为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某个环节资金链的断裂,以致承担风险的环节无法充分履行承担风险的能力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便酿成了系统性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相信若干年以后其许多思想的智慧或缺失都将成为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作为这一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和金融实践者,反思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反思是基于对未来执著的追求。

然而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是,无论是基于庞大系统工程的金融创新,还是日复一日反复操作的传统业务,永远都要重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好地践行金融的科学发展,在金融创新探索的路上尽可能少地败走“麦城”。

美国的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

 

 

美国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

 

同业风险管理状况

工行政策调整动态

􀂉贷款行业和地区分布上将会有所调整。

04年那一波宏观调控中,钢铁、电石等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工行当时能够较快地退出问题行业,这一波则是在能源、电力、房地产行业可能会有点问题,包括像高速公路,前两年还挺好的,但现在看也存在一些风险。

上半年交通及物流和科教文卫贷款不良率略有上升主要是个别原因导致的,不良率还是低于整体贷款。

工行在贷款行业分布上会相机作一些调整,贷款地区分布也会做调整,有可能从三个经济圈逐步往中西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