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79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docx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5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第一节植被

、植被与环境

1.概念:

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

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

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

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4.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

、森林

1.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知识点三:

草原与荒漠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可以通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与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

1.热带草原: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

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植被:

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四、归纳拓展:

1.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背阳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1)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

(2)影响植物形态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2.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知识链接: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1纬度位置:

影响植物生产所需热量状况

2海陆位置:

影响植物生产所需水分状况、影响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3海拔及坡向:

坡度位置、海拔高度影响水热组合、进而影响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

2)非地带性因素:

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等。

热量、水分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总结如下:

沿海

【对点练习】世界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探究活动: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植被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植被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林;④温带落叶阔叶林;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图中各植被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⑥,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图示植被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②④;植被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

数码是④⑤。

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4)没有画出的植被带是温带荒漠,没有详细画出的植被带分布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在影响植被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方法技巧:

天然植被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1)土壤矿物质: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2)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空气: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4)水分: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

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3.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黑土、红壤等。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

黑土形成原因:

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红土:

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

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2.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黏粒等。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1砂土:

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血管孔隙少。

土壤性能:

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2壤土: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土壤性能:

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3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土壤性能: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特点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生物

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

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6.人类活动: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思维拓展:

1.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

(2)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产生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三、知识点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

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2.土壤的养护

(1)土壤的改良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土壤养护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归纳拓展: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形成过程

植被类型

分布位置

气候特征

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

的适应

土壤特征

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

全年高温多雨(年

生态特征:

四季常绿,森林呈深绿色、各月都有开花。

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大量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茎花现象、板根现象。

这些生态特征是对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的环境适应的表现。

砖红壤,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强,岩石风化强烈,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层厚度最大。

因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植物吸收大量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贫瘠(肥力低)

大致在南北纬10°

降水量2000mm以

之间:

典型分布地区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

上)

热带季风气候区:

全年高温,旱雨季

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

分明,(年降水量大

陆东岸:

典型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1500~2000mm))

常绿阔叶林(亚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

生态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

性湿润气候区

季温和少雨(年降

热带常绿阔叶林)

大致在南北纬

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水量800~1500mm)

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简单.

与环境的适应,如革质叶面:

防止水分过度蒸腾

常绿硬叶林(亚

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冬

常绿硬叶林:

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致在南北纬30°

季温和多雨(年降

热带常绿硬叶林)

~40°的大陆西岸。

水量300~1000mm)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

大致在北纬35°~50°之间的亚欧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500~800mm)

生态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与环境的适应,如:

叶片宽而薄,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冬季光合作用效率低,落叶可以减少呼吸作用损失的能量而更好地越冬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大致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年降水量700~1000mm)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

冬季漫长、寒冷

生态特征:

松、杉植物为主,针状树叶以抗旱抗寒与环境的适应,如:

树叶呈细长针状,减轻蒸腾作用,避免热量和水分的散失

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区:

全年高温,干湿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和灌木。

大致在南北纬10°

分明(年降水量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750~1000mm)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典型地区:

中亚,我国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分布少数矮小灌木

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区: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或西岸。

全年炎热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50mm)

热带荒漠:

耐旱植物,叶面呈鳞片状、刺状,以减少蒸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如仙人掌。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典型地区:

中亚,

我国新疆、内蒙古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200mm)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等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