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34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docx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报告

温岭市城西小学课题组※

摘要本课题从时代对人才、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语文新课标理念、建构主意理论、元认知迁移理论,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起来,从阅读内容的整合、教师阅读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评价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通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两个方面。

在总结讲演的同时,还形成了初步的研究结论,并对研究中的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外阅读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

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

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语文教学注重课堂语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

有关专家指出:

日前,中小学阅读教学存在两个最大的缺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缺乏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落实”,“造成学生缺乏自主的整体的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以此为基础的体验。

而阅读是语文学习提升其积累、体验程度最基础的手段,而恰恰在这一点上,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从而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学生单靠课堂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心语文课程的目标。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校地处城乡接壤之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农村的孩子。

该地区文化氛围淡,家庭没有读书的氛围。

外在读书环境的影响,相当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极小,阅读面很窄,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要而又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本课题组提出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

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的经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构建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原由经验的改造和充足。

建构注意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

这种建构必须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原有的经验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3.元认知迁移理论

在“为迁移而教”、“教会学生学习”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元认知迁移理论的提出启示我们:

认知策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能否成功运用认和策略又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因此教学不能囿于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必须加强元认知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及预期目标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所要实施的课外阅读是指就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专题,通过收集与专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冲构文本语境,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对该素材所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就某一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拓展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通俗地说,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遍辐射,学习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

(二)预期目标

1.通过学生不断实践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2.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3.课外组织学生有计划的读书积累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研究,让研究更加有成效,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的策略:

(1)计划在先,即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作好问题的汇总,从而掌握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阅读相关的理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2)行动落实,即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反思调整,将整合的内容、方法,以及开展的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调整,并作出评价、分析,调整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2.文献查阅法

用文献法进行理论的搜集和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国内有关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和现状等相关信息资料。

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的阅读摘录卡以及考核成绩等成长的资料积累起来,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

1.内容整合的研究

(1)释疑解惑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如果教师适时地出示另一个信息,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借鉴,形成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

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这种阅读一般在课堂内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或指定学生翻阅相关的书,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的上下文的意思,实现“无师自通”的目的。

案例1教学了《太阳》一课,有学生问:

“太阳的中心温度为什么这么高?

”此时,教师出示《太阳的热》的片段,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让他们尝到解决疑难的乐趣。

(2)学法迁移

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只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发展成为学习能力。

因为某一种方法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而能力则可以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仍具有生命力。

要使学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就不能让其停留在记忆的仓库里,必须在学法揭示的基础上加强定型训练、纵横迁移,在迁移训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学法的成效才越发明显,学生运用的意识才能逐渐树立起来,及至增强,最终形成学习能力。

基于此,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

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

案例2教学《比尾巴》后,及时地引导学生朗读结构相同的问答式的儿歌《比耳朵》。

在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中,学生进一步练习问句的读法。

同时也激发起学生观察动物特点的兴趣,更好地体现课内阅读教学的示范性和训练要求,使整合的阅读材料有效地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阶梯。

(3)比较鉴赏

乌申斯基说过:

“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选择该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更能说明问题。

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3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画风》的文本内容浅显,富有童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欢愉的同时,也形象得感受到风无处不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开启我们的智慧。

我根据文本的语言内容,选择《风在哪里》这个阅读材料,内容如下:

风在哪里?

风在天上。

你看,它吹着云儿向前跑,像帆船驶在海上。

风在哪里?

风在柳树上。

你看,它吹着柳条轻轻飘,像孩子们在舞蹈。

风在哪里?

风在水面上。

你看,它吹起粼粼的波浪,水面上的浮萍在不停地摇晃。

风在哪里?

啊!

风在我的手上。

我挥动空气,风就来了。

同表现“风”的两种材料,一放在一起,就清晰地突出《画风》的童趣和《风在哪里》的诗情画意。

(4)拓展延伸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们会将课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案例4学生们很喜欢《西游记》,他们所接触到的《西游记》大凡是从电视上看的。

学习《三打白骨精》时,学生饶有兴趣,绝大不分的学生在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说出自己对各人物的看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

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之际,我们向推荐学生《西游记》的原著,鼓励学生读原著,读后并跟进《“大话”西游记》的故事赛。

随着阅读的增进,学生对《西游记》各人物的评价较之在读《三打白骨精》时就更全面、更立体了。

2.学生自主阅读的研究

优质、大量课外阅读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针对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1)设计“阅读摘录卡”

俗话说:

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

我们设计“阅读摘录卡”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动脑、动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摘录卡上我们设立了“书名”、“作者”、“国别”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不同,知识能力的不同,我们设计高、低年级不同的阅读摘录卡。

针对低年级特点我们设立了“学会的生字新词”、“摘录的好句子”、“不懂的地方”和“老师的评价”这几个项目,对于高年级我们设立了“积累的词语”、“摘录的好段落”、“我的感想”、“我的疑惑”、“老师的评价”这几个项目,对于学优生鼓励他们做创作笔记,包括续写、扩写、所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我们教育学生要积累摘录卡的同时,还教会学生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使用。

(2)定时定量地阅读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为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中午定时阅读,每周定期保证一个晨读、开辟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

在家之时,鼓励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照例读。

并规定读一本课外书须摘录几张卡,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并且在阅读量、质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量、篇幅:

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 000字左右;文体安排:

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3)提倡亲子读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

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

因此我们也循序渐进开展家庭读书活动。

首先在家长会上作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专题报告,使家长不仅理解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还认识到家庭也应为孩子创造"好读书"的条件,并给他们发了“每天陪孩子看30分钟书!

”的倡议书。

从此,家庭读书的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开来,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上书店,给孩子先购书籍。

其中还有些家长放弃休息娱乐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边读边议,相互讨论。

家长们反映,现在孩子在家里作业量少了,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其次,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读书活动的开展,设置了亲子阅读表,要求每位家长每天陪孩子看30分钟的书,并及时记载。

亲子读书活动,让书香从校园飘进了家庭,让书香伴随着每一个家庭,让书香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为家长开辟一片崭新的育人空间,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中父母与子女共同读书,这不仅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孩子的读书热情,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且也加强了亲子沟通,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提升了现代家庭生活的质量。

(4)师生共读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

在课外阅读的实施中,有一点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生读师不读”现象。

我们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且深刻注意到这种现象背后的严重问题,那是就对构建班级阅读文化的严重的伤害。

罗曼.罗兰说过:

“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所以在推荐给孩子好书的时候,至少自己得先了解一下内容。

如果学生所读的内容,老师也读了,就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也能够在师生交往中增加有意义的相互影响的谈话内容,形成老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对学生阅读的兴趣,情感的熏陶,对学生如何做人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3.教师阅读指导研究

阅读指导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却收效不大的现状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

(1)课堂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尤其是学生刚开始阅读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去读,在内容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做到耕有所获。

读物介绍课。

在课题方案中,我们只考虑到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较差。

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课外阅读是茫然无所从,不择而食。

对此,我们认识到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上,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导”上。

于是,我们增加了“读物介绍课”。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读起来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

疑难点指导课。

低年级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有限重在疑难的指导。

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产生顿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更加重在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不懂的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扫除文字障碍,对不懂的句子,通过反复阅读去领会,教会学生如何自行去质疑、释疑。

教师再针对学生共同的疑难处,在课堂上进行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阅读欣赏课。

高年级重在赏析的指导。

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抓住以下几点:

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②结构美:

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还要注重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抒情句等重点句。

③语言美:

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

④手法美:

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

⑤音画美:

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这类课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全书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整理知识,让学生围绕一点,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大家升华认识,进一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2)课外阅读指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辅之以方法的指导与点拨。

课外阅读指导内容包括:

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三种阅读能力:

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圈圈、点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手到”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和探究性。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画画、注注。

除此,让学生学会包括工具书、批、划、摘、抄、背等方法,这些方法按照难易逐步进行。

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我们就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要求不高,贵在养成习惯。

古人云:

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阅历少,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疑点和困难。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阅读方法后,我们着手培养摘记疑难点的能力。

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解决为主。

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教师进行交流。

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

4.阅读评价的研究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标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

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1)阅读展示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夸美妞斯)学生读书的持之以恒关键靠兴趣。

有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阅读,有兴趣才能坚持不懈地阅读,有兴趣才可能形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因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搭建读书的平台,“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苏霍姆林斯基主张)。

我们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讲故事、趣背古诗、办小报、开朗诵会、结合书法竞赛抄写最欣赏的课外阅读段落,课本剧表演等。

学期临近结束,先进形评比活动,包括小小书迷、书香家庭、优秀读书笔记的评比与展示。

我们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全部带来,举办小型展览会,有的学生还举办了个人展览。

这样树立了几个阅读能力强的榜样,让他们协助老师指导好其他同学的阅读,带动全班同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细细的品味中,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成功的快乐。

(2)阅读考核

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能不时体验到成功的事情,人们从事此事的内驱力会更强。

我们不光以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成功,而且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实施量化,进行阅读考核。

编制表格,实行积分管理。

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评价,是保障课外阅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都能与书籍结成终身的朋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分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心理,绘制了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

表格分为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课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

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测验成绩,并且累计,在期末实施评定。

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无形地给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积学以储宝”。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

为防止学生持有“猴子下山”似的的情怀,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检测。

学习有经验的教师,采用“课外阅读段位法”,激励学生,定期地出综合性的试题。

内容设置上,以填空、判断、选择为主。

以100分来设置学生掌握的程度。

学生根据测试的成绩,获取相应的“段位”称号,再阅读,又有新的收获,再申报新的“段位”,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效,激发阅读的持久兴趣,使阅读逐渐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四、研究的成效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方面

1.提高了语文素养

(1)乐于读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项目主要是“每天读课外书”、“经常读课外书”、“偶尔读课外书”、“是否自觉地看”,以及“看课外书的时间”。

两年后,我们还是针对以上这几个项目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

然后对前后两次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绘制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对比表”。

现列表如下: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对比表

时间

比例

项目

研究前

研究后

每天读课外书的学生

22%

75%

经常读课外书的学生

36%

86%

偶尔读课外书的学生

44%

21%

其中老师及家长要求读的占

30%

28%

看电视每天超过一小时的占

42%

18%

每天超过半小时的占

26%

24%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

课题实施前,大部分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小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被动的课外阅读。

如果让他们在电视与课外书籍之间选择,他们大多数会选择前者。

但是如果让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势必会削弱儿童对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

数据的对比能够说明:

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了课外阅读,从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转化,做到了“乐读”。

在学校,我们发现学生们安静了,做完作业就自觉地浏览起课外书,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