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31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docx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导言

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695.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97%和36.66%;地区生产总值7223.2亿元,占全省的46.15%,人均生产总值4260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市功能地域。

历史上,杭湖嘉绍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

而现今,四市交通通讯日益便捷,经济合作纵深发展,为进一步联合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细化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省参与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共同建设“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并与杭湖嘉绍四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构建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杭湖嘉绍四市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包括杭湖嘉绍四市市域范围。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至2012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

本规划系浙江省重点区域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与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

在美国,都市经济圈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

在日本,近八成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四大都市经济圈。

在欧洲,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等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都市经济圈,并且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形成了若干个都市经济圈在地域上彼此相连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和城市发展必须遵从这一规律。

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要求,“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从区域协调发展全局的高度,中央提出长三角率先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强化上海核心,优化提升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的总体布局框架,促进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杭湖嘉绍四市在长三角“一核六带”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联手打造都市经济圈,共同融入长三角的条件已经成熟。

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已经成为浙江区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

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

”将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成长三角“金南翼”,是浙江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首要任务,率先培育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进一步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中地位和作用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现实基础

战略地位显要。

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结合部,近沪邻苏,通江达海,沪杭、杭甬、杭宁、杭徽四大交通走廊贯穿其间,共处长三角中心城市“三小时互通”交通圈。

凭借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平台,依托广阔经济腹地,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发挥在长三角“一核六带”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是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是实施“东部率先”国家战略的重要开发空间。

综合实力雄厚。

杭湖嘉绍地区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2006年,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分列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8、42、56、91位;13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四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在80%以上,完成财政收入5921.5亿元,占全省的4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杭州19027元、湖州17503元、嘉兴17828元、绍兴19486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4、0.96、0.98和1.0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杭州8515元、湖州8333元、嘉兴8952元、绍兴8619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6、1.14、1.22和1.18倍。

产业基础坚实。

杭湖嘉绍地区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块状经济特色鲜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现代生物、新材料、环保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

金融、创意、信息、咨询、物流、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先全省,在浙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迅猛,都市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体制富有活力。

杭湖嘉绍地区民间资本充足,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拥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行业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129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的63.6%。

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

开放带动领先。

杭湖嘉绍地区是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国际资本向中国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板块。

2006年合同利用外资118.53亿美元,占全省的62.1%,实际利用外资52.06亿美元,占全省的58.6%;实现进出口总额624.96亿美元,其中出口425.4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4.9%和42.2%,是浙江率先融入国际经济的先行区域。

文化积淀深厚。

杭湖嘉绍地区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名城众多,底蕴深厚。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弘扬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湖州“开放、务实、创新、和谐”、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绍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等城市精神,为新一轮创业创新注入了不竭动力。

经济资源富集。

杭湖嘉绍地区是我国经济资源组合最优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以沪杭、杭甬、杭宁、乍嘉苏、杭金衢、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等为主骨架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实施国际空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等一批重大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交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建有一批重要的能源企业和完善的输送网络,能源保障充分,是华东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

设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24个省级开发区。

拥有钱塘江、太湖等江河湖泊和一批大中型水库,水资源保障有力。

“两创”环境优越。

杭湖嘉绍地区人杰地灵,江、河、湖、溪、山、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荟萃,是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胜地和生态人居天堂,生活品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院校机构集中,高端人才聚集,信息网络发达,创新资源丰富。

市场秩序良好,公共设施完备,社会诚信和谐,政府服务高效,为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受发展阶段及现有体制机制的局限,地区发展也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1)产业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在全球生产系统中仍处较低层次,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要基础原材料保障水平不高,战略型企业家缺乏,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尚难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薄弱,先进要素聚集能力不足,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2)资源环境瓶颈有待突破。

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区域水质性缺水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条件不平衡,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地面沉降、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容忽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3)资源一体化规划与配置机制有待建立。

受行政区经济体制局限,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建设还缺乏统筹考虑,区域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杭州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6县市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市域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互惠多赢、共同发展。

确立都市经济圈共同体意识,着力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杭湖嘉绍地区互利、互补、互惠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联动发展平台,推动都市经济圈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都市经济圈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明确各城市在都市经济圈中地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极核城市依托周边资源,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周边地区主动承接极核城市辐射,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统筹谋划、循序渐进。

以思想观念认同为先导,以都市经济圈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对接为重点,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有序推进,通过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三)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

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主动服务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工协作,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有机组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与上海及长三角北翼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

呼应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海港、空港群建设,发挥地缘优势和空港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吸纳国际先进要素,努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主要区域之一,成为亚太地区国际门户的有机组成。

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

率先推进经济国际化,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筑高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率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率先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率先培育生态文明,成为浙江打造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创造绿色生产和宜居环境,形成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优美景观区;率先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区。

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民资充裕、智力密集和综合实力强劲的优势,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集聚创业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外创业资本,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力争成为全省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大本营,自主创新的辐射源,“浙江创造”的主平台,率先建成全民创业型社会和全面创新型区域,在全省新一轮创业创新中发挥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

2、产业定位

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特色产业、投资区位等优势,借助开发区建设和跨国公司力量,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推进与沪苏联动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形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加工制造能力,打造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浙江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充分利用院所集中、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重点培育金融创新、创意设计、总部经济、研发咨询、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强化服务全省的中心功能,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新型城市化进程,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的游憩休闲区。

依托江南田园风光、“名山、森林、湿地”、“江、河、湖、海、溪、潮”等自然景观,挖掘名城古镇、历史遗迹、宗教文化、先贤名士、民俗节庆、特色物产等人文资源,打造都市经济圈黄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景点、线路的网络化经营,实现旅游品牌的整体塑造,联手沪苏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旅游体系,融入国际休闲旅游网络,推动旅游国际化,建设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的游憩休闲区。

(四)发展阶段与目标

第一阶段(2007—2012年),都市经济圈雏形初具。

经过5年左右时间,通过综合交通与物流网络、信息网络、生态环保设施、能源与水设施、文体教育设施等一体化建设,开发区整合提升扩容,产业合理分工协作,极核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生态和人居功能得到巩固,科技、教育、文化功能得到强化,产业国际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创业创新中心功能初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都市经济圈雏形初成,机制初建,功能初具,品牌初树,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地位进一步突出。

综合竞争力加速提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万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和%。

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比重占%;城市化率达到%。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森林覆盖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氨氮排放量削减%;氮氧排放量削减%。

第二阶段(2012—2020年),都市经济圈功能完备。

再通过8年努力,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竞争优势显著、开发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健全的国际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三角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与高附加值加工基地、浙江省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和龙头;都市经济圈形成稳定、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与互补发展格局,形成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局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柱。

 

三、总体布局与空间引导

(一)总体布局框架

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城镇分布与资源条件,坚持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突出杭州核心,以沿路、沿湾、沿湖区域为重点,形成“一主三副两层七带”的网络化总体布局框架,促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突出一大极核。

凸显杭州市区在都市经济圈的极核地位,强化“一城七中心”功能,整合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带动都市经济圈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培育三副中心。

以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都市经济圈副中心,突出特色培育,坚持错位发展、良性竞合、借梯登高,提升生产和服务功能,传递主核城市辐射,带动都市经济圈整体发展。

联动两层发展。

以杭州市域五县市以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邻杭六县市为紧密层;以湖州、嘉兴、绍兴三市除市区、邻杭六县市之外的下辖县市为联动层,形成产业空间整合、城镇发展集聚、生态空间开敞、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都市经济圈空间结构体系,实现联动发展。

推进七带构建。

优化提升嘉杭绍发展带。

包括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

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国际先进要素的吸纳,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及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逐步淘汰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业;着力强化城市功能创新,加快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保护绿色开敞空间,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服务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

重点建设滨海发展带。

包括环杭州湾的滨海地带。

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发挥港口条件、滩涂资源及开发区(园区)优势,积极发展临港产业、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若干现代化工业新城,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专业化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翼地区的全面发展。

积极构筑杭湖发展带。

包括杭宁、申嘉湖杭、杭长高速及杭宁城际城际铁路沿线。

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容量及生态服务功能,确立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医药、丝绸服装、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其资源加工,积极培育新兴城市,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都市经济圈对苏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着力打造杭诸发展带。

包括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线。

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基础,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服装服饰、新型包装、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基地,积极培育生态型经济发展区,拓展都市经济圈对浙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开发杭千发展带。

包括杭千高速公路沿线。

以“旅游西进”为先导,依托“两江一湖”旅游资源,联结西湖、黄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以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

以“交通西进”为契机,依托块状经济基础,承接中心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化工、新型建材、交通设备、运动器材、针织服装等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生态和山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鱼、蜂产品、茶叶、笋竹、高山蔬菜、干鲜果等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饮料工业,加快形成生态型绿色产业优势,限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业发展,拓展都市经济圈对浙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形成杭徽发展带。

包括杭徽高速公路沿线。

承接主核城市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物流设备、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装备制造发展集聚区。

以天目山、青山湖、太湖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度假、康体保健等休闲产业与高端居住;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等绿色农产品加工,拓展都市经济圈对安徽的辐射带动作用。

引导培育沿太湖生态发展带。

包括浙江省沿太湖地带。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与研发等服务业、新兴高技术产业和特色生态农业。

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浙北会展与研发基地。

(二)空间发展引导

1、极核城市:

加强空间整合,提升服务功能

生活品质之城,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合,加强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建立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相对完整性的空间功能体系,发挥杭州在都市经济圈的龙头、领跑、示范和带动作用。

(1)主城

由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

加快疏散传统生产功能,强化商务管理、文化创意、技术创新、游憩休闲、生态人居等服务功能。

中心城市商务商业功能区。

建设钱江新城CBD,形成集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公司总部、商务洽谈、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未来中心。

建设以武林商务圈和湖滨地区为核心的中央商业区(核心商圈),围绕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和运河,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央商业(金融)服务区。

文化创意功能区。

依托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设杭州“动漫之都”和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核心板块;结合制造业企业外迁与旧城改造,集群式发展LOFT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加强杭州高新开发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浙江大学动漫技术研发基地建设。

高教创新功能区。

打造以浙江大学为核心的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国际重要智力密集区,形成“一区五园”(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下沙高教园、滨江高教园、小和山高教园、江东高教园、仓前高教园)布局结构;依托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高新区江北区块,培育以高技术研发设计和创业孵化为主的科技创新区,成为全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旅游功能区。

以西湖风景名胜区和之江旅游度假区为载体,推进西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开发、中山中路历史街区恢复和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东方休闲之都”。

(2)副城

由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重点承担主城生产、居住和高教功能分流,成为集现代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居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江南城。

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建设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科技创新功能区。

西部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科技城和世界级的信息产业基地。

东部提升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能级,建设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

——商务居住功能区。

发展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空港服务、商业文娱、景观居住等功能,与钱江新城共同形成极核城市“两岸双心”CBD结构。

——商贸旅游功能区。

依托三江交汇和古湘湖风景名胜区开发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江南城市级商业副中心。

——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软件服务、数控机床和汽车电子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成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

临平城。

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建设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

——先进制造业功能区。

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纺服装、电子电气、汽车、精密装备制造等现代加工制造业。

余杭经济开发区建成以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生产与生活相对平衡的生态化、园林化的综合性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创业园,成为园林式、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

——商贸服务功能区。

建设临平城市级商业副中心。

下沙城。

由下沙、九堡、乔司镇组成,建成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下沙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

——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建成以IT、BT产业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

——科教创新区。

围绕下沙高教园和中新科技园研发基地建设,着力培育教育培训、科技开发等知识服务业。

——物流功能区。

联动杭州出口加工区和萧山国际机场,建设现代化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全省保税物流基地。

建设九堡物流功能区,形成集多种交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市场。

——居住功能区。

推进下沙高教园区以北区块和下沙东大型居住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