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157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docx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提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

社会心理学

2.课程英文名称:

SocialPsychology

3.课程类别:

必修

4.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

5.总学时:

54学时

6.总学分:

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使学习者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形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能力。

进而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素养。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

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2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2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危机与机遇,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中国

本土化:

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实验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抽样调查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

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价值中立:

可行与不可行

第四章 社会化:

社会行为的模塑(6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化概念、基本特征、决定因素,以及类型和历程,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社会化是什么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

第四节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人格与社会行为

复杂的自我

有关人格和自我发展的几种理论

第五节 社会化的几种主要类型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六节 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认知(6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以及印象整饰和社会认知偏差等,侧重了解脸与面子等中国人的认知特征,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社会认知:

塑造行动框架

社会认知的途径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的涵义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脸与面子:

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归因的类型与历程

归因:

一致性推论和三维模式

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第六章社会动机(3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动机理论,以及侵犯、亲合等社会动机,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

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本能:

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

第二节 侵犯动机

侵犯概念的确定

侵犯:

先天与后天之辨

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

第三节 亲合与利他动机

恐惧与亲合

利他动机与亲社会行为

施与报: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

第七章 社会态度(6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态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并探讨偏见、种族主义孝道等现实的社会态度类型,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态度剖析

社会态度的界定

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量表测量

非量表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认知平衡和认知失调理论

劝导在态度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第四节 若干现实性态度的研究

偏见:

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

孝道:

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

第八章 社会沟通(6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沟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沟通:

人类理解的桥梁

沟通及其特点

沟通网络与类型

沟通与社会互动

第二节 语言沟通

人类语言的起源

人类语言的获得机制

语言的沟通功能

语言、思维和文化

暗语:

亚文化群的语言代码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身势学和动态姿势

近体学和静态姿势

辅助语言与类语言

目光接触

第九章 群体与互动(9学时)

系统阐释群体与互动的关系,以及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的两种形式,并在讨论社会群体的基础上,说明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和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

日常生活方法论:

互动中的相互理解

作为交换的社会互动

第二节对称性社会互动

合作与竞争

冲突与调适

第三节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暗示•模仿•感染

第四节 社会群体及其分类

社会群体的基本含义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

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第五节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及其作用

群体压力

阿希与从众行为研究

第六节 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莫里诺与社会成员关系测量

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人情、人伦、人缘: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十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6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尤其重点讨论角色的扮演和冲突,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角色:

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社会角色的本质

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功能

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角色的扮演

角色丛与角色的冲突

君子与小人:

中国式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职业角色

性别角色

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冲突

第十一章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学时)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系统阐释文化对人格、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许多专题涉及跨文化的领域,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 情感、动机与文化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青春期危机:

普遍抑或特殊

第二节 文化与性

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第三节 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和民族刻板印象

民族性格的研究历史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第十二章 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3学时)

系统阐释社会文化变迁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为:

第一节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有关社会文化变迁的若干理论

第二节 变迁对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文化震荡与未来的震荡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边际人”现象

代沟:

行为方式的断裂 

第三节 人的现代化

落后也是一种国民心态

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

转型时期中国国民的社会心态

四、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调查与参观

五、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六、成绩评定

百分制,论文、作业及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4、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

心理学研究方法

2.课程英文名称:

ResearchMethodsofPsychology

3.课程类别:

必修

4.适用专业:

心理学专业三年级

5.总学时:

54学时

6.总学分:

3学分

二、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大纲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注意科学性,在内容上力求准确、科学、完整、系统,同时做到深入浅出,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时注意联系实际,以加强应用性。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发展,掌握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常见的几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了解研究报告和论文的组织与撰写要求。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在掌握方法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课外作业,能够对让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学研究的过程及一些较为常用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是开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研究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如何将科学研究的理论与知识,运用于研究实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的操作技术等。

(四)知识范围及相关课程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十章,从确定课题、建立假设、选用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到撰写和评价研究报告。

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须预修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等课程。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教材:

阴国恩,《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教学参考书:

1、左任侠编著,《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22、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杨博民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原则(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的类型、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选择课题和制订研究计划及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类型

四、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初学者选择课题和制订研究计划

一、选择课题的原则

二、如何选择课题

三、初学者使用的研究课题举例

四、研究计划

五、如何申报研究项目

六、科研项目申请书样例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决定论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发展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比较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2、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第二章 实验法(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实验定义、类型、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实验效度,掌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等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实验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实验

二、实验的类型

三、心理与教育实验的特点

第二节 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一、变量及其维度和水平

二、变量的分类

第三节 实验变量分析

一、确定自变量

二、明确因变量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预备实验问题

第四节 实验效度

一、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二、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三、对外部实验效度的威胁因素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举例说明自变量的混淆。

2、试述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第三章实验程序设计(10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实验程序设计及原则,掌握真实验、准实验设计,实验误差及效应。

要求掌握各种实验设计的特点,优缺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实验程序设计及其原则

第二节 前实验设计

一、单组后测设计

二、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三、非等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第三节 真正实验设计

一、等组实验设计

二、多重处理实验设计

第四节 准实验设计

一、什么是准实验设计

二、非等同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三、移去处理前测-后测设计

四、相等材料前测后测设计

五、定时系列设计

第五节 实验误差及效应

一、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二、实验中的各种效应

三、对实验法的评价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因子设计与拉丁方设计有何不同?

2、什么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四章 观察法(10学时)

教育目的和要求:

了解观察法的含义、种类,掌握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的具体操作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什么是观察法

二、观察的种类

第二节 非结构式观察

一、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实况详录法)

二、观察日记

三、团体研究中的非结构式观察

四、作为辅助手段的非结构式观察

五、非结构式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及评价

第三节 结构式观察

一、结构式观察的概念

二、结构式观察的形式

三、实验观察法

第四节 亲身参与性观察

第五节 观察技术

一、观察者信度

二、观察的记录

三、观察项目的分析

四、怎样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

五、观察误差及防止措施

第六节 对观察法的评价

一、观察法的优点

二、观察法的局限性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如何计算观察者信度?

2、观察法的误差有哪些?

如何防止这些误差?

第五章 调查法(3学时)

教育目的和要求:

了解调查法的特点种类,掌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操作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调查法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调查法

二、调查法的特点

三、调查法的种类

第二节 问卷调查

一、问卷中的问题要适合研究和回答者

二、问卷设计中问题的措词

三、封闭式性问题和开发性问题

四、问题次序

第三节 访谈调查

一、访谈技术

二、儿童访谈

三、访谈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试述问卷调查中设计问卷应注意的问题。

2、试比较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优缺点。

第六章 测验法(6学时)

教育目的和要求:

了解心理测验的理论操作过程及编制测验的原则,以及测验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测验法概述

一、什么是测验法

二、量表测量的水平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理论

一、经典测验理论

二、现代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IRT)

第三节 心理测验

一、什么是心理测验

二、测验的种类

三、几种常用的测验种类

第四节 编制测验的原则

一、确定测验目的和对象

二、选编测验项目

三、试测和项目筛选

四、标准化和常模的制订

第五节 测验的应用及评价

一、测验的功用

二、测验的使用要求

三、对测验法的评价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分别说明估计信度的方法,并举例分析影响信度的因素。

2、测验的标准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章 态度调查及社会测量(4学时)

教育目的和要求:

了解李科特量表技术、瑟斯通技术、语意差别技术、Q分类技术及社会测量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态度调查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调查

二、态度测量的方法

第二节 李科特量表技术

一、概述

二、构建李科特量表的步骤

三、李科特量表的评分

四、范例

五、李科特等级量表的局限性

第三节 瑟斯通技术

一、概述

二、构建瑟斯通态度量表的步骤与评分

三、瑟斯通量表的局限性

第四节、语义差别量表

一、概述

二、语义差别量表的构建步骤

三、语义差别量表的评分

四、范例

五、对语义差别量表的评价

第五节 Q分类技术

一、概述

二、Q分类技术的构建与实施

三、评分及结果分析

四、对Q分类技术的评价

第六节 社会测量

一、社会测量概述

二、社会测量法的构建与实施

三、社会测量结果分析

四、对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试论Q分类技术。

2、论述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 史研究和元分析(4学时)

教育目的和要求:

了解历史研究特点、基本步骤;掌握元分析的概念,了解元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历史研究及其特点

一、历史研究概述

二、历史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搜索历史资料

三、鉴别历史资料

四、整理历史资料

五、阐明结论

六、撰写历史研究报告

第三节 元分析的一般问题

一、元分析的概念

二、元分析的主要过程

三、对元分析的评价

第四节 元分析技术

一、数计算技术

二、显著性合成技术

三、效应量值技术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试述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

2、试评价元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 相关研究和个案研究(4学时)

教育目的和要求:

掌握相关研究、个案研究的概念、优缺点及运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相关研究

一、什么是相关研究

二、相关关系的性质

三、对相关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相关研究的因果分析

第二节 个案研究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

二、个案研究的运用

三、对个案研究的评价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如何解释相关研究的结果?

2、为什么交叉延迟法可以进行原因分析?

第十章 研究报告及其评价(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撰写研究报告的意义及程序,基本掌握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要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学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一般问题

一、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

二、撰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要求

一、基本行文要求

二、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研究报告各主要部分的格式与要求

第三节 图表的格式与要求

一、概述

二、制表

三、作图

第四节 研究报告的评价

一、研究的评价及其意义

二、研究报告评价的指标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思考题:

1、试述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其要求。

2、研究报告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