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04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docx

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命题主题八城市发展理论

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

高频考点总揽

高考命题切入点

城市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服务范围和服务等级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

第1题,住宅区一般面积最大。

对照图例可以看出①的用地面积最大,所以它可能是住宅区。

第2题,城市有“热岛”效应,市区温度高;地租一般来说城市中心较高,交通便利的地方较高,C较符合。

答案:

1.A 2.C

3.(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如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

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

城市

人口/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000

≥1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______类______档,其中特大城市有____个。

(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分布。

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

(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13个省辖市人口都在100万以上,所以都属于大城市,其中南京、苏州的人口在500万以上,属于特大城市。

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镇江人口在100万~300万,属于大城市中的Ⅱ档,徐州、常州、无锡人口在300万~500万,属于大城市中的Ⅰ档。

(2)苏州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原因主要是由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造成的。

(3)由图中可以看出地价的空间分布趋势总体上是南高北低。

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大体沿长江、铁路线分布。

苏州与南通距离上海近,其地价受上海的影响明显。

(4)地价的高低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多少有关。

低地价区因地价低,容易吸引产业进入,承接产业转移;对高地价区产业的影响主要是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1)2 3 2

(2)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2点)

(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沪宁线、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4)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掌握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

有严重污染或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并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有水污染的企业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可以根据河流的粗细判断流向——上游细下游粗;可以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流向——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3)“宝”——有较好的经济收益。

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是否需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点或接近科研中心等。

做题时要结合原料、能源、交通线等图例符号进行分析。

(4)“地”——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沿海、近消费市场等)、便利的交通等方面分析。

(2019·苏州模拟)某高度繁荣的大都市,区域管辖陆地总面积1106.3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年末,总人口约740.98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下表示意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构成。

据此回答1~3题。

林地

灌丛

草地

农用地

住宅

商业

工业

基础

设施

仓储

水域

其他

24.9%

23.7%

17.1%

4.6%

6.9%

0.5%

0.9%

9.8%

1.4%

5.3%

4.9%

1.下图为该城市局部功能分区示意图,判断制衣、印刷、出版行业集中分布在(  )

A.甲B.乙  

C.丙D.丁

2.该城市的地铁站分为上中下多层,像个地下城市。

这样规划建设的根本原因是(  )

A.资金充足,技术先进B.方便乘客换乘、出入

C.人多地少,用地紧张D.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

3.该城市是(  )

A.香港B.上海

C.广州D.大连

解析:

第1题,制衣、印刷、出版行业占地面积小,需要较多廉价劳动力,为了方便工人就近上下班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低级住宅区附近,可集中分布在丁区域,D对。

甲、乙两区域距离低级住宅区较远,不利于工人上下班,A、B错。

丙区域位于高级住宅区附近,而高级住宅区不是廉价劳动力集中居住地,C错。

第2题,结合该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可知,该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地铁站分为上中下多层,利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C对。

资金充足,技术先进是建设多层地铁站的基本条件,不是根本原因,A错。

地铁站分为上中下多层,乘客需要在不同层次之间奔波,换乘、出入不方便,B错。

地铁属于公共交通设施,乘坐的票价一般较低,与消费水平高低关系不大,D错。

第3题,该城市中部有一片东西延伸的海域,海运发达,主要陆路运输线分布在城市北部,再结合文字材料信息,可判断其为香港,A对;上海和广州都是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并且广州不濒临海洋,B、C错;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东侧,城区东部濒临海洋,中部没有海域穿过,D错。

答案:

1.D 2.C 3.A

某小城市依山临水而建。

城北为风景区(含北山水库),该风景区按规划保护较好。

北山水库用作灌溉及城市水源,南河水源丰富,西河为北山水库泄洪通道,沿河的人工堤岸能满足城区防洪要求。

下图为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若该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①②③④代表的功能区依次是(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B.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

C.工业区、文教区、商业区、住宅区

D.文教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5.图中建设项目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在原地进行扩建

B.西河河滩开发游乐中心

C.城东北山脚下建大型汽油库

D.北山风景区建旅游宾馆

解析:

第4题,①功能区占城区面积最广,应为住宅区;②功能区位于城区边缘,与最大风频风向垂直的郊外,为工业区;③功能区位于中心城区,占地面积小,交通便利,为商业区;④功能区邻近林区和南河,环境优美,应为文教区。

第5题,自来水厂位于北山水库大坝下游不远处,可以获得优质水源,因而在原地进行扩建是合理的,A对;西河为水库泄洪通道,在西河河滩开发游乐中心存在安全隐患,B错;在城东北山脚下建大型汽油库,与居住区之间没有安全防护距离,C错;北山风景区保护范围内不应建旅游宾馆,D错。

答案:

4.B 5.A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

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图体现(  )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解析:

选D。

由图可知,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区,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郊区,两种用地类型不呈交错分布;商业用地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根据曲线的斜率判断,商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大,农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小,二者差异较大;农业用地布局在郊区,主要是因为郊区地租水平较低,推测是农业用地受到政策保护所致。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市

17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判断,成渝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参与我国西部大开发,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成渝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较多,从材料三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比南京小。

(3)分析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城市间发展均衡状况及城市间功能互补、城市间联系等方面分析。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上一问中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

答案:

(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2~3题。

(双选)

2.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B.潍坊市

C.青岛市D.威海市

3.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第2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威海和青岛两个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类和N类城市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基本相同,但是N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高、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低,而M类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单位GDP污染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则其单位GDP能耗不可能大。

答案:

2.CD 3.BC

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具体如下图所示: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立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类用地;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居民居住条件。

(3)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建造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措施

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地面的下渗能力,如铺设透水砖、增加下凹式绿地等。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下表示意1980-2005年和2006-2030年(含预测)中国城市面临的压力(以1980-2005年的压力为1)。

据此回答1~2题。

城市面临的压力

1980-2005年

2006-2030年

水压力

1

1.88

土地压力

1

3.45

能源压力

1

2.89

生态压力

1

2.42

1.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  )

A.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工业化进程

B与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不相适应

C.滞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D.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

2.解决中国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措施是(  )

A.推进低碳、环保、节约型的城市化

B.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C.立足资源环境优势,促进小城市快速发展

D.控制大城市规模,避免城市群的形成

解析: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土地、能源、生态等压力较大,这说明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环境压力过大,所以应该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进低碳、环保、节约型的城市化,A对。

答案:

1.D 2.A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示范城市。

据此回答3~5题。

3.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  )

A.全球气候变暖B.酸雨危害

C.城市内涝D.生物多样性减少

4.三亚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  )

A.技术水平高B.政府大力支持

C.气候宜人D.城市化水平高

5.三亚发展低碳城市可行的措施是(  )

A.减少煤炭使用,提高石油利用比重

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

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解析:

第3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A对;酸雨是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酸性气体导致的,B错;城市内涝与城市地面硬化、降水集中有密切关系,C错;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D错。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大力支持是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B对。

三亚与上海等城市相比,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A、D错;气候宜人的城市很多,并非三亚独有的优势,C错。

第5题,煤炭、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使用它们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不符合发展低碳城市的要求,A错;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与建设低碳城市关系较小,B错;建设海绵城市,属于治理城市内涝的措施,与低碳城市建设关系不大,C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D对。

答案:

3.A 4.B 5.D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回答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I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只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选项D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

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选项B正确。

第3题,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选项A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

答案:

1.D 2.B 3.A

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回答4~5题。

4.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5.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

第4题,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A错误;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居住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正确;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工业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C错误;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居住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D错误。

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正确;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A错误;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C错误。

答案:

4.B 5.D

(2019·无锡模拟)住宅小区的造景,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如人造湖、人造溪流等,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

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

据此回答6~8题。

6.比起人造水景,旱溪的特点是(  )

A.维护成本高B.设计成本高

C.水资源消耗量大D.居民活动空间大

7.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减少暴雨造成的内涝D.增加生物多样性

8.着眼生态效益,下列材料最适合用来铺设旱溪河底的是 (  )

A.天然沙土B.防水材料

C.建筑残渣D.混凝土

解析:

第6题,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可步行的溪床,增加了居民活动空间,D对;人造水景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并且为了维护水质还要增加管理费用,A、C错;人造水景和旱溪的河床都要精心设计,设计成本应该相当,B错。

第7题,暴雨时,降水量大,大量的地表径流汇集至旱溪能迅速排泄,可减少城市内涝,C对;旱溪的河床多为沙土和卵石,没有大量植被覆盖,没有水流,因而不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增加生物多样性,A、B、D错。

第8题,旱溪的河床铺设天然沙土,有利于地面与地下的水热交换,保护生态环境,A对;铺设防水材料和混凝土阻碍了地面与地下的水热交换,都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B、D错;建筑残渣易产生环境污染,C错。

答案:

6.D 7.C 8.A

下图是2018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

A.甲、乙B.甲、丙

C.丙、乙D.乙、甲

10.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

下列有利于人口“城-城”流动的是(  )

A.人口数量快速增加B.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D.产业快速转移

解析:

第9题,根据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增长率和人口变动值可算出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

经过比较,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甲、乙,A对。

第10题,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城-城”流动,C对;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一定会引起人口流动,A错;城市之间距离扩大,不利于人口“城-城”流动,B错;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周期,不会太快,D错。

答案:

9.A 10.C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城市规模结构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