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180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docx

幼儿心理考核方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前教育组

《幼儿心理学》课程期末考核方案

一、考核目的

《幼儿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授课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各种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典型心理特征能加以区分,能根据所学理论提出培养幼儿各种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措施,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因此通过本次考核,要检验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检验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考核(组织)形式

考核以小组的形式,分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理论考核(40分)。

每小组抽取一个案例,根据案例进行理论问答。

教师可随机点小组成员来回答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实际运用环节(60分)。

每小组根据案例所涉及的幼儿心理活动,进行活动设计,并完成活动设计表。

要求每个小组组内任务分工明确,另拍至少十分钟的现场讨论视频,在提交活动设计表的同时一并提交。

三、考核的内容

1.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概念、分类。

2.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3.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四、评分标准

详见附件。

五、期末考核的分值构成

考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10%,至少三次的过程考核20%、期末考核50%。

六、考核人员

(一)人员组成

授课教师,各小组组长及成员

(2)考核人员要求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讨论和活动设计的资料,在学员小组内讨论过程中,能给予指导建议,做到公平公正。

7、建议考核地点

可在各班教室进行。

8、考场布置及要求

按小组数摆放课桌,成员围坐,方便讨论。

九、组织人员

周学耐,李小娟

 

附件一:

案例分析参考答案解析

案例一: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让幼儿注意观察并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

请问此案例涉及到哪些心理现象?

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

感知觉,包括视(知)觉、触(知)觉、形状知觉和动觉;注意;记忆。

教师这样做是合理的。

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

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

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案例二: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

请问案例中主要反应幼儿记忆的什么特点?

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记忆的因素。

答:

(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案例三: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

有一天,他跟妈妈说:

“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

”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

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

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

另一方面,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

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

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经减少。

案例四:

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护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讲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

请问这反应幼儿怎样的心理特点?

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对此例加以分析。

.(分析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案例五:

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七彩的梦”,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

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在心理活动中占绝对优势,注意的稳定性差,如果没有形象、直观过新颖的刺激,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直接灌输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案例六:

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

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

为什么?

答:

符合。

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七:

情境一:

游戏活动中,小班的王老师对小朋友们说“举起右手”,小朋友们都不知所措。

然后王老师说“举起拿勺子的那只手”,小朋友们都做到了。

情境二:

“六、一”节快到了,教师正在中班给幼儿排节目,可是有的孩子分不清左右,老师就不断地责怪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连左右方向都分不清”

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对以上案例加以分析。

请比较两位老师的做法,进行简单评析。

答:

情景一的情况说明,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要让幼儿理解方位词,需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的事物。

情景二的情况说明中班的幼儿还不能很好的分辨左右,尤其是以他人为中心分左右。

教师不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教学会受挫,幼儿的心灵也会因教师的不当行为或言辞而受伤害。

案例八:

小班的乐乐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但细听起来却发现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

可是,讲故事的孩子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

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

请分析该案例反应幼儿想象的什么特点?

幼儿想象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说明幼儿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

想象的发展趋势是: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单纯再造向创造发展,从形象的极大夸张到符合现实逻辑发展。

案例九:

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总是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

“小红,你在干什么?

快看到老师这里来。

”可多次提醒效果并不是太好。

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作出分析。

答: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知识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度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分散,作为老师,要善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

 

附件二: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样表

班级:

成员:

班次:

小班()中班()大班()

案例内容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让幼儿注意观察并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

设置问题

请问此案例涉及到哪些心理现象?

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解答问题

活动名称

指导教师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流程

 

 

 

 

 

活动环节与内容(包括师幼互动)

点评

 

 

活动分析

分工

 

附件三:

案例分析评分等级

1、14以下分:

(1)回答、分析与案例主题无关;或者

(2)回答、分析与案例主题相关,但是缺乏自己的思路,且辞不达意,逻辑混乱,结构有缺失。

2、15-19分:

回答、分析关联案例主题,能够按照常识与常理进行回答、分析,依此得出了必要的结论;文辞达意,逻辑合理,无结构缺失。

3、20-24分:

回答、分析关联案例主题,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依此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文辞达意,逻辑合理,无结构缺失。

4、25-29分:

回答、分析关联案例主题,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将案例问题与实践中的现象、问题相联系进行分析,依此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文辞达意,逻辑合理,无结构缺失。

5、30-34分:

分析关联案例主题,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

(1)能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案例中的疑问,提炼出其中的有益思想、思路;或者

(2)将案例问题与实践中的现象、问题,尤其是个人的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依此得出了可以指导个人实践的有益结论;文辞达意,逻辑合理,无结构缺失。

6、35分以上:

分析关联案例主题,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将案例问题与个人实践中的现象、问题相结合,进而联系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或交叉知识进行分析,依此得出了可以指导个人实践的有益结论;文辞达意,逻辑合理,无结构缺失。

 

附件四:

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标准

班级:

组别:

案例号: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分值

评分

设计意图

1.设计意图明确,反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2.准确把握幼儿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发展需求等心理特征;

3.凸显本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5分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

1.活动目标明确具体;

2.数量适宜,难度适中;

3.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明确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

4.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5分

教学活动内容选择与分析

1.活动内容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2.符合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需要与兴趣,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内容贴近幼儿现实生活,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

4.正确分析和理解教学活动内容(教材),充分挖掘其有效价值;

5.对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得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0分

教学活动资源准备与利用

1.环境材料要适宜,最大程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学习、探索、操作活动的需要;

2.活动前的知识储备、环境创设(墙饰布置、区域材料准备、活动材料准备、空间安排等)均符合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要求。

3.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用、适时、适当地增加活动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5分

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

1.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2.灵活采用集体、分组、区域等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5分

教学活动过程的安排

1.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充分体现设计思想;

2.教学时间的分配密度适中,重点难点突破时间充分;

3.充分体现师幼互动;

4.注明每个环节的设计目的。

10分

教学活动策略的设计

1.为幼儿提供感知与操作的机会,安排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时间;

2.提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开放性的特点;

3.突出本活动的领域特点,有意识地整合其他领域;

4.预测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策略。

10分

其它

1.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详细、具体;

2.体现适宜性:

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符合本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度的挑战性、条件的成熟性,关注个体差异;

3.体现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