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47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新史课后答案.docx

中新史课后答案

中新史unit.1课后答案、问答题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

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起始和发展脉络:

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古代报纸的诞生:

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

由哪些部门负责?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3.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

为什么称他们是最早的报纸?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它们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法,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C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4.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那些特点?

进奏官在邸报编发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

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

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进奏官的地位: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韺门司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

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就这一部分工作来说,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5.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屡禁不绝?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特点:

1.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用以区别于正式的官报。

2.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内容:

1.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泛。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

屡禁不绝的原因:

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6.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

明代邸报继续发行,不同的是内容的提供者由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之后,由各省派驻京师的提塘官按照各自所需,加工复制后发到本省。

明代邸报内容更加丰富,上到皇帝谕旨,下到天象农事,采用书册式发行,逐日抄发,每日一册。

明代出现了报房,尤其是民间报房的出现,使抄报行和送报人等相关职业随之星期,使得报业初步呈现出了独立的社会行业特征。

明代后期,伴随着频繁的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新闻传播样式,主要有旗报、牌报和揭贴。

7.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就是指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以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到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报道这次事件的邸报,当时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少京内外人士都是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才了解到这次事件的详细情况。

这段文字对于这次事件所谓的“天变”的面上做了概括性的描述,有些像一般的新闻导语。

写作有些类似今天常用的“倒金字塔”写法。

这篇报道涉及的时间跨度近一个月,可见编写者在编写前,曾经做了大量的采访和情况汇集方面的工作,下了番功夫。

《天变邸钞》关于北京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从这点看,它出于官方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大。

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

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

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中的一种。

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8.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

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章奏哪些应发,哪些不宜发抄,往往由皇帝作最后决定。

清代的官报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官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

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

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清代的提塘和提塘报房

清代的提塘分为:

京塘和省塘两种

京塘指的是设在北京的提塘。

主要特点是:

收受和传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包括地方政府上报中央各部院的文书和地方大员写给皇帝的奏折;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皇帝发给本省官员的一般谕旨和赏赐品;发行邸报。

在提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官报即邸报占有重要地位。

从清初到清末,驻京提塘向基层官员发行“邸报”这一体制没有变化。

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

说它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属于般官方机构,也许更加符合它的实际。

提塘所办的这些报房,有时也被称为抄房。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清代的民家包房有的说法是认为,民间报房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是由提塘及其所设报房垄断“邸报”的抄录坎坷发行活动,到一部分人分离出来。

以刻报为生,进而设立自办的报房,刊刻抄报,这也许就是清代民间报房诞生的历史轨迹。

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

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

他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候也被混称为邸抄报或者邸报。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编辑工作很简单,把收到的宫门抄,上谕,章奏大体分一下类,照发就行了。

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各报房所出的京报因而大同小异。

所异的,仅在上谕和章奏的选择上,选哪些,不选哪些,各报房不尽一致,因而各家报房京报的内容稍有所不同。

这也是那么多报房京报能够并存的一个原因。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

有三大贡献:

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

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

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也有三个缺点:

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

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

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

答:

1、根据是:

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

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

1、制定办刊的方针。

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

3、组织写作者队伍。

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

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

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

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

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

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

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

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

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

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

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

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

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

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

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

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

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

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

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

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

有四点: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奥、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

(所办报刊有:

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

答:

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

2、首创报纸周刊。

3、编排“务求醒目”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

四项办报原则是:

1、宗旨定而高。

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

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

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

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

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

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

1、《新青年》分为三人阶段来分析它:

(1、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

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

谌菔牵海?

、提倡民主反对封建。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

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

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

《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

1:

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

、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

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

六刊一报:

《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

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答:

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

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

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答: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1、京报: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

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

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

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

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

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

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

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

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发展。

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发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

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

它的发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发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c60-70’s上海又出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激烈而不断有报纸被兼并。

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然是外国传教士。

《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5、申报:

《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

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

B、重视新闻真实性。

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

6、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倾向:

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

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

《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2、就近代报刊自身而言,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近代报刊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立的采写编撰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包评论,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

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

7、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1、林则徐、魏源;

2、洪仁轩;

3、王韬、郑观应。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

《沙架免度新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ect。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后与友人集资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