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85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docx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

一、课程编码及适用专业

课程编码:

135231211

总学时:

90

面授学时:

24

自学学时:

66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

二、课程性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利用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检索等,对文献进行整理与使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

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读自己最需要的书,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得其门而入、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

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它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

基础性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文献学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是为学生今后独立阅读文献资料打基础。

汉语言文学类学生学习文献学重在学以致用,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载体、文献形成与流布的主要形式、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了解什么是类书和丛书,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的使用。

为学好这门课,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抓重点,即应牢固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

五、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

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

在学习时要抓住古代文献形式多样、与古代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紧密相连的特点;要理解文献的散佚、错讹等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从而在实际阅读中自觉地形成辨伪意识;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意各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不要孤立地看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学习规定的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

如有条件,可通过翻阅年代较早的文献版本及文史工具书,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作风。

六、自学内容与指导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

(一)自学内容

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

从古到今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

(二)本章重点

1、各种文献载体产生的大致时间,主要内容、形式。

2、甲骨对保存文献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3、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式,包括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三)本章难点

1、国外早期的三种重要书写材料:

莎草纸、羊皮纸、贝叶。

2、文献载体的具体样式。

(四)本章考点

1、甲骨对保存历史资料、保存古文字的价值。

2、甲骨、卷子、经折装的形式、特点。

(五)学习指导

学习文献的载体——甲骨时,应注意:

1、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文字,在世界上是独有的;2、具体的方法是:

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然后再在火上灼,看上面的裂纹(兆),来预定吉凶。

“卜”字就是裂纹之状。

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占辞,包括时间、时间、占卜人、占卜结果。

到事情发生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辞。

3、由于是用象形文字刻上去的,它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古文字的宝库。

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

学习文献载体——竹木时应注意:

1、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

木,既可以劈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

竹木简起源很早,甲骨文里有“册”字,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

2、简、牍的用途:

古代有六寸之简,用作符信;法律文书亦用长简;版牍可用来写信、上奏。

3、加工制作:

木简加工较容易,只需破板刮削;竹简破成竹条后,还要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

学习文献的载体——纸时,应注意:

1、造纸术的发明:

过去历史记载是东汉蔡伦发明纸,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

纸在三国到两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牍,但已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

到了东晋,纸才基本取代简牍。

2、纸质文献的装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3、纸在早期以卷子的形式出现。

卷子是用一张张纸粘接起来,卷起来存放。

卷子一头有轴,叫“卷轴”,一头悬挂标签,叫牙签;有装书的袋子,叫“帙”。

4、经折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

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然是连接起来的长幅,但不是卷起来,而是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

第二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一)自学内容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译又分为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三种。

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

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及激光扫描等。

(二)本章重点

1、著、述、编三种文献形成方式。

2、流布方式中的讲唱、抄写、印刷。

(三)本章难点

1、译中的佛典翻译、学术翻译。

2、讲唱中的中外长篇史诗。

(四)本章考点

1、如何区别“著”与“述”。

2、讲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用。

3、抄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学习指导

著,也叫“作”、“造”、“著作”,强调的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

是不是著作,关键是结论是不是新的,是不是前已有之,是不是仅就旧说稍加变通或稍加损益,而且所谓全新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论据确凿而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古人对著作的要求是很高的。

古人之所以不轻严父著作,是因为著作标准极高,绝非常人所能为。

述,即遵循之义。

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这种因循不能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一个消化过程、理解领会过程,在领会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所增益,使之更完善。

或有所删订,使之更正确。

对那些渐趋隐晦的道理,还要作一番探微索隐的工作,古人所作的大量注释,实际上就属于索隐工作。

这些,都称为述。

儒家系统汗牛充栋的书籍,几乎都是祖述六经的,基本上应归于“述”的行列。

编,又叫纂、辑。

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成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档案类编(如《曲阜孔府档案选辑》、《清代文字狱档案》)、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

译,就是翻译。

是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

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关于文献的流布,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从佛经的流传看,即使在有了文字记录以后,佛经仍在很大程度上靠讲诵流传。

此外,那些被完整用文字记录的文献也大量靠讲唱来传播,例如我国封建时代的儒家“经书”就在很大程度上靠经师讲授而传播。

至于那些说唱文学作品,即使有了“唱本”,也主要靠讲唱来传播。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

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

许多著名的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死活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

第三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自学内容

1、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历代帝王基本上是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几乎各代都有藏书之官和藏书之所。

但由于客观或人为原因,我国古代文献的散佚也很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皇帝禁毁(如秦始皇焚书、梁元帝焚书、乾隆禁毁)、朝代末年战乱、社会上层之间的争权夺利(侯景之乱、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自然灾难(如嘉庆宫火)、外国侵略(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及“文化大革命”。

2、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

历代私人藏书家多如牛毛,可就历代著名藏书家以观其梗概。

(二)本章重点

1、我国古代文献散佚的主要原因。

2、古今藏书家对文献收藏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本章难点

历代藏书家各自的特点、贡献。

(四)本章考点

造成文献散佚的主要原因。

(五)学习指导

在我国,很早就有公、私文献收藏事业,而且源源不断。

近百年来逐步发展起图书馆事业,文献收藏才步入现代化。

在此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尽管收藏者们竭力收集、保藏,却屡次惨遭厄运,绝大部分著述没能流传下来。

而保存下来的这一小部分,又是许多收藏者几乎用一生心血换来的。

对此有所了解,一是能使我们懂得珍惜爱护文献,二是使我们懂得,现在我们所能掌握的文献资料只是全部文献资料的一小部分,当我们对一些学术问题下结论时,不至于绝对化、片面化。

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

春秋时,老子为周之管理藏书之官。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是第一次对战国至西汉学术文化的系统总结。

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期是乾隆时期。

乾隆时秀《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

隋牛弘把秦始皇焚书、西汉末年战乱、东汉末年战乱、西晋末年惠怀之乱、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五次重大图书损失称为“五厄”。

清乾隆征求全国遗书,纂修《四库全书》,同时也对图书进行了一次大清查,当时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在销毁之列的,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数量接近《四库全书》。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所造成的图书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私人藏书大概开始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学术由官府走向民间。

走向民间的学者手头要有先王之书,自己又要著书立说,同时研究别家的学说,私人藏书应运而生。

明末毛晋,家有汲古阁,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凡《十七史》、《十三经》、唐宋人诗词集、《六十种曲》、《津逮秘书》等,皆风行天下。

古今藏书家在保护图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注重流通、大公无私的光荣传统,这是应当继承发扬的。

第四章文献的版本

(一)自学内容

1、“版本”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2、纸质版本的类型主要有八种:

写本、刻本、套印本、饾版与拱花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和题跋本。

3、“善本”的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错误少、不残缺,一指时代早、罕见。

两者可以统一,不能统一时,文学研究更侧重前者。

因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版本鉴定的主要方法大约有十五种,即明确撰写年代;细读前后序跋;验牌记;查避讳;考刻工;核校阅人时代;看字体;看版式;看纸张;看装潢;查藏印;类比法;查著录;求旁证;对书影等,实践中这些方法应综合使用。

(二)本章重点

1、版本类型中的写本。

2、善本的不同含义以及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含义。

3、版本鉴定的一些常用方法。

(三)本章难点

版本鉴定的方法

(四)本章考点

1、“版本”的含义

2、“善本”的界定

3、进行简单的版本鉴定

(五)学习指导

版本是指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

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还没有这个词,雕版印刷发明后,主要是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而且仅指雕版印本。

随着时代推移,“版本”含义逐渐丰富,变成以雕版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

近代,排印技术逐步取代雕版印刷,“版本”含义进一步丰富。

纸质文献的版本类型主要有:

写本、刻本、套印本、饾版与拱花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和题跋本。

写本又叫抄本。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固然都是写本,即使在印刷术高度普及的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大部头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因没有财力刻印,就只有写本。

写本又分为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印本和抄本(即一般手写本)。

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的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大发明。

清代后期,西方铅字传入我国,后来逐渐取代了传统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木活字、铜活字印刷,而西方铅活字原本是我国活字传入西方之后的演变物。

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本、题跋本。

名家批校、题跋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

“善本”本义是指好的本子,即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作为文物标准的善本则要求时代早、罕见。

这两个特点可以同时具备,但当不能兼备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善本更侧重于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这个概念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常表现为后出转精。

版本鉴定的目的主要是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刻的,是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出于何等地位。

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步骤包括:

明确撰写年代;细读前后序跋;验牌记;查避讳;考刻工;核校阅人时代;看字体;看版式;看纸张;看装潢;查藏印;类比法;查著录;求旁证;对书影等,实践中应综合使用。

牌记从宋刻本就有,是刻书的专门识语。

一种是用长方框(或别的形状)围起来,一种是不围,直接在空白处(卷尾或目录尾等处)刻上一行或两行字,说明刻书时间、地点或者刻书人、刻书铺号等。

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牌记及类似牌记的刻书识语,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

但也有假冒的,有后加的,应注意识别。

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是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

这就为确定版刻的下限提供了一定参考。

避讳常见方式是缺笔,另一种方式是改字,改字多用同音字替代。

第五章文献的校勘

(一)自学内容

1、文献讹误的类型主要有讹、脱、衍、倒、错乱。

2、校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主观条件、广求异体、广求相关资料、精研所校之书。

3、校书的主要方法:

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综合考证法。

4、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5、校书的态度:

多闻阙疑

(二)本章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文献讹误的五种主要类型:

讹、脱、衍、倒、错乱。

2、校书的主要方法:

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综合考证法。

3、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三)本章难点

1、判断文献讹误的类型并予以改正。

2、校勘记的写法。

(四)本章考点

校勘记的写法。

(五)学习指导

所谓“讹”,即文字错误;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衍文,就是多余的字,多由后人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造成的。

“倒”,即文字颠倒;错乱,指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

最大的忌讳是替古人修改文章。

校书者必须具备读懂古书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要精通古代语言文字,包括文字、音韵、训诂、文法。

其次要具备古代文化知识,诸如天文、历法、地理沿革、职官制度、风俗习惯等。

第三要懂得古书的行文习惯,一般古书是繁体字竖写,自右至左,大字单行写正文,小字双行写注文,遇到当朝帝王相关的词句要抬头(提行)等等。

获得古刻旧抄精善之本进行对校,是校勘古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校书应从版本对校入手。

他校其实也是一种对校,不过不是全书对校,而是片断对校。

他校法要求广泛掌握同类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和同一史料互见他书,因而此法很见功力。

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

在实际校勘实践中,往往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

一个合格的校勘学家,其功力可尽见于此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校勘前言,必须说明本书有哪些传本,这些传本的源流如何,以何者为底本,何者为校本,何者为参校本。

一般说来,底本应是传本中讹误较少的本子。

校本则是较早的祖本。

初校时应采取死校法,把所有异同都校出来。

经过分析后,选定底本,然后把初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处理方法大体有两大派。

一是主张所有异同都罗列成校勘记,而原文不予改动,是非判断写在校记中。

二是选定底本后,对于底本错误予以改正,但在校勘记中说明作某字,现根据什么本子或什么理由予以改正。

其余不能肯定是非的异文,也一律写入校勘记中,供人参考。

但底本不误,校本误的,就不再入校。

目前此法较为流行,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代表。

校语,一般有以下几种:

(1)有版本依据的讹文,可采取如下说法:

A.“某字某本作某,是。

”B.“某字当依某本作某。

”C.“某字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2)有版本依据的脱文,可采取以下说法:

A.“某下某本有某字,当据补。

”B.“某下某本有某字,是也。

”C.“某字原脱,今据某本补。

(3)有版本依据的倒文,可采取以下说法:

A.“某某二字某本作某某,当据乙。

”B.“某某二字某本互乙,是。

”C.“某某二字原误倒,今据某本乙正。

(4)有版本依据的衍文,可采取以下说法:

A.“某字某本无,当系衍文。

”B.“某下原有某字,今据某本删。

(5)有版本依据的错乱,可采取以下说法:

A.“某某某某几字,某本作某某某某,当据正。

”B.“某某某某几字原作某某某某,今据某本订正。

(6)义可两通或不辨是非者,可这样说:

“某字某本作某。

(7)据他校所得成果,可采取以下说法:

A.“某字某书引作某,当据订正。

”B.“某字原作某,今据某书引改正。

”C.“某字原脱,今据某书引补。

”D.“某字下某书引有某字,当据补。

”E.“某句某书引作某句,又某书引作某句,某字下均有某字,当据补。

”F.“某某,某书引作某某,当据乙。

”等等。

(8)据考据所得结果,应以按语形式出校。

如:

A.“按:

某字当作某字。

(下举证据)”B.“按:

某下当有某字。

(下举证据)”C.“按:

某某二字误倒。

(下举证据)”D.“按:

某至某若干字当系注文误入正文。

(下举证据)”E.“按:

某字当系衍文。

(下举证据)”

(9)有旧说者先引旧说,再下按语。

如:

“王念孙曰某当作某……。

按:

宋本正作某,王说是也。

(10)疑不能决者,可这样表述:

“某字疑当作某。

校语一般应简明扼要,不易冗长。

偶有重大是非问题,历来悬案,则须详加考证。

第六章文献目录

(一)自学内容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图书文献分类的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

二是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

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包括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目录类型包括:

公藏目录、私藏目录、史志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其中专科目录又包括经学目录、小学目录、史部目录、子部目录、集部目录。

特种目录包括举要目录、丛书目录、知见目录、经眼目录、禁毁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等。

(二)本章重点

1、目录的主要内容。

2、古书命名的方式。

3、目录的类型

(三)本章难点

1、异书同名的辨别

2、对撰人、版本的识别。

(四)本章考点

对一篇完整的目录,能识别它的书名、篇卷、撰人及朝代、版本、提要、大小序等各个部分。

(五)学习指导

西汉刘向的《别录》、《七略》是西汉以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清代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史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古书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通称为书名。

如《诗》、《书》、《礼》、《乐》、《春秋》、《史记》等。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

如《急就章》。

(3)以姓名为书名。

古书原以篇行,后来才集中一人之作为一组,如《汉书·艺文志》著录《李克》七篇,即以人名为书名;如果表示尊重,则于姓后加子字,如《孟子》、《荀子》等。

后代文集以人名或字号加上“集”字,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就是这种命名方式的变体。

(4)以朝代命名。

二十四史大都以朝代加“书”、“志”、“史”等命名,如《后汉书》、《晋书》;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诗》也属于这种命名方式。

(5)以时间命名。

如《长庆集》、《元丰类稿》。

(6)以地点命名。

如唐皮日休、陆龟蒙酬唱诗集名《松陵集》,陆游《剑南诗稿》。

(7)隐括内容为名。

如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

但篇与内容起讫有密切关系,卷则是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的,竹木简、帛书、卷子都可以卷起来,所以以卷为单位。

早期篇和卷基本统一,后来则往往不统一,由卷子过渡到书册以后,篇、卷、册就更不统一了。

目录中的著者,即著录姓名,过去不少书署名是朝代、籍贯、姓名字连署,有助于辨别同名者;著者后要著录是著还是编、辑、校、注等著述方式。

著录版本应注意区分刻本、抄本、校本、稿本、石印本、活字本、铅印本等不同版本类别。

然后要弄清产生时代,还要弄清是何人何地刻本,或何人所抄,何人所校。

如有人在上面作了亲笔题跋,应一并注出。

如果是丛书中的一种,则应注明丛书名,以便查找。

提要即内容提要,应介绍著者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

然后介绍书的内容。

然后评价得失,或者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

对于珍贵版本,要对鉴别情况加以说明。

内容上如有特殊资料价值,亦应加以提示。

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为最早。

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其他正史则缺少艺文志。

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作,称为“补志”。

考察古今著作,除了查正史艺文志以外,还要看著者史哪个地方的人,查查那个省的通志或者府志、州志、县志当中的艺文志,会获得更多资料。

第七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自学内容

古书亡佚的主要原因;前人辑佚的成绩及辑佚的方法。

伪书的定义及有意作伪的动机:

传道、射利、炫名、争胜、逃禁、避嫌。

作伪的主要手段。

我国辨伪的历史。

辨识伪书的方法。

伪书的价值

(二)本章重点

1、辑佚的主要方法。

2、伪书的定义及古人有意作伪的动机。

3、作伪的主要手段。

4、辨识伪书的方法。

(三)本章难点

1、作伪的主要手段。

2、辨识伪书的方法。

(四)本章考点

1、辑佚的方法

2、一些重要作品的作伪手段。

(五)学习内容

古书亡佚的原因首先是兵火等天灾人祸,此外还有图书的自然淘汰过程。

辑佚的主要任务是把佚文找全,尽可能按原书的顺序排纂好。

寻找佚文主要可以从这些地方找:

(1)古注。

如郦道元《水经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等。

(2)类书。

如《太平广记》、《永乐大典》等。

(3)小学书。

如《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等。

(4)其他汉魏六朝隋唐古书。

搜集诗文,应重点利用文学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唐文粹》等。

佚文排纂很有学问,要对古书进行研究,明白古书体例。

对于佚文本身也要进行校勘,有些引文不止见于一处,文字互有出入,应在小注中注明。

经书佚注,应照经文顺序排列。

诗文可以先诗后文,依照文体分类排,亦可编年排列。

佚文出处应注出。

所谓伪书,就是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做了手脚,如以明刊本冒充宋本,都不在“伪书”之列。

作伪的手段主要有十一种:

1、作者假托他人;2、后人改题著者;3、割去序跋;4、伪撰序跋;5、沿袭旧名而作新书;6、节采某书,更易新名;7、缀合群书,造为新编;8、变乱旧例,以充新编;9、自著自注;10、书以篆籀而充古本;11、以假搀真窜乱旧帙。

辨识伪书的方法:

1、从授从源流上辨伪;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3、从首先传出该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