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79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docx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语文试题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2013—2014高一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64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2、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

认为……奇妙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

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

指出过错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

用桨划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玄宗奇之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B.儿女饿殍者数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溯沿湘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时琯为宰相       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明诗,完成8—9题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8.“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题1分)

(1)_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3分)

倾听原野

李登建

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像劳作后的汉子似的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

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嬉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凹出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

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

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

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皲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

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般的宝石……

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溜达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

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谁被雷电劈断、烧焦了半边身子,谁因为根毛吸不足水分早早枯干了须发,谁的膀子上长了一堆圆鼓鼓的毒瘤,你全然不知晓。

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

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

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外挣,有时藏在铅色的云层后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浑浊晦暗,酷似俄罗斯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

“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

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

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

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呆在那儿。

它们没有言语。

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

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无砥,无际无垠。

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钩住根长柯,捻一撮硬硬的皮屑。

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

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千遍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

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

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

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

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

是渐渐清晰,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般疯狂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里啪啦往下掉。

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被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气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

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

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

原野的平静也是一种大平静。

等待风。

(1)本文的标题是“倾听原野”,而表现的主体却是“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树在文中的象征和意义。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

”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说“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你认为“这声音”来自哪里?

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3分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丰子恺

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

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

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

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

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

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即现在贡院前的杭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有一时情形几乎相反:

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在校园内),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

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

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

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

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

非也。

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

“做—样,像一样。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

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

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

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

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

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

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

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

“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

”原来夏丐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爱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

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

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

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

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

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

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

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

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

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李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

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选自2008年10月27日《现代教育导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选出分析错误的两项(5分)()

A.丰子恺先生以一种十分怀念和崇敬的心情回顾了李叔同先生对他们的教诲,并从李先生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出大师最值得尊敬的教育精神——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B.我们知道,在杭州师范丰子恺奠定了作为全才性艺术家的坚实基础,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从本文所述内容来看李叔同先生,无疑是他艺术道路和艺术事业的启蒙者和指路人。

C.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先从自己做小学生时画图、音乐不被重视写起,这样写无法表现传主的精神,这段经历可以删去。

D.李叔同的一生经历了风流才子、艺术大师、佛界高僧三个阶段。

李叔同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时时刻刻感染和影响着学生。

图画课、音乐课被学生重视从侧面证明了他的确是实行人格感化的大教育家。

E.以前图画、音乐是学生所忽视的,自李叔同先生教授两科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原因当然是李叔同先生的感召力大。

(2)请具体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