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649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docx

课题申报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

课题名称: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教学模式学校文化

申报级别:

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

其他

研究类型:

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204224482

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学校文化概念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早在1932年就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到过学校文化,并将学校文化称之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

与外国学者专注于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有所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学校文化的定义,更注重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予以关注。

在具体的研究中,又突破了把学校文化建设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物质或个体行为的物质层面,深入探讨学校群体所认同的、必须传播的和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体系。

随着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变革。

数字化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的实体校园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有着很多共性。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堂教学模式也在研究中不断发展,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

如西北师范大学的王立新通过对比利时普利高津教授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双源汇”教学模式。

还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校文化,即如何实现学校文化重心下移是一直困扰一线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问题。

在多轮多例的学校文化建设和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提出学校文化渗透课堂教学的理论—符号—行动结构化互动模式,根据此模式,形成以

(1)基于课堂教学取向的核心价值观阐释;

(2)基于课堂教学程序的结构化符号体系建构;(3)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生成性行动框架设定等三步骤为核心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确立可资借鉴和生成的学校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途径,从而有助于学校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和提升。

目前,多数学校的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模式之间大多是脱节的,如何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使二者融合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1.2选题意义

(1)开展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内化和信息素养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处发展,为推进学校发展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学校奠定能动性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2)开展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可以承接学校文化重心的下移,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意义。

1.3研究价值

开展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可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2.1研究目标

(1)构建融入学校文化元素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本校为例)

(2)构建适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软件资源库

(3)开发系列课堂教学模式与校园文化融合的自动评价系统

(4)形成系列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研究报告,并汇编成集

2.2研究内容

(1)学校文化内涵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合的方式

(2)渗透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功能

(2)渗透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导学体系

(4)渗透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5)渗透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的学科个性化推进策略

2.3主要观点

学校文化元素与教学流程的融合形成耗散结构,并通过信息化评价模式优化课堂效能。

2.4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文化课堂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化的协同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导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使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成为开放系统(耗散结构)而保持活力。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

通过对我校现有的学校文化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征求各学科教研组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提炼出学校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学校文化核心理念。

组建课题领导小组,探究学校文化与教学模式的耦合关系,并逐渐固化各教学环节的名称和内涵。

依托学校作为数字化校园试点单位的优势,组建信息技术软件研究团队,先后开发文化性教学模式的导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软件。

通过课例研究,构建和完善文化性教学模式。

3.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为学校整体改革研究,鉴于本项实验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自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及时反思调整等方式展开,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2)文献研究法。

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少走和避免走弯路。

(3)经验总结法。

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总结筛选新的经验、方法,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炼课题成果,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3.3研究方法

(1)“一个大课题+六个子课题”。

本项目以大课题套小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围绕“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校文化融合的研究”这一大课题,以学校六大学科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艺综),为单位,课题组12个成员,每两人负责一个子课题,展开学科个性化实践研究,并有选择性逐步构建符合学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为课例研究。

聘请市、县(区)各学科教研员为指导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结成一拖二团队,确定研究方案,注重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结合,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行动,重视及时反馈与经验梳理。

3.4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周期二年,即从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20年9月--2020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和子课题组。

(2)草拟、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确定子课题,并请专家论证。

(3)组织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4)培训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2020年11月—2021年12月。

(5)开展主体模式实验研讨(调查、研究、分析)

(6)形成阶段性成果

(7)进行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推进和总结阶段):

2022年1月—2022年8月。

(8)开展学科模式推进研讨(调查、研究、分析)

(9)形成实验结论,整理成果,编辑成册。

 

课题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1.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我校已经构建享誉省内外的学校文化----“家“文化,并且已经形成“两策三动,五家共赢”教学模式,提出并建设了以“和谐、健康、发展”为核心的“家文化”和以“两策三动,五家共赢”的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家课堂”。

课题组负责人撰写的“基于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家课堂模式探究”于2019年10月《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上发表。

我校作为“数字化校园”试点单位,开展云文化(信息文化)研究,2019年10月,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新时期教研组的云文化内涵和功能的探究”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上发表。

1.2核心观点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都是远离平衡态的,融合学校文化元素的“家课堂”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

通过“两策”(教学模式的首尾环节)中信息的输入和“三动”(教学模式的主体环节)信息的交流和新信息的生成,在“五家”(学校文化元素评价环节)节点上达到一定的阈值,最后必然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出现“五家共赢”(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局面。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下,云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研究中逐步固化为信息文化——“云文化”,可分为云平台、云公约、云教研、云观念等文化层次。

将云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探究其内涵和功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1.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晨.学校文化渗透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3(12)19-24

[2].刘芳.学校文化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3)

[3].赫慧.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

[4].李兴洲;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文化意蕴[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5].金旭;翻转课堂教学文化的意蕴与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

[6].邱雪茵;从耗散结构理论思考在线教育的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6)

[7].王立新;让新课改焕发蓬勃生机--渗透耗散结构理论推进数学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6)

[8].任友群;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01)

[9].韩克;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式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

[10].于颖;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走向智慧型讲授式教学模式[J].2016(12)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我校书记兼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文继明同志任课题负责人,他主持的市级课题“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于2015年1月结题并在市内推广,他主编的关于学校文化渗透课堂教学的专著《明家训学做人》于2017年3月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

主持的课题省继教中心和湖北省继教中心、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审批的课题《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模式融合的研究》已于2019年12月结题,并获得优秀等次。

中学高级教师李刚同志担任课题秘书,他主持的市级课题“生态型教研组文化建设”于2015年结题并在区内推广,正在研究的省课题的子课题“初中化学人文底蕴的培养优化策略的研究”(2019年4月襄阳市教科室审批)已经顺利开题。

课题组的其他几位成员有五位是经验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有六位是长期在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课任教师,他们都有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或获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我们拟聘区教科室的专家对学校课题进行定期指导。

学校将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组织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广度进行专项研究,确保课题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我校已结完成标准化教学楼基建,各项配套设施正趋于完善。

可达到以下标准:

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全普及。

宽带网络、终端设施、数字资源等信息化环境健全,无线网络实现教学、办公区域全覆盖,教师办公用笔记本电脑、班级教学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触屏一体机)实现1:

1,学校建设有网络中心,配备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数字资源。

学校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学校承诺严格监督课题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督促课题主持人严格按相关经费开支,遵守财务制度。

承诺保证课题经费单独立户、专款专用、不挤占和挪用课题经费。

承诺配套经费的具体数额和渠道,保证配套经费的落实。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常规工作小组,提供相关研究资料,聘请市、区相关专家蹲点指导,在研究时间方面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即全日制的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统一,并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反馈、总结。

经费管理单位名称:

襄阳市第二十一中学。

通讯地址: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风华路23号。

邮政编码:

441000。

开户银行:

建设襄阳工业区支行。

帐号:

4200164647058000036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