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430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脘痛诊疗方案.docx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二)证候诊断

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

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

症状:

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

理气和胃

方药:

调胃1号方

香附20g木香6g枳实15g川朴12g

柴胡12g黄芩6g

临证加减运用:

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

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

中药注射液:

2、湿浊中阻

症状:

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

祛湿化浊

方药:

调胃2号方

茯苓15g白术12g石菖蒲20g郁金12g

茵陈15g白蔻仁6g

临证加减运用:

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内镜下粘液湖混浊不清加蒲公英、败酱草;伴有胆汁反流加冬凌草、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

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砂连和胃胶囊

中药注射剂:

本证型为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型,除独立存在外,还往往与其他证型兼夹出现,治疗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随证加减,不可拘泥。

临床上气滞与湿阻常同时并见,故本方多与调胃1号方加减运用,治疗湿浊的同时加用理气药,使气行湿运。

3、浊毒内蕴

症状:

胃脘灼热痞闷,或伴隐痛、嘈杂,或口干喜冷饮,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或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

化浊解毒

方药:

调胃3号方

佩兰12g白蔻仁6g黄芩6g黄连6g

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

临证加减运用:

口苦、纳呆者加茵陈,佩兰,鸡内金清热化湿和胃;心烦者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瓜蒌、生地、大黄清热润燥通便;胃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活血定痛;热盛阴伤者加天花粉、百合、沙参、生地清热养阴。

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但对热毒治疗又常依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不同:

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毒中者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毒重者用白英、全蝎、栀子之属。

胃黏膜充血明显、伴糜烂者加地榆、仙鹤草、旱莲草;伴肠化者加白英、败酱草、莪术、冬凌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水红花子、山甲珠、全蝎、蜈蚣、水蛭、藤梨根、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

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六味能消胶囊。

中药注射液:

蟾酥注射液、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之品。

4、胃络瘀阻

症状:

胃脘满闷或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或低热,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感、刀割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法:

活血通络

方药:

调胃4号方

当归12g川芎9g蒲黄6g(包)五灵脂15g

三七粉2g(冲)元胡20g

临证加减运用:

瘀血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瘀血兼血虚者加鸡血藤、女贞子、熟地、山萸肉养血活血;疼痛较甚者加九香虫、徐长卿、仙鹤草通络定痛。

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伴异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

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血府逐瘀胶囊。

中药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血栓通等活血化瘀之品。

5、胃阴亏虚

症状:

胃脘满闷不舒或伴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或数。

治法:

养阴和胃

方药:

调胃5号方

百合20g乌药12g沙参15g麦冬20g

女贞子20g旱莲草20g

临证加减运用:

兼气滞者加香橼、佛手、八月札理气消痞;兼郁热者加蒲公英、芦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玄参、生地养阴润燥通便。

胃酸缺乏者加石斛、山萸肉、乌梅酸甘化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伴不典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

胃炎康颗粒

中药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

6、脾胃虚弱

症状:

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疲倦乏力,寐差,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

健脾益胃

方药:

调胃6号方

党参20g白术12g山药20g茯苓12g

陈皮9g炙甘草6g

临证加减运用:

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加高良姜、桂枝以温阳通络;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实、川朴行气除满;气血两亏、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红景天益气养血;大便不成形,1日多次,舌苔腻者为兼湿,加苍术、炒薏苡仁,若口苦,舌苔转黄,属湿邪化热,寒热夹杂,宜佐黄连、凤尾草。

中成药:

参苓白术胶囊

中药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益气复脉粉针。

(二)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敷贴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药物]大黄、丁香各1份

[功能]化浊解毒和胃

[主治]浊毒犯胃所致的痞满、胃痛、腹痛、呕吐、嗳气等。

[用法]研末醋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禁忌]孕妇及对本药过敏者

2、水针疗法

[取穴]足三里内关

[药物]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6

[功能]降逆止呕,调畅气机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痞满、嗳气、恶心、呕吐等

[用法]甲氧氯普胺10mg或维生素B6单侧足三里或内关封闭,每日1-2次。

[禁忌]孕妇、对本药过敏及肝性脑病等危重患者禁用。

三、难点分析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是治疗的难点。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病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心藏神,睡眠主要与心神相关。

心脾有母子关系,且心的功能活动亦赖气血濡养,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化源不足,心神失养,故失眠不寐。

《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

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不守舍。

胃脘痛日久,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气血两虚,心神失养而不寐。

2、《黄帝内经》:

“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就是说如果饮食不当,起居失常、忧思郁怒,致脾胃健运失职,致食积、气滞、寒凝、血瘀壅滞中焦,邪郁日久化热,热扰心神,故造成心神不安而失眠。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治疗应从脾胃着手。

对于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不寐者,治疗以健脾益胃,养血安神为主,可以健脾方中,加入养血安神药物,如酸枣仁,龙眼肉等。

对于邪滞日久,热扰心神而致不寐者,需区别邪气性质,以理气、活血、消食、解毒方药中,加入适量镇潜安神类药物,如牡蛎、龙骨。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

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

症状消失。

(2)显效:

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

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

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

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

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

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

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

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4)无效:

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

在入院1~7天内完成。

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

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

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二)证候诊断

胃脘痛证候中以浊毒内蕴证最多,其次为肝胃不和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

浊毒内蕴证、肝胃不和证、胃气壅滞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浊毒内蕴

症状:

胃脘灼热痞闷,或伴隐痛、嘈杂,或口干喜冷饮,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或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

化浊解毒

方药:

化浊解毒方

连翘20g蜈蚣2条佩兰12g白蔻仁6g

黄芩6g黄连6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

临证加减运用:

口苦、纳呆者加茵陈,佩兰,鸡内金清热化湿和胃;心烦者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瓜蒌、生地、大黄清热润燥通便;胃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活血定痛;热盛阴伤者加天花粉、百合、沙参、生地清热养阴。

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但对热毒治疗又常依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不同:

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毒中者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毒重者用白英、全蝎、栀子之属。

胃黏膜充血明显、伴糜烂者加地榆、仙鹤草、旱莲草;伴肠化者加白英、败酱草、莪术、冬凌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水红花子、山甲珠、全蝎、蜈蚣、水蛭、藤梨根、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

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六味能消胶囊。

中药注射液:

蟾酥注射液、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之品。

2、肝胃不和

症状:

胃脘堵闷胀痛,胸胁满闷,嗳气,喜太息,口苦,胃脘不适症状随情绪波动。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疏肝和胃

方药:

疏肝和胃方

陈皮15g白术12g柴胡20g郁金12g

香附15g白芍30g川楝子12g

临证加减运用:

肝胃不和有化热征象者,加栀子,丹皮。

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

中成药:

舒肝快胃丸四磨汤口服液

中药注射剂:

舒肝宁注射液。

3、胃气壅滞

症状:

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

理气和胃

方药:

理气和胃方

香附20g木香6g枳实15g川朴12g

柴胡12g黄芩6g

临证加减运用:

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

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

中药注射液:

4、胃络瘀阻

症状:

胃脘满闷或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或低热,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感、刀割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法:

活血通络

方药:

活血通络方

当归12g川芎9g蒲黄6g(包)五灵脂15g

三七粉2g(冲)元胡20g

临证加减运用:

瘀血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瘀血兼血虚者加鸡血藤、女贞子、熟地、山萸肉养血活血;疼痛较甚者加九香虫、徐长卿、仙鹤草通络定痛。

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伴异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

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血府逐瘀胶囊。

中药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血栓通等活血化瘀之品。

5、胃阴亏虚

症状:

胃脘满闷不舒或伴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或数。

治法:

养阴和胃

方药:

养阴和胃方

百合20g乌药12g沙参15g麦冬20g

女贞子20g旱莲草20g

临证加减运用:

兼气滞者加香橼、佛手、八月札理气消痞;兼郁热者加蒲公英、芦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玄参、生地养阴润燥通便。

胃酸缺乏者加石斛、山萸肉、乌梅酸甘化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伴不典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

胃炎康颗粒

中药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

6、脾胃虚弱

症状:

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疲倦乏力,寐差,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

健脾益胃

方药:

健脾益胃方

党参20g白术12g山药20g茯苓12g

陈皮9g炙甘草6g

临证加减运用:

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加高良姜、桂枝以温阳通络;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实、川朴行气除满;气血两亏、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红景天益气养血;大便不成形,1日多次,舌苔腻者为兼湿,加苍术、炒薏苡仁,若口苦,舌苔转黄,属湿邪化热,寒热夹杂,宜佐黄连、凤尾草。

中成药:

参苓白术胶囊

中药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益气复脉粉针。

(二)中医特色疗法

1.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

实证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

虚证常取背腧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穴位敷贴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药物]大黄、丁香各1份

[功能]化浊解毒和胃

[主治]浊毒犯胃所致的痞满、胃痛、腹痛、呕吐、嗳气等。

[用法]研末醋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禁忌]孕妇及对本药过敏者

3、水针疗法

[取穴]足三里内关

[药物]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6

[功能]降逆止呕,调畅气机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痞满、嗳气、恶心、呕吐等

[用法]甲氧氯普胺10mg或维生素B6单侧足三里或内关封闭,每日1-2次。

[禁忌]孕妇、对本药过敏及肝性脑病等危重患者禁用。

三、难点分析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畏寒肢冷是本病治疗难点。

胃脘痛患者多伴见畏寒肢冷,腹部怕凉,甚至有的患者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要穿厚厚的棉衣,不敢进食常温下放置的食物,一旦食用常温下食物,或是腹部受凉,胃脘疼痛则加重。

本病的发病主要因气滞、湿浊、瘀血、浊毒、郁热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失和,不通则痛。

邪郁日久化浊生毒,浊毒内蕴,脾阳被遏,不能输布于四肢肌肤,故很多患者除胃脘痛主症外,多伴见畏寒肢冷,腹部喜温喜按。

此证并非阳虚寒凝,乃真热假寒证,故临床辩证用药时,容易造成辩证不清,用药不准。

临床辨证时,容易将畏寒肢冷、喜温怕凉归于阳虚寒凝而误用温中之法,反使热者更热,加重病情。

所以临证用药时,必须四诊合参,辩明寒热真假,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但是,本病治疗中虽辨证为热证,但患者表现一派寒象,这时,也不可过用寒药,否则使脾胃气机因寒阻滞,更加升降不能。

需以少量温药为引,因势利导,再投以清凉之品,达到邪去正安,脾升胃降。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I、lI、Ⅲ),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

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

症状消失。

(2)显效:

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有效:

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

症状改善百分率<50%。

痊愈和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

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痊愈和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

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

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痊愈和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

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l级。

(4)无效:

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痊愈和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

在入院1~7天内完成。

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

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

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二)证候诊断

胃脘痛证候中以浊毒内蕴证最多,其次为肝胃不和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

浊毒内蕴证、肝胃不和证、胃气壅滞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浊毒内蕴

症状:

胃脘灼热痞闷,或伴隐痛、嘈杂,或口干喜冷饮,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或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

化浊解毒

方药:

化浊解毒方

连翘20g蜈蚣2条佩兰12g白蔻仁6g

黄芩6g黄连6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

临证加减运用:

口苦、纳呆者加茵陈,佩兰,鸡内金清热化湿和胃;心烦者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瓜蒌、生地、大黄清热润燥通便;胃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活血定痛;热盛阴伤者加天花粉、百合、沙参、生地清热养阴。

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但对热毒治疗又常依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不同:

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毒中者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毒重者用白英、全蝎、栀子之属。

胃黏膜充血明显、伴糜烂者加地榆、仙鹤草、旱莲草;伴肠化者加白英、败酱草、莪术、冬凌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水红花子、山甲珠、全蝎、蜈蚣、水蛭、藤梨根、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

口服茵连和胃颗粒(本院制剂)、六味能消胶囊。

中药注射液:

蟾酥注射液、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之品。

2、肝胃不和

症状:

胃脘堵闷胀痛,胸胁满闷,嗳气,喜太息,口苦,胃脘不适症状随情绪波动。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疏肝和胃

方药:

疏肝和胃方

陈皮15g白术12g柴胡20g郁金12g

香附15g白芍30g川楝子12g

临证加减运用:

肝胃不和有化热征象者,加栀子,丹皮。

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

中成药:

舒肝快胃丸四磨汤口服液

中药注射剂:

舒肝宁注射液。

3、胃气壅滞

症状:

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

理气和胃

方药:

理气和胃方

香附20g木香6g枳实15g川朴12g

柴胡12g黄芩6g

临证加减运用:

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

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

中药注射液:

4、胃络瘀阻

症状:

胃脘满闷或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或低热,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感、刀割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法:

活血通络

方药:

活血通络方

当归12g川芎9g蒲黄6g(包)五灵脂1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