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14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6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docx

专题0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2解析版

建议用时:

6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1、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

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答案】A

【解析】材料“统一分配”、“人均8平方米”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特点,故A项正确。

B是新经济政策的结果;D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2.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在社会服务方面,为苏联公民提供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从而使人民预期寿命从32岁提高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273‰下降到32‰。

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推进B.苏联政府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C.苏联在经济危机当中被迫调整D.苏联以改善社会民生为中心点

【答案】A

3.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着巨大的相似性,但却是同途而殊归,其主要原因是

A.继任者是否遵守已成功的经验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于对外开放

C.经验是否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D.国家综合实力是否能支撑改革

【答案】C

【解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所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很相似,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苏俄因为列宁去世没有能够坚持下去,究其原因没有将已取得的经验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国则是一直作为国家的既定政策得以坚持,故选C。

4.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机器

【答案】C

5.尼古位·布哈林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他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与布哈林思想相符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的”可知,布哈林主张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市场因素来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AB项是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故排除;D项是B项的内容之一。

点睛:

材料“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的”是解题的关键。

6.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政策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由“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是固定粮食税;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中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存在;C项错误,集体农庄制是斯大林时期的;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

7.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

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

这一措施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答案】D

8.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

“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开展农业集体化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开展农业集体化,C项正确;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D项扩大农场的自主权与农业集体化置于国家管理体制之下不符,排除。

所以选C

9.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

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而不是赫鲁晓夫,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说明赫鲁晓夫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故C选项错误;重工业不是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0.“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

材料中这一体制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D.开创了全新约工业化模式

【答案】D

点睛: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是按照这样的途径:

先发展轻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11.有资料记载:

1932-1933年苏联出现的大饥荒,远远超过了1921-1922年的严重程度。

1933-1934年有650万人因饥饿而死,这表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存在重大失误

C.经济建设受到了资本主义大危机严重破坏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生产力现状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是1921-1928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大饥荒是粮食问题,与农业相关,与工业无关,排除B;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没有破坏到苏联经济,排除C;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达到高峰的1931年、1932年,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度减产,1932-1934出现的大饥荒,故D正确。

12.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

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C

点晴:

解题的关键是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的准确识记,紧扣题干中市场调节可以判断出应该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然后对备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3.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

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

赫鲁晓夫改革措旅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A.提高农副产品收的价格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

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D.批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与“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相吻合,故本题答案选C项;ABC项与“挖掘企业生产潜力”不符。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主要体现赫鲁晓夫在企业改革中的措施。

14.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

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故C正确;A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B错误;D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合材料,排除。

【名师点睛】

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国际形势影响,工业布局倾向于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不符合工业发展规律,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改革,逐步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探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业布局。

15.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下图为前苏联的运动宣传画,该运动的倡导者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玉米图像可知,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推动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玉米运动,故C正确。

16.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小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

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小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17.一个苏联工人说:

“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于是我们假装我们在工作”。

这段话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弊端B.新经济正常不再适应当时国情

C.斯大林模式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D.农业集体化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

【答案】C

18.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

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

【答案】C

【解析】1921年到1928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做法之一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C。

经济危机是1929年到1933年,排除A;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满,排除B;美苏社会制度不一样,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可能淡化,排除D。

点睛: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19.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到1932年时,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

这表明苏联

A.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B.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D.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答案】C

【解析】题干所述意思是美国援助苏联建立了不少工厂,这既是资本也是技术的援助,而这时恰恰是美国面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实现的,故选C;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农业集体化开始后就取消了,故A不符合史实;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

这表明苏联

A.长期优先工业建设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涨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A

点睛:

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2、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起会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8—12分

观点正确,能辩证论证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

4—7分

论点基本正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思路,表述不够确切

第三等

0—3分

论点不准确,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能罗列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示例:

观点:

经济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对经济实践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经济实践,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论述:

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实施情况以及对经济实践的影响加以论证。

考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经济理论思想·表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

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

”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

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

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

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

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

“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答案】

(1)责任: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依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仍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社会不满加剧;在经济改革没有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

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

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

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

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