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09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docx

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滚动练习第12单元附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滚动训练

一、选择题

1.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表明儒家思想(  )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

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4.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5.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6.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人(  )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7.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

故孔子曰: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8.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

这种风尚的弘扬(  )

A.造就了积极入世的文化倾向                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9.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

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11.《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12.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

由此可见太学(  )

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13.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

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  )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14.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1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16.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17.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要反映了(  )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18.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这一变化客观上(  )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19.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20.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历、佛经。

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量编印出版典籍,并着手编纂一套权威版本的经典文本。

至继任的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以上现象(  )

①推动了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②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②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④强化官营印刷业的垄断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A.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B.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

C.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D.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_

22.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

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材料的主旨是(  )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3理学之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这段话的“本”是指(  )

A.孔子的《论语》  B.孔孟之道C.宋明理学  D.民本思想

24.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

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

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

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25.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由此可见颜元(  )

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26.黄宗羲曾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推祟先秦时期封建制度      B.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C.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D.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

27.李贽认为: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2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厂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29.《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

《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

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

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30.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31.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这表明(  )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           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

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           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

32.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彬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33.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文明交流具有对等特点     D.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34.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中医(  )

A.理念发生变化       B.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具有迷信色彩       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3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36.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

“剑南两川及举证=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材料反映了(  )

A.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D.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

37.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38.书法家沈尹默道:

“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据此可知,该书法家(  )

A.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     B.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

C.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     D.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

39.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40.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41.明清时期,许多画家追随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

而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

该材料旨在说明(  )

A.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B.明清绘画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C.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      D.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修养

42.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这说明(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43.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

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

这表明乐府诗(  )

A.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44.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45.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46.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47.《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

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48.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49.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_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

清廷的上述做法(  )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50.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

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

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反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

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鸡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

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13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四次转型”中后三次转型的表现。

(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遵守等级名分,故A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故B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