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97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docx

浅探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小学计算教学的艺术和策略

宁远二小王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是有关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问题。

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

因此,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很多老师都跟我有一种共同的感觉:

不管你怎么讲、怎么教,一到做作业或考试时,总有部分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

或题目看错、或数字、符号写错、或出现加减错误、或运算定律用错。

等等,确实小学生在做计算时出错率高、准确率低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不争的事实。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算得是否准确、迅速和灵活。

那么怎样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和思考:

(一)、了解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

相比较而言,老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而现在却很少提了。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因此新课标调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正是这重要的一环,恰恰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地方,也偏偏是学生们最不愿意学习的知识。

一方面,对老师来说,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

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一目了然,运算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根本不用老师来教。

学生明明会算,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可就是错误不断。

(二)、找准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听见这样一些话“这个题会做,就是计算时粗心了,下次做题我一定注意”等等,“粗心”是计算错误的最常见说法,其实“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计算教学的内容相对枯燥

3、计算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潜心研究;缺乏对讲授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改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融会贯通;

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把握及控制不力。

上课时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

有些老师过度的“以本为本”,上课时只讲解书中固定的几个例题,结果学生一遇到变式题就无从下手了。

再一个,有些老师在讲解时,只注重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以至于有些学生只是硬记住,而不是理解性的记忆,时间一长,就渐渐的忘记了。

(三)、改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

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

就是认真对数。

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

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要做到三点:

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简称“一步一回头”。

(2)、想:

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

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

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1、估算的应用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

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

”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

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

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

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

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

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

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

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

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

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

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

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62.7×0.45=282.15

(2)483×0.64=309.12

(3)0.04×68=0.17(4)0.84×7.5=0.705

(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

(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

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

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计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何在这枯燥的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的、是活泼的、是充满好奇的、是非常有表现欲望的,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思维习惯来设计教学方案。

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出示例题,分析后得到算式

36÷1.5

先让学生分析:

这个算式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能够很快的给出答案;再接着问:

那像这样的算式应该怎么样计算了?

猜一猜、想一想。

(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在思考的中途,可以稍微给点提示(商不变的性质),方便中下成绩的学生得出结论)指明学生回答,先点中等成绩的,在点成绩有点差的,最后点好的,从而掌握学生的情况。

接下来就让学生运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经过上面的步骤,教室里的气氛是很活跃的,每个学生都在努力的思考、计算。

最后我会挑选几个学生上台板书,让学生判断对错,(教师可提醒学生验算)做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

然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一次,规范书写格式,讲明需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再出示几道类似题和拓展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理解:

比教师在台上很辛苦的授课效果要好得多。

从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题只有一个学生有错误,拓展题有3、4个学生出现了错误,再个别的辅导一下就可以了。

四、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组织好教学语言,尽量让语言通俗、易懂

学生学得好不好,全看老师讲得好不好。

这里的讲,我理解为老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解题过程是否流畅、教学语言是否易懂。

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语言很单调、乏味,我认为这样的话,学生看书就可以了。

在教学每一个内容之前,教师必须把教材熟悉,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做一遍,边做边想,这个题目应该要怎么样讲学生才能听懂、理解。

下面,我用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一下,

在教学解方程和列式计算时,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题目:

一个数的4倍减去10等于它的3倍加上5,求这个数。

(用方程解)

学生可能会很快列出方程:

4X-10=3X+5方程列出来了,怎么解是个问题。

我想跟在座的各位老师讨论下,这个题目你认为应该怎么讲?

大家可以说一说,

在我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黑板演示)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来看下面这些变式题:

5X-24=80-3X5X-41=3X-5

这些题目同样可以运用上面的解题方法来解决。

五、练习题型要全面、增强学生的计算技巧

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学生都还不够这个级别。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所教的内容,我们要尽可能的题型全面。

例如:

必考题型乘法分配率。

老师们可以想一想有几种题型?

我想到的有以下几种:

六、计算教学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

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

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

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

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

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七、计算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灵活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

学生一的算法是:

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

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

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

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

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

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

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

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

也符合认知的规律。

比如101×45,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

101×45=(100+1)×45=100×45+1×45;而有的同学是:

101×45=101×(40+5)=101×40+101×5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

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八、作业布置要合理

下课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是否就是从教科书上布置几道题目呢?

我的回答是NO,作业的布置,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各个学科要尝试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大化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合适、科学的作业布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所教的内容,更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布置作业应力求做到:

1、作业布置注意适量性

只有质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业量不能太大,少量的作业是巩固知识所必须的,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举措,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短时间内去完成,保证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腾出了大量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回味,使知识系统化。

2、作业布置要突出目的性

首先老师要清楚的知道,今天的你的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布置的作业就是为你要达到的效果所服务的。

那么,在布置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时,你所布置的作业要是学生熟悉的,是在课堂上讲解过的,有趣且有挑战性,能够在适当时间内完成,让学生感到他们在进步,复习和巩固已学技能。

不应该是学生不熟悉的、枯燥的、比较难完成的;

3、作业布置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什么层次都有,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

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比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可设有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

另外,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的记忆遗忘曲线这一规律,对于个别重点题型、难点题型可以有目的的重复出现几次,如隔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等,巩固学生的认知。

九、积极辅导“学困生”

说句实话,我个人并不赞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每个学生都有他各自的发展潜力,有各自的天赋,不可能把天赋参差不一的学生个个都培养成学习高手。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使学生到达他所能达到的目标。

当然,你不能说每个学生都只能到达20分、30分。

具体以我们班为例,我班学生80人,尖子生比较少,中等成绩比较多,学困生也有10多个,在辅导“学困生”方面,我主要是采用赏识为主批评为辅、层层递进达目标、找准弱点个个击破的方法。

(1)赏识为主批评为辅

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对于“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如作业做好了、考试有进步了、做了好事等等,我都或单独表扬或班上表扬。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激发他学习的兴趣,让他感觉到受到了重视,学习才能自主、自觉。

如果天天批评他,那么在他得心中就会有一种感觉:

老师不喜欢我,我不是读书的料,我什么都做不好。

这样下去,学生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自主性也会降低。

结果可想而知。

(2)层层递进达目标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目标,一个一个小目标来完成。

在制定目标时,我没有制定如:

下次考60分、80分等很笼统的目标,而是跟他们说,下次争取计算只扣6分、或不扣分,下次不要出现题目看错或计算符号看错的情况、下次争取应用题做对3个、下次这种题型要做对等等。

用一个很明确、很容易衡量、比较容易达到、针对性又很强的目标来规范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单独买了120本笔记本,如果他达到了这个小目标,我就会在班上奖励一本给他,东西虽小,但它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3)找准弱点个个击破

每个“学困生”的情况都不同,没掌握的知识点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日的作业或试卷中去发现,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时间不够用,那么多一个一个辅导过去没时间啊?

对,是没有时间,但可以有方法。

我的方法是积极发动学生,我们班上有12个小老师,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细心、乐于助人的学生,我给他们的任务是,每人负责一名“学困生”,针对每人的弱点不同,我每天早上分发一些题目,让小老师督促他们做,不会做的小老师先进行讲解,中午进行检查,实在不会的,我再个别进行辅导。

总之,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活用教材,要多向互动、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要在现实情境中“算用”结合,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思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计算习惯,努力让计算教学更扎实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