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92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docx

化学实验论文集钱顺林

“意 外”是一双隐形的翅膀

萧城一中 戴艳红

       那是一节化学公开课,授课内容是《常见的碱》。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搜集了大量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

上课前,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课堂上,一切都按照我的计划顺利地进行着,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先进行实验,然后归纳碱的性质,其中一个实验是碱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这个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

做完实验,我照例把试管放在了试管架上,继续上课。

忽然,坐在前排的一名学生高高的把手举了起来,我一看是他举手,心里有些诧异,他平常上课时较沉默,成绩在中等徘徊,,以前每次叫到他,他都不敢站起来,还缩着脖子低着头,象受惊的小鸟,连眼皮都不敢抬一下。

近段时间,他算大胆了许多,曾经站起来几次,但都不说话。

今天怎么了,我还没提问题,他倒举起了手。

看着他高高举起的手,我略微犹豫了一下,说:

“张三(化名),你有什么问题吗?

”他站起来,怯怯地说:

“老师,我发现,您刚做过实验的那支试管里,液体的红色怎么不见了?

”我忽然一愣,目光朝试管架望去,的确,放在试管架上的那支试管中的红色褪去了。

怎么办?

是把这个问题搪塞过去,批评他,并告诉他说这知识书本上没有,已超出了你的学习范围,其它问题别多问,还是在课堂上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呢?

……实验现象出现的意外,马上引起其他同学的好奇,他们纷纷伸长了脖子,想看个究竟,我顺势拿起了那只试管,“是呀,红色为什么不见了呢?

”看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我正在思考怎么处理时,猛然间我想起一句,必须把思考、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不妨让其他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微笑着说“张三同学观察认真,敢于发问,很不错,值得大家学习。

”听到我的表扬,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可爱和自信。

不知是谁带头鼓了一下掌,教室里顿时掌声一下子响起来了。

接着我又说:

“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试管中的红色消失了?

”我也随机思考着,这时,学生提出来很多猜想,有的说可能是酚酞加多了,有的说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多了,还有的说可能是试剂变质了……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思维比平时显得格外灵活,就连上课不爱发言的张三也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看着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我笑着说:

“同学们的猜想真不少,怎么知道是否正确呢?

”学生纷纷回答:

“做实验进行验证。

”“做实验就要设计实验方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计出验证你的猜想的方案,并简单记录下来。

”……45分钟的一节课很快结束,在公开课上我第一次未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化学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比较庆幸的是我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

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争议也相当剧烈,我觉得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能留给学生一个课后对只是探究的机会,对此应该感到欣慰。

课后笔者针对本节内容还分组进行了一次实验设计比赛。

       这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启发和思考: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开放的、生成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动、封闭的、预设的。

课堂教学过程中,谁都希望自然、流畅,不要出现“意外”,但是无论课前教师设计准备的多么充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处都可能会有意见分歧、甚至出现突发事件,发生课堂“意外”,出现生成性的问题。

面对这些“意外”,我们是照搬自己的教案思路对其视而不见,极力掩饰,搪塞推诿,置之不理,甚至训斥学生捣乱呢,还是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这些潜在的生成的教育资源呢?

这里涉及的更多的不仅是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艺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宰者,学生必须依据教师设定的环节进行有条不紊的“跟随式”、“陪同式”学习,学生坐在教室里成了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违背了组织科学探究的学习的宗旨。

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摈弃“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扭转被动局面,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收到意外的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时刻在想,那次公开课真正的收获在哪里?

我想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是宏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获得了自信。

要是当时我严厉的批评、训斥他,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

我不敢想象。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倘若学生一提出疑问,教师熟视无睹或严厉训斥,就会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谈何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相信无论出于哪种起点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和强烈的愿望,用动态的、发展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勤表扬,少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个人都需要展现或宣泄,教师要善于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张扬个性,宣泄情绪,并给他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春意,教学将会呈现出另一片灿烂的天空。

     “老师,我发现……”虽是一句最普通的话,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意外,是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课堂自然美的展现。

扼杀课堂的意外,便会断送教育的真正成功。

课堂正因为有了“意外”,才变得精彩,教师要让“意外”美丽起来,出现了“意外”,继续探究“意外”,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完美的。

“意外”给师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们一路歌声嘹亮,飞向知识的殿堂。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与创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是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创新的体会。

一、对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反思

中学化学大部分实验为教师课堂实验,它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甚至直接由老师把正确答案写到黑板上由学生记住,考试的时候直接应用就可以了。

而不是采取由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方式。

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以后的后续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

一些地方,学校、老师只是追求高分数,学校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一块,投入的资金就不够。

化学老师为了节约课时,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但是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

一些部门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

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我在实验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强化课堂实验教学

课堂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对这些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还适当增加了一些课堂实验,以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例如,在燃烧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洗耳球和长玻璃导管向试管的热水中缓缓通入空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

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问题:

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根据前面做的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在讲碳单质的性质时增加了用6B铅笔芯导电实验,进一步直观地验证了石墨具有导电性。

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给学生增加了向其中一只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最后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结论。

我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补充的演示实验约占全部实验的五分之一。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能从化学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应该让他们多动手,动脑。

我在实际教学中也同样是这样做的。

2、开发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时,学生感到很新奇。

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白糖,水来做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时,学生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都很成功。

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相互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

“我们什么时候做?

”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我还把铁钉生锈课堂实验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

到了探究铁生锈条件这节课时,找几个做的现象比较明显的同学到黑板前面汇报。

再找几个没有做成功的同学的实验让他自己先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再由其他同学为他找原因。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后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

进而再请学生思考:

“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

”启迪学生并让他们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与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使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直观生动。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的实验往往难以进行,多媒体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

(1)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

比如面粉爆炸实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都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过程。

(2)学生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比如用Flash动画模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效果模拟:

如果反应前先加热后通一氧化碳会使玻璃管炸裂;反应完后如果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会使新生成的亮红色的铜重新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等等。

(3)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难理解,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比如用Flash动画模拟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水电解过程中的原子分子之间的转化就一目了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的结论。

而对于那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的实验,我采取用投影仪投影放大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看得更清楚。

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描述出自己眼看,耳听,鼻闻到的东西。

甚至还可以请一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用手触摸容器外壁感觉反应的能量变化。

总之,在我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穿插着形式多样的手段。

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积极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所要探求的知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使学生能养成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真正做实验学习的主人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丁梅  淮南市  凤台县  凤台四中

2012-10-2914:

33:

24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

(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

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

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它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

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

如何防止生锈?

),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

”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树立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化学家化学探究活动的严谨与艰辛,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然,要真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新思想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喜悦,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还要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千万不能把优势变成劣势,犯了画蛇添足的错误,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像学生实验,通过播放影片取代实验教学,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在教学中应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

问题解决教学与中学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他们究竟要做什么、怎么来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上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这种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思维能力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使学生获得了一些表面的陈述性知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往往并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而这里要讨论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并能够落实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动手能力;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等,以此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来,从而确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关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条件、目标和障碍。

当学生面临一种情境,即学生可以利用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根据题目的给定条件采取一定的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这就是问题解决。

例如“粗盐的提纯”这一实验问题,就是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等一系列转换手段消除“食盐中含有杂质”这一障碍,从而达到提纯食盐这一目标。

关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很多学者从事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对于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Ashmore等人曾提出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

定义问题、选择信息、组合信息、评价。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从实验的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搜索过程。

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问题解决者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他不仅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缩小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匹配,而且还能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监控。

二、关于问题解决教学

将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引人到学科教学中,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率先发起的。

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形成结构化了的知识系统。

1.问题解决教学实施阶段

关于问题解决教学,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学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贝尔以解题的模式为基础,构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五个阶段:

提出问题、把问题表述可解的形式、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检验假设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问题的解和分析解决的方法。

而对于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有的研究者将其分为六个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发现新问题和学会创新。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验不仅是提供直观素材的手段,也是培养各种技能的手段;通过化学实验问题的解决,不仅为建立概念和发展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2.问题解决教学的功能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都认为问题解决教学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教学功能、培养功能、发展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

国外教育界认为问题解决教学可以帮助实现理科教学的认知、技能和情感领域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提出问题,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

国内对问题解决教学功能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知识迁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人根据问题解决教学实施过程的五个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目的;连接分散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网络;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

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相应的五种功能: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利于突出教材中心内容和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化学实验问题解决教学的功能

熟悉化学实验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了解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时的心理活动,明确化学实验问题解决教学的各项功能,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

1.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实验技能是指利用已具备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解决未知的化学问题的“心智水平”。

它不仅包括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归纳等心智技能,还包括实验操作等操作技能,所以化学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问题解决过程,一种知识和技能融合的过程。

在解决实验问题时,学生要对实验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原理,将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实验操作过程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同时实验也促进了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

2.提高反省认知能力

反省认知指主体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在实验问题解决中表现为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

学生对实验每个细节的推敲、修改及对实验方案的完善,就是对自己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反省认知。

检验、反思与调节是实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学生在“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中很少体现出对实验过程的反思。

在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真正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在实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遇到障碍时更能够积极地独立思考,调整思路,保证实验问题的顺利解决,从而提高反省认知能力。

还是在粗盐提纯实验中,在过滤和蒸发溶液时,如果水太多了会多耗时间,所以可结合氯化钠的溶解度用适量水将粗盐溶解即可,不宜太多;除去可溶性杂质的药品是不是要一下子全加进去,要不要考虑滴加顺序?

产生的沉淀要不要及时过滤?

考虑到CO32-既可以使Ca2+沉淀,又可使Mg2+和Ba2+沉淀,所以应在滴加NaOH和BaCl2溶液之后再加Na2CO3。

为了尽可能除尽杂质离子,所加药品应该过量,因此最好每生成一种沉淀便及时过滤除去以便观察判断所加药品是否过量。

过量的Na2CO3可用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稀盐酸在蒸发时会挥发掉。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是指要真正给予学生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同样,只凭教师讲授,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化学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的问题解决模式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便会充分显示出来。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设想或方案,对实验的某些环节、步骤作出的每一点改进,设计出的每一种实验装置,所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可以称为创新,都是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解决实验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地回忆是否碰到过类似问题,能否用先前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