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docx
《二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
二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1、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日期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民俗。
能收集、讲述有关的民间传说。
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为祖国发展感到自豪。
4、了解老年人曾经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积极参加敬老活动。
1、奔月的理想
一、教学目标:
1、能收集、讲述嫦娥奔月等与中秋节有关的一些民间传说;
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为祖国发展感到自豪;
3、学会资料查找,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完成教学目标1,即教学过程设计中活动一到活动三,选择教材的聪明豆进行教学。
第二课时:
完成教学目2,即教学过程设计中活动四、活动五,选择教材的七色光和我能行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
激发奔月的兴趣和理想
四、教学难点:
1、人类对了解月亮所做的努力;
2、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如乘坐时光隧道车)、小组合作(如共同完成一幅画)、多媒体辅助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自豪感内化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学习的理想。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录制《嫦娥奔月》和《吴刚折桂》的故事,准备歌曲《月亮船》;
2、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的录像;
3、制作教具:
一个月亮;
4、小国旗若干面,歌曲《五星红旗》。
学生准备:
1、在父母的帮助下能查找收集一些关于嫦娥奔月等与中秋节有关的民间传说,并能向他人进行讲述;
2、上网浏览收集人类登月过程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游戏宫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谜面:
有时像眉毛,有时像小船,有时挂树梢,有时玉盘照。
2、揭示谜底:
月亮【教师将制作的圆月亮挂在黑板上】
3、师:
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不是这样的?
介绍:
月亮很调皮,不断在变化,一会儿像眉毛,这时的月亮我们叫它上弦月;有时又像玉盘,又圆又亮,这时的月亮我们叫它满月;有时它又变成了小船,这时的月亮叫下弦月,这样一个变化周期为一个月。
黑板上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即满月时的月亮,所以是圆的。
活动二、聪明豆想象,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揭示课题。
1、(在《月亮船》的歌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
同学们,看着月亮你们想到了什么?
2、师述: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一个传说。
听录音《嫦娥奔月》并思考:
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
(吃了一包不死药)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什么心愿?
(人们向往了解月亮的心愿)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奔月的理想》【板书《奔月的理想》】
解释“理想”
活动三、故事园交流,了解与月亮、中秋有关的传说。
1、过渡:
同学们,月亮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从很久以前开始人们就希望能登上月亮,但由于科技不发达的原因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因此人们编了很多跟月亮有关的传说故事,接下来让我们走入故事园,一起来说说关于月亮的故事。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插播《吴刚折桂》的故事。
第二课时
活动一、七色光探究,了解人类登月过程及我国航天事业展的信息。
1、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也特别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呀?
就让我们一起来问月亮吧:
出示儿歌:
月亮月亮我问你:
如今嫦娥在哪里?
还有没有桂花树?
白兔在不在游戏?
地下埋着啥宝贝?
天上下雨不下雨?
2、自编儿歌:
小朋友,你们还有什么要问月亮的?
(以“月亮月亮我问你”为开头。
)
3、过渡:
这么多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像嫦娥一样吃药行吗?
(不行,这是神话)那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车一起去寻找答案吧(每一站都让学生先介绍然后教师做补充,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待清楚资料是如何收集来的)
第一站:
1865年——介绍《环球月球》,表达了人们对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
第二站:
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
第三站: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四站:
2002年——我国发射了“神州”四号飞船。
第五站:
2003年——我国启动了名为“嫦娥计划”的探月工程。
第六站:
200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播放录像片断)
4、交流:
除此之外你们还收集了哪些资料?
5、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这次旅行我们了解了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人类登月成功感到骄傲,更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
)
6、齐唱歌曲:
《五星红旗》
活动二、我能行展示,画一画自己登月、开发月球的理想。
1、提问:
同学们,你们说我们为什么要登上月球呀?
(认识月球,开发月球)
2、小组活动:
今天我要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我国航天局知道我们在学习这课文,所以他们邀请我们去登月,开不开心?
那么请大家来想一想,假如你到月球上了,会做些什么?
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交流。
4、总结:
老师希望小朋友能从小好好学习,将来实现你的愿望!
2中秋话团圆
1.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是每年阴历八月十五,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以及来历;
(2)知道一些中秋节的民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3)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海峡两岸亲人盼团圆,感受人们对祖国统一的向往。
2.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
(2)和(3),选择教材中内容进行教学。
第二课时进行拓展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
3.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海峡两岸亲人盼团圆。
4。
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实践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课程整合教学法、拓展型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
5.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各种有关月亮以及中秋节和台湾的资料。
(2)学生:
自己收集有关的资料。
6.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猜猜谜语,赏月亮;看看日历,找中秋:
1、猜谜语:
时而弯弯像小船,时而圆圆像玉盘。
(谜底:
月亮。
)
2、出示月亮图片:
从弯月到满月。
师述:
瞧,这就是月亮,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国家有一种专门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制订的历法就是阴历,也叫农历。
每当月亮最细最弯时,就是初一,每当月亮最圆最亮时就是十五。
我们国家还专门为此设定了一个节日呢!
你知道吗?
3、出示日历:
谁上来找找这个节日,并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节?
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4、揭题:
今天这节《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就来聊聊中秋节,(投影1)
活动二、听听故事,叙传说;品品月饼,聊习俗:
1、过渡: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
2、播放多媒体。
3、学生小组交流:
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是如何渡过的呢?
相信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过节方式,这样吧,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你们以往在家里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4、指名交流。
(一起吃饭,晚上一起赏月,吃月饼,尝水果)
5、学生品尝月饼:
说到月饼啊,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吃过,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来让我们品尝品尝!
6、谈感受:
吃着这月饼,再看看这月亮,你此时想到了些什么?
7、师小结:
是啊,因为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个团圆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最皎洁,真是“人间万姓仰头望,月到中秋分外圆”,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活动三、念念古诗,表情意;看看地图,话团圆:
1、出示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
这首古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
谁来念念!
2、师述: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许多分隔两地的亲人正互相思念着对方,这时的她们多希望能全家团聚呀!
3、出示中国地图: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
(指出台湾岛):
这是哪里你们认识吗?
4、师述:
从地图上看它们是分开的,可传说以前台湾有一座半屏山和福州的南屏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被迫分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听听老师的介绍!
(半屏山的传说)
5、欣赏:
有许多诗人为这个凄美的故事写了许多诗,老师找了一首与大家一同欣赏。
《美丽的半屏山》
美丽的半屏山,耸立在大海边,
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台湾海峡波涛起,把它分割各一边,
风吹雨打多少代,隔海遥遥相思念。
美丽的半屏山,耸立在大海边,
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世世代代不分离,山山水水永相连,
大海难挡骨肉情,亲人终究要团圆。
半屏山,祖国的山,你代表了人们的意愿。
海可枯,石可烂,人们的意志不可变,
总有一天会相聚,半屏山,半屏山,
还得变成整个的山。
6、交流: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却表达了海峡两岸共同的心声——早日团圆。
近几年来,海峡两岸各项交流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你带来哪些好消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7、情景:
如果现在正值中秋,你能否给台湾的小朋友做一张中秋贺卡,并写上几句思念祝福的话呢?
8、学生活动:
背景音乐《明月几时有》
9、展示贺卡欣赏并总结。
第二课时
说中秋节话团圆
主持甲:
时儿弯弯像小船,时儿圆圆像玉盘,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主持乙:
是呀,中秋节就是这样一个和月亮有关的节日。
俗话说得好“八月十五月儿明,家家团圆过中秋。
”
主持甲:
那你们想不想了解了解中秋节呢?
主持乙:
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先来听听中秋起源,也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学生介绍)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主持甲: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了吧!
知道了来历,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个家家团圆的节日中,人们都是怎么样庆祝的呢?
让我们走进中秋习俗。
(学生介绍)
中秋习俗-吃月饼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同时也用它赠送亲友。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是呀,月饼这么受大家欢迎,不过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呢!
中秋习俗-各地风俗
中秋习俗-燃灯
在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成各种形状,上面糊上白纸画上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点上蜡烛用绳子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在自家屋子的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习俗-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
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後,再放醋进去。
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
[四川省]
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
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
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老北京的中秋习俗
老北京把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将月饼按人数切块分给家里的每个人吃,谓之“团圆饼”。
主持乙:
这可真是家家过中秋,户户不一样啊!
哎你知道吗?
我们的大诗人在中秋节也有许多好诗、佳句呢!
主持甲:
是啊!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
赏月佳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中秋,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
总结:
今天,除了以传统方式问候亲人之外,更有一种全新方式互联网来传递亲情。
网络不但消除了空间的隔阂,拉近了亲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感性空间,在这片天地中抒发自己的思念情怀,表达对亲人的诚挚问候。
让拳拳赤子之心,浓浓父母之情在此交融,编织出一张爱的网络。
3、又是九月九
1、教学目标
(1)能说出重阳节的日期,初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象征意义;
(2)知道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体验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的精神,激发不断向上的志向。
2、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和
(2),即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活动一到活动四,选择教材中的E链接、七色光、聪明豆、交流会的内容进行教学。
3、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体验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的精神,激发不断向上的志向。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运用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吃边学,边学边说。
5、教学准备
(1)教师:
古诗的板书,其他地方及民族过重阳节的习俗(见教参)。
(2)学生:
收集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6、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品重阳糕,知晓重阳节的日期。
1、出示重阳糕:
今天我请你们吃一样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师提问:
重阳糕好吃吗?
知道我为什么要请你们吃重阳糕吗?
边吃边想,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说说。
3、指名交流,并出示日历随机介绍:
今天是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
4、小结:
今天又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让我们边吃高边去感受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板书课题:
又是九月九
活动二:
再看重阳糕,了解重阳登高习俗
1、过渡:
我们品尝完了糕,还剩下了什么?
板书:
糕、彩旗
2、提问:
重阳糕上面为什么要插彩旗呢?
老师这里有首古诗,读完诗你们就知道了。
板书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小结:
“糕”与“高”同音,糕上的彩色纸旗就是从茱萸演变而来。
所以,人们除了吃糕以外,还喜欢去登高。
登高成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习俗。
4、思考: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去登高吗?
(放事先采访说明登高意义的录像)
提问:
生活中还有什么好像高山、大楼一样需要我们去攀登的?
5、学生交流
小结: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就是培养我们不断攀登的精神,其实除了登高吃糕以外,重阳节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
活动三:
谈谈说说,了解其他重阳节的习俗
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教师补充其他地方的重阳节习俗
活动四:
教师总结,课外延伸
总结:
老师有个建议,请你们回去后,和家人一起品品糕,登登高,比一比谁知道的重阳习俗更多。
板书设计:
3、又是九月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彩旗
4.听爷爷讲故事
1、教学目标
(1)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了解老人曾为家庭和社会作出的贡献,激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3)积极参加敬老活动,为老人增添欢乐。
2、教学内容
本课可以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1)和
(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3、教学重点
了解老年人的贡献,尊敬和关爱老人。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书本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主要通过调查、角色扮演、制作心愿卡等活动,激发情感,落实行动。
我以我爷爷的故事引入,给学生一个范例,激发起了解自己祖辈的愿望,在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交流会,体会到老人为社会、家庭做出的贡献,从而产生敬佩骄傲之情。
再通过“我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知多少”的小调查,情感上引起冲突,为具体落实行为铺垫。
另外,结合生活进行信息的补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
5、教学准备
(1)学生:
了解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轻时的故事,做过什么工作,有哪些贡献,获得过哪些荣誉;
(2)教师:
相关教学课件。
6、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故事导入,激发感情
1、导入: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我爷爷的故事。
板书:
爷爷
2、讲述故事园中《爷爷的故事》
3、学生交流感受:
听了故事后,你想对我爷爷说些什么吗?
活动二:
夸夸老人,再次激情
1、师述:
几十年来,爷爷养育了两代人,为家里树立了文明的家风,创建了温馨和睦的家庭,贡献可真大。
2、过渡:
我知道,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和我爷爷一样对社会、对家庭有很大的贡献,课前你们都听他们讲了他们的故事(补全课题),你愿意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吗?
3、找2、3个小伙伴交流爷爷奶奶的故事。
4、大组交流。
5、小结:
是啊,别嫌老人老,老人是个宝,对社会、对家庭,贡献真不少!
(板书《敬老歌》前两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爱老人、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活动三:
结合生活,补充信息
1、社会上有许多敬老的措施,你有没有留意到呢?
2、学生交流,随机提问
(1)为什么要定九月初九为敬老节?
(2)为什么在许多服务部门要设立优待老人的窗口?
(3)……
3、思考:
你们刚才说了不少,看来平时你们都很细心,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七色光中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
(重点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小结:
老人有贡献应受尊重,老人生活上有不便应受照顾,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发扬,敬老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人人都要履行。
活动四:
关注生活,课后拓展
1、思考:
社会各界对老人无比关爱,希望老人愉快生活,安度晚年,作为子孙的我们平时生活中,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你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日吗?
你知道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吗?
知道到他们的困难和烦恼吗?
2、提出要求:
今天回家后让我们来做一次小调查,把调查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
完成我能行的小调查
活动一:
交流调查,落实行动
1、引入:
回家后我们都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小调查,你调查了谁?
了解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4、思考:
通过小调查,我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晚辈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关爱他们呢?
活动二:
看看演演,指导行为
1、观看录像:
外婆让丁丁多加一件衣服,丁丁嫌外婆唠叨;丁丁自己东西找不到就发脾气,让爷爷帮他满屋子寻找。
2、交流:
丁丁的爷爷奶奶看着丁丁直摇头,你们有什么想对丁丁说的吗?
3、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丁丁,你会怎么做呢?
找一个小伙伴,选择一个片段,演一演。
4、小结:
我想丁丁听了你们的话,看了你们的表演,一定会觉得很难为情,今后再也不会这样对待老人了。
板书《敬老歌》最后几句:
别嫌老人唠叨,老人是为我好,敬老人,爱老人,家庭添欢笑
活动三:
制作卡片,传递心愿
1、师述:
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们为我们的社会、家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晚辈的我们也要尽力报答老人,尊敬老人。
2、齐读:
《敬老歌》
3、过渡:
让我们把对老人的祝愿凝聚在这小小的卡片上,让它传递我们的爱。
4、制作祝愿卡。
第二单元单元目标
1、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热爱国旗、国徽、国歌。
2、了解校园新貌,感受学校环境美。
3、学习制定爱护学校环境的公约,并积极遵守。
4、感受学习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努力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5、敬礼五星红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要热爱和尊重。
(2)、升国旗时,肃立、敬礼,会唱国歌。
(3)、爱护国旗、国徽。
2.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3)。
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2)。
3.教学重点、难点
尊敬国旗、国徽、国歌,具有初步的爱国情感。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录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学习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合作中奋进。
5.教学准备
(1)教师:
奥运录像带、国旗、一元硬币、国歌磁带。
(2)学生:
画笔、铅画纸。
6.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录像引入,激发情感
1、播放奥运赛场的录像,让学生再次回忆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夺冠后的情景,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升起五星红旗?
当你看到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你的心情怎样?
你想了些什么?
(热爱体育的学生肯定还对奥运赛场的一些情景历历在目,但孩子还小,大部分学生肯定忘记了,为此,配以生动鲜明的录像,可以让学生有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并能时时刻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
2、交流。
3、揭示课题,读题。
活动二:
了解国旗的含义
1、出示一面标准的五星红旗,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些什么?
2、小组讨论:
你了解上面的含义吗?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大方,有的胆小,有的活跃,有的沉闷,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间你追我赶,互相促进,为此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3、学生发言。
4、师小结:
五星红旗的旗面用红色象征革命,星用黄色象征光明。
一颗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的五角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5、你知道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为了让优等生、知识面丰富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提出这个富有知识性的问题。
)
6、师板书:
国旗代表国家的尊严,象征着国家的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
7、齐读板书。
8、请学生动手画国旗。
(小学生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动手操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得到成功的喜悦。
为此,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国旗,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
活动三:
了解国徽的含义
1、请小朋友拿出一元钱看一看国徽的图案。
(用实物让学生了解国徽,这样会更直观、更形象,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
2、师介绍:
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谷穗象征着农民阶级,齿轮象征着工人阶级。
3、请学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