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775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docx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1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一课时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国鼎立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结果;掌握历史事件: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与灭亡;历史人物:

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司马懿、司马炎;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评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情境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假如我们处在东汉末年,你可能看到的历史景象有哪些?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授:

一、官渡之战

1、幻灯片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并提问:

“谁将顺应民意结束这种战乱局面?

”图上圈出曹操。

2、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阅读,了解官渡之战经过。

让学生探讨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最终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

3、知道学生完成“官渡之战”表格。

(见课件)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走进历史。

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老师的提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赤壁之战

1、通过《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向学生提问:

“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打算?

”过渡到“赤壁之战”。

(这里可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如当时南方割据图、刘备三顾茅庐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

2、引导学生完成“赤壁之战”表格。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3、提问:

“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结局却不同,“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分析,正确认识历史。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三国鼎立形成

1、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教师讲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情况。

学生完成表格。

思考:

“曹操是否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辨能力。

2、通过“三国建立后,实力相当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设计,过渡到“三国经济的发展”。

学生了解其基本情况即可。

(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和外国势力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

”的探究,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的意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西晋的统一

1、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国的了解,说说“三国末期各国的状况?

”过渡到西晋的统一。

2、结合书本,教师介绍西晋统一的背景、过程、时间及灭亡。

五、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1、归纳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采用歌谣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定;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末年司马继专权,短暂西晋终一统。

(指出: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短暂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

总结归纳,形成系统性知识。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内容,便于记忆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

紧扣目标,落实基础,形成能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两大势力集团——曹操、袁绍

2、官渡之战——曹操对抗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孙权、刘备

2、赤壁之战——曹操对抗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四、西晋的统一

背景:

时间:

过程:

灭亡:

教学反馈:

 

课题:

第2课时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理清线索西晋兴亡(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十六国的对峙(淝水之战)→南朝经济的开发

3、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他们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5、通过江南开发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定都在哪里?

建立者分别是谁?

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2、“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

哪一国实力最弱?

(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过渡讲解、置疑:

263年魏国先灭了蜀。

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

“三国尽归司马氏”。

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

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

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

3.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

★指导学生阅读108-109页“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课文以及插图《西晋壁画》等,思考回答:

1、“三国尽归司马氏”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世纪时,姓司马的家族先后消灭蜀国、改魏为晋、吞并吴国,重新统一全国。

2、西晋建立于哪一年?

灭亡于哪一年?

(265年——316年)

3、根据109页“动脑筋”: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只有很短的时间?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

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

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4、根据112页“活动与探究1•填图与思考”:

A、画线与箭头,见课本。

流动趋向:

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

B、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过渡讲解: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

南方是东晋,北方有“十六国”。

在东晋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就是“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109-111页“淝水之战”课文和《淝水之战形势图》、《草木皆兵》图等,思考回答:

1、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如何?

结果怎样?

年代

作战双方力量对比

结果

前秦(苻pǘ坚)

东晋

383年

80多万

8万

东晋以少胜多

2、你知道哪些成语是出自淝水之战的?

(投鞭塞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3、组织学生根据111页“动脑筋”:

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过渡讲解:

淝水之战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北方混战,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被大将所夺。

此后,有4个政权相继统治南方,史称“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指导阅读108页“导入框”、111-112页“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文及“文献资料•《宋书》摘录”,思考回答:

1、《史记》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水平落后,商业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程度很低。

2、《宋书》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物产丰富,在丰收的年分,一年的粮食收成可以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给天下人穿用。

3、汉朝与南朝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汉朝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巩固小结

教学反馈:

 

第3课时北方的民族融合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提问、和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敕勒歌》,让学生诵读。

(提问)我们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

没有那他们去哪了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民族大融合。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请同学们自读课本114页第一、二自然段,并在书本中找出以下答案:

①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了。

②逐步强大后于439年,黄河流域。

③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和方面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2、说一说:

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它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3、教师出示《民族状况比较表》,并提问: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巩固统治,如果你是孝文帝,你该怎么办?

过渡:

孝文帝的改革首先是从迁都开始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目内容。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115页黑体字第一、二自然段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孝文帝把都城从哪里迁到哪里?

2、他为什么要迁都?

3、迁都的过程是否顺利?

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

4、迁都后新的都城发展状况怎么样?

过渡:

可以说,孝文帝的迁都不仅促进了洛阳城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他之后进一步的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5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跛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通过强调“必须”、“禁”体现其改革的坚决性和强制性)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内容找出几个关键词(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汉联姻,采汉制,学汉礼)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3)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汉服与鲜卑服、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并对改革内容进行逐一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明白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116页动脑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5)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继续提问:

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就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作用:

教师提问:

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促进了民族融合。

过渡:

孝文帝改革后,经过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5)议一议: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3.北朝的更替

教师: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北朝一共有几个政权?

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方民族的统一和孝文帝为推进民族融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之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做到各民族和睦相处。

民族融合的本质就是各族人民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练习(略)

八、板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原因

2.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使用汉语2、改穿汉服3、改用汉姓4、采用汉族管制律法

教学反馈:

 

第四课时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书画艺术;了解佛教的兴盛;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的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归纳法把各类文化归纳入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种文化的发展,激励自己,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

各类科技与艺术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法

四、教学时间:

12月25日

五、教学过程:

T:

同学们现在的数学知识已经有了初中的水平,那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对于数学上的π,了解多少呢?

S:

约等于3.14159265……

T:

对的,回答得很好。

那你们知道谁最早发现π的取值的么?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P:

科技篇

P:

简介祖冲之

祖冲之和圆周率

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

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成就领先了世界近一千年。

T:

看来祖冲之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家,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同学们找一找,这个故事当中体现了祖冲之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使他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P:

名人故事

祖冲之小时候背《论语》两个月竟然只背了十多行,气得父亲直打骂。

但父亲也发现当小冲之和他一起在书房推测星象时,思维十分活跃,还翻遍家里所有天文历书。

当时研究天文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问:

“小兄弟,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又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大声回答道:

“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楚天地的奥秘。

”为了求圆周率,他学习并创新前人的“割圆术”,运用的是古老又繁琐的算筹(那时还没有算盘)。

推算圆的内接正3072边形时,圆周率的值才3.1416,一直算到正24576边形面积时,才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值,而这是从把正六边形的边长计算到小数后28672位开始做起的。

S:

淡泊名利;追求真理

S:

刻苦钻研;坚韧不拔

T:

概括得很好,也希望同学们学习他身上的这些品质,使自己以后可以更成功。

祖冲之除了这一点成就外,还有在机械上、天文上的其他成就。

P:

数学:

圆周率

  《缀术》

天文:

《大明历》

机械:

水碓磨、千里船

T:

看来祖冲之是一个非常多才多艺,有着大智慧的科学家。

我们为了纪念他,1959年10月,原苏联在“月球3”号卫星首次拍下月球背面照片后,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一座环形山。

太阳系中有一颗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是我国紫荆山天文台发现的。

这也是为了纪念他。

P:

图片:

贾思勰

T: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S:

贾思勰

T:

对的,贾思勰也是这个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不过他研究的范围跟祖冲之不同,他研究的是什么呀?

S:

农业

T:

他写成了一本著作,叫做《齐民要术》。

同学们阅读书本P83页,说说《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

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地位怎样?

S:

农学

S:

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S: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P:

名人故事

贾思勰主张济世救民,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业。

他每到一处,都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

他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

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的经验。

在《齐民要术》中,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

历经从534—544年约10年的努力完成《齐民要术》。

T:

从贾思勰身上,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成功的原因呢?

S:

以民为本;注重实践;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和前人成果

T:

两位科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S:

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P:

艺术篇

T:

这个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书画,一个是石窟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知识,用表格形式归纳这个时期的艺术成就。

S:

填写下面的表格

T:

王羲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他的书法非常有名,大家在语文课堂中也学习过。

他本人被称作?

S:

书圣

T:

他的代表作品是》

S:

《兰亭集序》

T:

这不代表作品也被称作是?

S:

天下第一行书

T:

我们在欣赏王羲之和顾恺之的作品时,一方面为他们的艺术魅力惊叹,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哪些精神?

S:

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持之以恒、认真、专注。

P:

展示两个石窟的图片

T:

这个时期的石窟艺术有两个代表,一个是云冈石窟,一个是龙门石窟。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建造这么大型的佛教石窟呢?

S:

佛教兴盛、

T:

对的,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为了摆脱现实苦难,纷纷信仰了佛教。

而且,这个时期的石窟有着独特的特点,是什么呢?

S:

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风格,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

T:

这个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P:

课堂练习

教学反馈:

第二课隋唐:

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隋的兴亡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与掌握: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

2.思考与探索: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

对隋初经济的繁荣的感受和理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的辩证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

隋朝疆域图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北周外戚夺取了政权,建立,定都,他就是。

2.589年,隋朝大军南下,一举灭亡,统一全国,结束了近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3.在古代,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交通,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就利用或在之间开凿,进行运输。

4.隋炀帝征集数百万民工,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穿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至,全长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5.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和推动沿岸地区的起了重要作用。

隋唐以后的朝代对大运河进行、,使它继续发挥贯通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的作用。

6.年,隋炀帝在被部下杀死,隋朝覆灭。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大运河示意图和课本88页资料1、2、3、4,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我国河流走向的特点,想想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大运河连结的五大水系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上述资料,请对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论,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4.今天的大运河发挥着那些作用?

试举例说明。

(三)当堂检测

1.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的是()

A.宋朝B.唐朝C隋朝D秦朝

2.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涿郡B.洛阳C.江都D.余杭

3.大运河分成四段,其中流经浙江省的一段是()

A、邗沟B、江南河C、永济渠D、通济渠

4.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水运的重大工程是()

A.灵渠B.大运河C.丝绸之路D.万里长城

5.近年来,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呼声很高。

张教授为收集大运河的“申遗”资料,准备从运河的最南端出发,对运河作一次实地考察。

他的出发地应该是()

A.南京B.扬州C.苏州D.杭州

教学反馈:

第二目唐的盛衰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隋唐时期的帝国疆域,认识版图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通过史料分析,评析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影响,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理解当时历史现象存在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及民族自豪感。

学习欣赏大唐时期的科技、城市、文化艺术等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等重要人物和事件之间关系的探究,感受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难点:

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策略】:

在新授课中以唐朝全面承袭隋朝制,并加以创新走向盛世为主线,出示史料,以史导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兴衰过程。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理解当时历史现象存在的理由。

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隋唐疆域图:

让学生对比两幅图中中国疆域的异同点;追问:

你认为唐朝疆域的扩大主要归功于哪几位开明的皇帝?

设计意图: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二)新授:

板书:

唐的盛衰

1设问:

唐朝是何时何人建立及其都城在哪里。

(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

过渡到新授环节

2、教师出示补充材料:

李世民早年随父征战天下及后来发动“玄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