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73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

陕西版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陕西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

西方有一句古谚:

“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

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

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

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

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

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

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

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

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

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

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

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关于“人”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动物,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B、人是最难懂的。

所以“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别人。

C、在进化过程中,人的习性里还保留着一部分“兽性”,还存在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其中,“兽性”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D、人的生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

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和美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他们的起源并不是抽象概念。

B、儒家说:

“食、色,性也。

”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D、西方有一句古谚:

“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证明了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心灵,所以,一旦人的各种感觉神经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脑里就会引起对外界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

B、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能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因为古代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有重要的作用。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高考资源网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

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穷:

困境。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

宽恕。

D.舁至南阳求医舁:

抬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4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5分) 

9.“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

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无良媒。

女之耽兮,。

《氓》

(2)“,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3)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

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

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

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

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

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

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

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

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

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

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

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

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

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

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

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

“快来人啊!

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

“这条母狗!

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

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

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

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

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

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

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小包正漂亮,肯定价格不菲!

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

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

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

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

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高考资源网

C.“这条母狗!

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2)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6分)

(3)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4)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

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

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

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

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

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

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

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

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

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

“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

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

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

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

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

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

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

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

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

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

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D.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

请结合全文概述。

(6分)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

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B.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推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C.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15.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④①②③B.②③①④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16.给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注意字数要求。

(5分)

西方有句谚语:

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①        (30字以内)

中国也有一句谚语: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人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实现自己事业的辉煌。

这两句谚语的区别在于:

②        (20字以内)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漫画的主题。

(不超过4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

“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

”大家都说:

“当然砍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

“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

”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

”老教授又问:

“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

”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

“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

”老教授说:

“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

“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

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

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