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72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员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员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员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员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员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员手册.docx

《学员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员手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员手册.docx

学员手册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学员手册

(附07试卷)

第一部分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暂行细则

教人司(98)37号

第一条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以下简称“岗前培训”)的对象为新补充到高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或其他人员。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毕业生,可免修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

第三条岗前培训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高等学校师资(高师)培训中心或本地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

具体承担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考核以及授课教师的配备等任务。

第四条岗前培训工作的内容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依据,包括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第五条岗前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可采取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等形式。

第六条岗前培训的教学工作应参照《指导纲要》执行,总学时不低于110学时。

已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一次完成。

第七条担任岗前培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起示范作用,责任心强,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八条岗前培训教材由国家教委有关部门根据《指导纲要》组织编写或推荐。

各地原有教材可供学员学习时参考。

第九条岗前培训的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兼顾学习作业和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

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指导纲要》统一命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向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

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

第十条有关培训单位对岗前培训工作要进行严格管理,注意教学质量和效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评估和检查。

第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细则制订具体制度和措施。

第十二条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部分安徽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2007年7月1日)

说明部分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惩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大纲是在2005年8月13、14日,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合肥工业大学钟玉海教授、安徽工业大学王端庆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王守恒教授、安徽教育学院朱镜人教授、铜陵学院翁俊德副教授、淮北煤师院文胜利副教授、皖西学院阮成武副教授、安徽建工学院樊卡娅副教授、安庆师范学院张启树副教授、黄山学院余南宁副教授、阜阳师院张杰副教授、宿州学院齐红霞副教授、合肥学院陈萍副教授、滁州学院宋德如副教授、安徽财经大学杨天一副教授、淮南师范学院张爱群副教授、安徽理工大学谢振安副教授、巢湖学院李瑛副教授、安徽大学黄利非老师、安徽科技学院王平老师、池州师专束仁龙老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艾裙副研究员等同志共同研讨而成。

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

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求产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

讲课内容共9章,总学时40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实现途径(4学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4学时)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6学时)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6学时)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4学时)

第九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4学时)

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重点:

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二、高等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

四、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教学重点:

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教学难点:

高等教育的功能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概念

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构成

3、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的因素

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大学职能的演变历史

2、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实现途径

教学重点: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及其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

教学难点:

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目的内涵及其体系

1、高等教育目的内涵

2、高等教育目的体系

二、高等目的的理论基础

1、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

2、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3、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论

4、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论

三、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

1、高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

2、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

教学重点: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高等学校学位制度

教学难点:

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和组织管理模式

2、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

1、高等学校的学制

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

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修养

教学难点: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数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修养

4、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设置

5、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大学生的本质属性

2、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3、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4、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3、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4、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教学重点:

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难点:

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

1、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

2、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

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

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

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

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教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教学难点:

高等学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和基本任务

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

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

2、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3、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

三、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依据

2、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

1、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2、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

教学难点:

高等学校科研的原则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

1、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选题

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可行性

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

第九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重点: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

2、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

3、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

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现状

2、高等教育投资发展的现状

3、高等教育类型发展的现状

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多样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高等教育终身化

6、高等教育个性化

附录

本大纲主要参考以下资料:

1、钟玉海主编,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侯定凯主编,高等教育社会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2007年7月1日)

说明部分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性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他们大都未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大纲是在2005年8月13、14日,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安徽中医学院李珑副教授;安徽工程技术学院方新普教授;蚌埠医学院李志刚副教授;皖西学院储召宏副教授;安徽工业大学陈选华副研究员;阜阳师范学院汪明副教授;安庆师范学院任其平事教授;安徽教育学院李群副教授;宿州学院社科部丁雪红副教授;合肥学院卫萍副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姚德利副教授;黄山学院教育系胡志海副教授;巢湖学院赵尚松副教授;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张杰讲师;池州师专基础部吴桂翎讲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李全彩副教授等同志共同研讨而成。

最后由李全彩同志完成书面文字整理工作。

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是:

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教学、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

讲授内容有四编组成,总学时为36时。

第一编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7学时)

第一编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14学时)

第三编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11学时)

第四编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

 

正文内容

第一编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7学时)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4学时)

一、本章重点:

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二、本章难点:

心理学的发展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二、心理学的任务

三、心理学的内容

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3学时)

一、本章重点:

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二、本章难点:

教师专业素质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师心理概述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第三节教师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二、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三、专家教师的特征

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表现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三章(引导学员自学讨论)

第二编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14学时)

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4学时)

一、本章重点:

学习的含义;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大学学习方法的特点

二、本章难点: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的特征

三、学习的分类

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3学时)、

一、本章重点:

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本章难点:

学习动机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强化学习理论

三、认知学习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五、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六、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七、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3学时)

一、本章重点:

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的过程;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二、本章难点:

学习迁移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三、学习迁移的过程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一、共同要素说

二、概括说

三、关系转换说

四、同化说

五、产生式说

六、意义建构说

七、经验整合说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学习迁移的形成条件

二、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七章(引导学员自学讨论)

第八章(引导学员自学讨论)

第九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4学时)

一、本章重点:

问题和问题解决;创造和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本章难点: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概述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二、创造和创造力

第二节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二、进行问题解决策略训练是培养大学生问题

解决能力的关键

三、寓训练于问题解决过程是培养大学生问题

解决能力的方法

第三节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

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

第三编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11学时)

第十章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3学时)

一、本章重点:

品德的心理结构: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本章难点:

品德发展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大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第十一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完善(4学时)

一、本章重点:

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功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二、本章难点:

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第二节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

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

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第十二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4学时)

一、本章重点:

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的阶段;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

二、本章难点:

人际交往理论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二、人际交往的阶段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五、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三、六位分隔理论

四、PAC分析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调适

第四编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

第十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4学时)

一、本章重点:

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本章难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三、教学要点: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大纲

(2007年7月1日)

第一讲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一)教育劳动的复杂性(理解的重点)

(1)教育劳动对象的多样性;

(2)教育劳动内容的丰富性;

(3)教育劳动过程的往复性;

(4)教育劳动对象、内容、过程的发展性。

(二)教育劳动的创造性

(三)教育劳动的协作性

(四)教育劳动的示范性(理解的重点)

二、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涵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品质和总和。

特征:

作为社会规范的特征(和法律、纪律比较):

“软”(非强制、不成文)、“广”(调整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深”(自觉自律的内在要求,深入到到思想和灵魂);

作为个人品质的特征(和政治、心理、个性等品质比较):

“情”(道德就是人之常情、就是怜悯之心、同情之心、侧隐之心,就是相互关心、友爱、帮助,这和政治品质的原则性、坚定性,心理品质的成熟性,个性品质鲜明性、独立性是不同的,人们所说的情商主要就是指道德)、“稳”(即稳定性,如道德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从小看大等,道德也许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惰性的文化因子,以此保持社会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俗”(世俗、通俗,相对于政治的原则性、宏大性和宗教追求超凡脱俗的神圣性而言的,道德具有日常性、平常性、生活性、细微性,从小事看精神)。

功能:

社会功能:

认识功能、调节功能、稳定功能、教育功能等。

个体功能:

如启智功能、协调(人际关系)功能、保健(心理)功能、慰藉(情感)功能、导向(人生或价值)功能、升华(价值)功能等。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根据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由形成的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据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

教师职业如果没有道德要求,就无法完成它的职业使命和实现它的职业职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

第一,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

第二,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技术规范侧重于职业操作的方式、程序等等,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而道德规范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这就使行教师的两类职业行为规范即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相互重叠。

比如,板书工整、仪态端庄等等,就既是教师的技术规范,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的人格(道德品质、境界等)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

第二讲教师职业道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