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699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docx

比较文学复习总结资料北师大版

绪论: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

其核心在于把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具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民族文学:

遵循共同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基本单元。

国别文学:

又称为国家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外国文学:

非本国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

具有两个组成部分:

原语外国文学和翻译文学。

世界文学:

①总和说:

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②声誉说:

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品的总称。

③超越说:

超越民族文学视野来看待人类文学的一种文学上的世界主义。

专门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

总体文学:

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

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

1、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和外国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研究是出发点,外国文学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认识民族文学的视角。

3、世界文学是对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一种超越。

4、总体文学则是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要探求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

第一节比较文学与传统学科的区别

一、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不同文化、学科之间在宽容理解的基础上相互沟通、尊重、包容和互补,以避免文化冲突。

目的在友好和谐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类文化多元发展。

1、从研究对象看,它们都是把文学诸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在时间、空间上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范围小于比较文学。

2、从方法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虽然也使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但不是主要手段。

3、从目的上看,比较文学是为了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并试图探求人类文学普遍规律。

二、比较文学专以跨界性的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

1.不局限于一国文学的研究,打破时空界限,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

2.把文学置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学科的背景下,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作用,更好地揭示文学的发展。

3.比较文学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野,来比较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学和他者的外国文学,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1816年,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第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

比较:

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释义一: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释义二:

比较文学是立足于全球文化背景之下,在宏观、跨越的视野中,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现象,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跨越性: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跨越性的范围

(1)跨国研究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的重要性,提出比较文学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美国学派的实践中提出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将美学价值也加入进来,不过依然重视比较文学的跨国研究。

跨国研究目前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2)跨学科研究

雷马克首先提出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也就是比较文学也应该是跨科际的研究,对文学和人类其他一切学科领域都可以进行跨越性的比较研究。

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能够成立。

(3)跨文明研究

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

“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

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新的阶段,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的立足点,也是文学跨越学研究的新领域。

二、可比性

(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需要研究者从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中加以发掘,寻求“异中之同”、“同中之异”。

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自古有之,并由此产生了民族文学间的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等现象。

要研究文学交流的规律和走向世界文学的途径,应该先清理事实,从事实出发来研究其间的经验和教训,而不能凭空想象。

价值关系:

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虽然不存在亲缘关系,然而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关之处,它们同样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因而也具有可比性。

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个别文学时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

1、同源性:

在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个相同的、一以贯之的东西,使得文学影响的过程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

这种相同的、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文学的同源性。

同源性包括主题、形象和文类的同源性等。

2、变异性

文化误读:

对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问题产生误解的现象。

①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②是文化过滤的结果,导致文化错位,但是也必然带来文化创新。

有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两种类型。

在中国,龙被赋予了“吉祥、高贵、皇权”等涵义。

但在西方的意象则大相径庭。

英语词典对“dragon”的释义是“一种想象的有翼、能喷火、蜥蜴状的巨大怪物”。

在《圣经》和英语文学作品中“dragon”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的恶兽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3、类同性(平行研究范畴)

(没有任何关联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民族在文学现象、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于契合性)

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近乎自虐。

如阿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要挑灭其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4、异质性和互补性(跨文明的范畴)

文化体系的差异对于一个放眼世界的比较文学学者来讲,恰恰是比较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文学性

1.文学,只有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

3.文学性决定学科的性质和属性,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

4.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作为中心,在此基础之上去超越学科之间、艺术门类之间及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人为界限,既要立足于文学之本,又要达到文学研究自身的超越。

5.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和目的必须在文学上,文学性是其核心。

四、开放性——比较文学与生俱来的特质

比较的真正意义在于跨越和沟通,其实质就是开放。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开放性要求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多元共存、相互对话、相互阐释。

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有更大的自由,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传统文学研究:

作家、作品

比较文学研究:

作家、作品、读者、客观世界(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找寻诗心和文心。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

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社会调查等新的研究方法。

(反对文化、文学上的闭关锁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沙文主义:

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

本质就是以自己的感觉和感情为核心、根本不管客观事实和实际结果。

五、宏观性

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本国文学的范围中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即便对微小的领域,例如意向、技巧也能给以宏观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一、比较文学倡导新人文精神,化解文化冲突。

二、比较文学提倡多元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生态。

三、比较文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学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1、有助于治学方法的改进,培养整体思维,拓展研究视野。

2、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

3、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

4、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多元交流,共同发展。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溯源到古罗马时代。

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罗马帝国传记家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把希腊和拉丁文献同中世纪文化作对比,从而使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得到再生,也促进了比较文学又向前展开一步。

十七世纪时,古典主义者言必称希腊罗马,把古典作品奉为典范,不得越雷池一步。

这实际上进行着广泛的文学比较。

十八世纪时,伏尔泰的《论史诗》,被视为是比较文学理论的开端。

如此的论释,实际上就是为广泛的比较创造条件。

十九世纪初叶,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与《论德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准备了土壤。

第一节学科的诞生

一、学科产生历史条件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

自然科学: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到现存的各种生物都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祖先。

社会科学:

法国孔德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启发了人们对外部事物联系研究的重视(人类智慧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现代实证阶段三个阶段)

文艺研究更重视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看待环境、作家、作品。

(丹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

2、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传播

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席卷欧洲。

浪漫主义打破传统,主张文学描写异国风光,东方的情调、风俗、氛围、色彩等,作家要研究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明确将欧洲文学划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大流派,前者以荷马为鼻祖,构思纤巧、形象优美、情调欢愉;后者以古爱尔兰诗人莪相为源,崇高伟大,沉思深刻、忧郁气质。

以超越国界、民族的范围进行比较研究。

3、比较意识的觉醒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物种进化论。

注意研究群体间的各种联系,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关联性。

如猿与人等。

各种比较学科纷纷建立,比较语言学、比较生理学、比较神话学、比较童话学······

4、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形成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总之,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

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

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据。

二、学科建立的标志

1877年:

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由匈牙利教授梅茨尔创办(主张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民族,不分强弱,其文学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欧洲文学与非欧洲文学同等重要。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1886年:

第一本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教授写的《比较文学》出版。

1895年法国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97年:

法国的里昂大学正式聘任戴克斯特为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校的独立学科。

1899,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

1897年:

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由戴克斯特的同学贝茨编收了二千个条目索引的这一研究必备的资料工具书,后来又增至三千个条目。

保存并介绍了早期的比较文学典籍等,让后人能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历程。

第三节学科发展三个阶段

1、初创期:

以影响研究为特征的法国学派

2、拓展期:

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3、第三阶段:

以维护和发扬多元文化为指归,以跨文化的文学研究为特征

一、初创期与法国学派

法国是比较文学发展第一个阶段的最突出代表,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并逐渐建立了所谓的“法国学派”,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以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为奠基人,提倡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也被称作“影响研究学派”。

法兰西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驱:

伏尔泰《论史诗》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

法国学派四大奠基人:

1、巴尔登斯伯格——法国比较文学界的元勋,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创办研究所、杂志刊物、使巴黎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张实证研究。

2、梵·第根——法国比较文学界的泰斗,第一个全面系统地阐释法国学派的观点,1931年出版的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释法国学派的著作。

3、卡雷,巴尔登斯伯格的学生

4、基亚,卡雷的学生。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

1、提倡影响研究;

2、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3、不重视文本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研究范围上局限在纯文学框架之内,研究地域则局限在欧洲,尤其是西欧之间;

5、提出总体文学的观点。

法国学派的不足:

①首先,从文学的审美性特点来看,比较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包括了文学史的实证研究和文学审美批评的研究。

文学现象之间的传递、影响、接受和借鉴都伴随着审美性因素,带有心理因素,而这是实证关系研究所无法求证的。

②其次,由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过于注重国家之间、作者之间的实证性的影响,似乎比较文学研究并非文学研究,而成为一种事实研究或是历史研究。

同时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欧洲中心论”。

二、拓展期与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继法国学派之后,在批判法国学派理论局限的基础上崛起。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

韦勒克在1952年的美国《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创刊号中发表了重要文章《比较文学的概念》,韦勒克倡导的是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的合一。

教堂山会议: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召开。

韦勒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就是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1、提出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2、提倡跨学科研究

3、反对欧洲中心论

美国学派的影响:

平行研究突破了影响研究只讨论渊源、影响、原因、结果的樊篱,将比较文学从只强调“事实联系”的狭窄领域引导到超越事实,甚至跨越学科的广阔世界。

在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一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主题学”、文类学”“美国学派”恢复了比较文学应有的本义——“比较”,它的出现,扩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给这门学科带来了新的生机。

三、多元发展的第三阶段:

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复兴

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交融,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多元发展、跨异质文明与文化。

 

第四节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比”,形声。

从二匕,匕亦声。

“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美”。

引申义为“等列”、“同美”。

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比较与考校的意思。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比、兴)。

“较”,在古代诗文中常作校量、相竞之义用。

《老子》中有“长短相较”,《释文》注道:

“校量深浅也。

”“比较”合用:

考校,核对,即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辨别异同或高下的意思,至少在六朝开始用了。

一、中国比较文学萌芽

中外文化交流的几次高潮:

1、张骞通西域和佛教传入——唐太宗执政达到极盛

2、明清时期的欧洲“中国热”

3、1840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4、“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

1、自东汉至唐宋时期:

佛经翻译

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与宗教活动关系密切。

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使伊存得以记录的《浮屠经》。

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

佛教东来与“格义”之法,“格”是量度的意思。

“格义”就是用中国文化固有的概念和义理来比附、解释、量度佛经的经文正义以生成新的理解。

这是一种“以我释他”,以“求同”为主的方法。

2、明末清初时期:

科技翻译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4、改革开放至今:

全面翻译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1、严复:

“信、达、雅”

2、蔡元培:

留德、日,在西学尤其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现代教育第一人。

3、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比较中西小说优劣。

真正的国学大师。

4、章太炎:

留日保守派。

精通语言学、方言学。

从各种文学体裁产生的顺序比较中西文学。

5、王国维:

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解释《红楼梦》,著《人间词话》。

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

6、鲁迅:

《摩罗诗力说》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

“摩罗派”,浪漫主义作家。

7、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译本于1937年出版。

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1、傅斯年:

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原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2、顾颉刚:

新史学、中国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大禹新说。

被誉为最后的国学传人。

3、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比较世界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和希腊的文学成就,揭示世界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4、吴宓:

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1924年在东南大学所讲的“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5、茅盾:

中外神话学的比较研究,《中国神话研究》。

四、复兴期:

文革之后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1、走出国门,进入世界。

2、机构的建立。

3、学科的确立。

【80年代的比较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的复兴。

钱钟书《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1981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为顾问。

1982年,中国学者首次参加了纽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

1985年,深圳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部分高校于80年代初相继开设比较文学课程,1993年,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专业在北京大学设立。

五、中国比较文学的创新

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化的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曹顺庆

1.跨文明研究,跨东西异质文化

2.平行研究,跨越“学科”墙

3.影响研究,跨越“国家”墙

第三章比较文学基本类型与方法

第一节影响研究——纵向研究

影响研究就是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其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成熟的研究方法。

法国学派:

性质:

国际文学关系史;

对象和范围:

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影响的传播方式:

1、放送:

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一件作品在国外流传、演变的情况等。

2、接受:

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以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

3、传播途径:

对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以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影响研究的内容:

(放送)流传学——(传递)媒介学——(接受)渊源学

1、流传学(誉舆学):

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其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外来因素。

3、媒介学:

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主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媒介分为个人、环境与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最为重要。

一、流传学(誉舆学)

定义:

以给予影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作为终点的接受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潮流、作家和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以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

①文学关系 ②实证性 ③历史性

影响类型:

理论思潮的影响;主题、题材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技巧的影响;放送者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流传学的模式及实例:

直线式、辐射式、交叉式、循环式。

直线式或辐射式影响研究:

A.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或一个国家总体对一国或多国文学产生影响歌德之于英国、法国、西班牙、中国《少年维持的烦恼》伦理学、精神气质、社会思潮、艺术与美

B.多个作家,或多部作品,或多个国家对一种或多种文学产生影响

交叉式影响研究

拜伦(放送者1)——普希金(接受者1-放送者2)——莱蒙托夫(接受者2)

循环式圆形影响研究

《赵氏孤儿》(《史记·赵世家》)

放送者纪君样:

接受者1马若瑟《赵氏孤儿》1735

接受者2伏尔泰《中国孤儿》1755

接受者3张若谷《中国孤儿》1940

接受者4天津人艺《中国孤儿》19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