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54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6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docx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整合历史备考复习

一、从近两年广东历史试题看命题走向

回眸2007、2008年试题,撇开具体的考点,看整个的命题思想,至少有三个特色:

(一)提供新材料、新情景,考查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单第一卷选择题,25题中,新材料、新情景的试题就占了13道题。

(二)考查“三基”的准确记忆、理解、运用能力

“三基”指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

两年试卷,全部考查的是最基本的、最主干的史实。

基本概念的考查、运用,在两年的试题中非常典型。

例如,在必修一中,“宗法制”既是商周时期制度的基本史实,又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直至影响到现在的一个基本历史概念。

学习“宗法制”这个概念,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1)基本特征: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男系血统为中心;家族血缘关系明确;等级、辈分分明。

这是对“宗法制”狭义的理解。

(2)通过三种关系,宗法制把这个社会中的人,有单纯的家族内部关系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关系:

政治联系,例如,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

姻亲关系

师生关系

(3)“宗法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就是皇位家族世袭制。

家族关系变了,也就改朝换代了。

例如,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内容之一,最后王莽自己称帝,把国号“汉”改为“新”,西汉灭亡了,刘氏天下变成了王氏天下。

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王莽篡权。

同样,唐朝,武则天称帝,把国号“唐”改为“周”。

历史上却没有说“武则天篡权”。

如何解释这样的历史现象?

这就需要从“宗法制”的角度去理解。

王莽是男的,他改变了刘家家族系统,所以从汉到新,改朝换代了。

不管武则天如何改国号,把“唐”改为“周”、“陈”、“宋”都行,有一个变不了,那就是,武则天是李家媳妇的身份。

武则天掌权,还是李家王朝。

假如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她称帝之前改嫁了,武则天再有才华,也当不了皇帝;即使是当了皇帝,然后改嫁再婚,估计她那个皇帝宝座也坐不了几天。

(4)今天,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这样学习“宗法制”这个概念,就不怕对付2008年试题中第一个选择题: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再如:

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本来是必修二的内容。

主要讲近现代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社会生活变迁”这个概念中,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内容是次要的,主要要研究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3)思想文化因素;(4)国际环境的影响;(5)科学技术的影响。

由此,2007年的明代妇女婚姻题、2008年西汉农民收入题,都不是难题了。

推而广之,17世纪欧洲人的社会生活,20世纪初期苏联人的社会生活等等问题,既可以拿来命题,也容易答题了。

对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也是同样的道理。

例如,2007年试题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2008年试题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类似的还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线索及特点、17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线索及特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音乐、美术发展线索及特点,等等。

(三)考查史学基本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2007年试题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07年明代妇女婚姻观题第

(1)问,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第三问,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2008年西汉农民收入题。

这些试题考查了历史研究基本方法掌握情况。

这是选修“探索历史奥秘”部分的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考能力要求

1.九项能力考查:

记忆:

能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为调动和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阅读:

能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材料处理:

能够按题目要求整理材料,能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分辨出有用、有效信息。

分析:

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历史结论。

理解:

就是要懂得,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与原意相同的含义。

论证:

能够用引用、合理推理、正反事例等方法论证说明结论。

推断:

由已知事实与结论,做出合理的判断。

评价:

辩证、公正合理、持正确立场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书面表述:

能够文字流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地表述得出的结论。

2.正确的价值取向:

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八个方面

(1)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2)具有世界意识、具有世界各国人民利益意识;

(3)具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用人本主义、民本主义观点思考问题;

(4)用科学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解释历史现象;

(5)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地区不同文明成果的个性;

(6)用科学的态度与方式珍惜人类和平。

(7)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精神评判历史现象。

(8)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历史现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英雄与时事;英雄与群众)

三、从文明史观角度把握备考思路

(一)准确把握现阶段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新动向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将前述八个方面进行归纳,根据专家的概括,大致包括三个层次:

(1)个体方面:

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国家观方面:

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

(3)国际观方面:

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

2.重视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研究

(1)高中历史教学,以课程标准为标准,教学是在多版本下进行的,不能以哪一种教材为本。

教材只能当作一个读本。

教师应该把教材当作培养学生能力、掌握知识的一个工具来使用它。

不管使用哪一套教材,都要重视教材精髓的把握,而不是某个别细节的差异。

广东省近两年的高考题的命制,就没有刻意依据某套教材。

(2)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

其中反映了政府历史观的改变。

从形式上看,课标要求,高中的历史教学以模块加专题来呈现。

在模块的选择上,课标的研制者经过了认真筛选,来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把课标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在知识要求上,过去的教学大纲体系完整,知识要求具体,重视知识的记忆,似乎在培养专门的历史学人才。

现在的课标,选取典型知识,组成专题,知识要求笼统,点到即止,是想研究某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在史学指导思想上,过去的教学大纲以五种意识形态学说统领历史知识,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贯穿始终。

现在的课标则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中心内容,围绕着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选取典型知识展开研究,试图引导学生把握人类文明成长的历程,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以具体知识的教学为例进行对比,就更进一步理解这种差异。

当今课标,夏商周讲分封制、宗法制,古代欧洲只讲雅典民主、罗马法,为什么不像过去教学大纲那样去讲奴隶制及其残暴?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

分封制、宗法制,雅典民主、罗马法,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事实,无论什么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些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具有客观性;而“奴隶制”这个概念在当时是没有的,是后来的人们在研究历史时,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具有主观性。

从这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主流历史观的调整。

课标和教学大纲的区别还有很多,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去研究。

(3)考试大纲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招生选拔考试的要求制定的。

仔细对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考试大纲比课程标准的要求低。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把握备考复习的深度与难度。

以必修一,西方代议制政治建立为例。

考纲规定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

(3)法国的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这个要求非常笼统。

对照课标,要求具体多了——由于选修二《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是制定选考内容,所以,把必修和选修部分在此整合:

必修部分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选修部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选修二教学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把考纲和课标整合,列出我们自己备考复习提纲: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14到17世纪初的民主与专制斗争——和平、合法斗争

(1)围绕税收问题,国会与国王展开的斗争及其实质;《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

(2)17世纪初国会与国王的冲突及其主要原因;《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

2.1640—1688年英国政局的动荡——暴力为主的斗争

(1)英国内战、议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并由此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2)光荣革命

3.英国代议制政治内容

(1)《权利法案》制定、内容,以及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启蒙思想与独立战争

2.《独立宣言》——认识其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民主化进程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3.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4.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总统制的特点;

5.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法国的半总统共和制

1.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用事实说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以及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用事实说明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4.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法国代议制政治的主要特点

(四)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五)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代议制政治对英国、美国、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

2.“公民”与“臣民”的差别

3.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通过考纲和课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美国、法国民主政治是重点,德国民主政治是次点。

(二)人类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学科普遍要讲的、具体到历史学科的历史观。

历史学是人对客观的一种主观认识,怎样筛选和建构历史?

如果历史观不同,建构出的历史也会不一样。

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历史观并非是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把人的彻底解放作为最终目标,按历史进程分了三个阶段:

一是人对人的依赖,二是人对物的依赖,三是人对解放的依赖。

斯大林固定为五种(只是在西欧经历五种社会形态,日本也是五种之一,幕府时期和西欧很相似)。

但是大多数地区不是这样划分的(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是个伪命题)。

五种形态论曾在革命时期发挥过历史作用,但是有弱点,因为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生产——阶级矛盾——解放生产力)历史研究不仅局限于阶级斗争这一领域,更多的人不赞成五段论,有些社会形态仍然存在,所以不能套用。

纵观世界史、中国史,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主要领导不能说是资产阶级;日本的明治维新领导者——下级武士也是封建阶级的一部分。

过去总说洋务派是地主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这些说法不能说是完全正确,其实很难界定他们的阶级性,从当时情况看而是整个民族需要改革。

所以阶级和阶级分析方法不能滥用。

人类文明史观是一个宏观概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侧面来领悟人类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1.人类历史发展是一部不断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史观:

⑴定义:

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现代化也有用近代化这个名词的,但是争议在于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观,不应该用近代化这个词。

现代化指工业化(传统与现代)而不是过去用的近代史、现代史这个观点。

近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严格意义上称的近代化是早期现代化。

西欧是原发型现代化,是内部的资本积累走向工业社会的,其他地区受西欧的冲击,导致形成传导型现代化。

⑵现代化史观解释了过去历史研究中所遇到的许多矛盾

例如,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解释。

十月革命时,俄国资本主义正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对照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国资本主义应当处在上升时期。

从理论上说,俄国资产阶级应当是强者,最薄弱的应该是布尔什维克党。

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容易理解,因为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强大。

就全世界范围来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锁链上最薄弱的环节,这个不假。

如何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

应当是努力发展资本主义。

它不能说明,在俄国,就应当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但是十月革命为什么会胜利?

从阶级斗争角度解释,难以让人信服。

但是,从现代化的角度解释,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有它的合理性。

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农奴制改革加速,模仿西欧有所成功,但存在着很多问题:

沙皇专制阻碍了现代化进程,俄国资产阶级软弱,不能出面领导推翻沙皇专制。

在这一背景下,经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意义就是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建立现代化的模式。

后来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极大推进了俄国(苏联)的发展。

从1921年俄国结束战乱局面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开始,到1937年底,苏联只用了16年时间,建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成功抵御了1933年开始的大危机的影响。

二战后,苏联重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巨大推进作用。

苏联后来解体了,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只能是苏联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僵化的、机械的理解,是苏联与美国争霸,消耗了有限财力,是苏联在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过程中,对一些相关问题处置不当,使次要矛盾不当的解决最终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

同样的,用现代化理论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也迎刃而解。

现代化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很多重大历史问题有了突破认识。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都是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各种力量摸索、学习西方经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也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纲领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需求。

国民党的问题在于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在农民、土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问题上没有解决好。

而新民主主义纲领是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了实际的目标,实施了合理的措施。

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2.从全人类现代化的角度看局部问题——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⑴人类历史有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相应地,历史观要求全球史观突出两点:

一是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考查具体事物要有全球视野。

例如,考察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若仅限于中国闭关锁国,英国商品无法输入,造成贸易逆差,英国想打开中国这个市场,许多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

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市场,看成为中国与世界隔绝,这就没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考查,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7世纪——18世纪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鸦片战争之前,在经济上,中国并未与世界隔绝。

中国还有广州十三洋行代表官方与外国从事正当贸易,再加上当时的走私活动。

中外的贸易量并不小。

所以,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而要有全球视野。

⑵在承认全球整体文明的同时,也承认局部发展的差异。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人类出现了普世价值观。

但是,这种价值观在各国、各民族,又存在着差异。

例如,公元一世纪前后,在中国、在欧洲,都出现思想文化的集中问题。

但是,用哪一种思想文化统一社会的思想文化呢?

在中国,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天主教文化逐步成为欧洲的共同思想文化。

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人权问题在全球都日益突出,是人类的基本权。

不仅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的,中国也是这样的。

但是,如何认识人权的具体内容,不排除各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和欧美国家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民主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但是西欧文明和中华文明下的民主表现不一样。

整体史观是从全人类文明的角度考查,看有哪些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3.以生产力为核心、以“文明”为单位来研究历史——文明史观

在近现代史学研究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中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苏联中心论等。

其特征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

这种史学研究的局限性,现在看来是不言而喻的。

20世纪50年代,一些欧洲史学家提出文明史观。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史学界提倡文明史观。

从史学角度看,文明史观是20世纪世界史学的主流。

文明史观具有五个基本特点:

一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二是把人类社会发展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准,划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农业社会可以有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工业社会可以有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基本以地域文明为单位。

一般认为,现存着七大或者说八大文明:

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西欧文明)、伊斯兰文明、南斯拉夫文明、日本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其中,再以某国为代表研究。

四是从现实文明的角度来追溯历史的传承。

现实中还存在的文明的来龙去脉。

例如,现存的民主法制文明,就要从研究雅典、罗马法开始。

五是考查对文明影响最重大的一些因素。

例如,自然地理环境。

中华文明为什么是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

中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平原面积相对广阔,土地肥沃,适宜于农耕生产。

是自然因素影响了中国的耕作方式,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约瑟曾提出一个难题,中华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领先世界,为什么在向工业社会转型就落后了。

一种解释认为,与精耕细作有关。

通过单位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来提高产量,还有潜力可挖。

这样,商业在中国经济的地位就很低。

在希腊,山河、岛屿的阻隔,生产力不发达,人们难以克服这些困难,于是,形成了以城邦为中心的小国寡民状态。

西欧可耕地面积小,不适合农业,结果畜牧业发达,商业发达。

进入商业社会,工业生产对肥沃土地、大面积可耕地要求低,通过集中的工业生产,把商品运出去销售,所以,西欧经济容易转型。

再如,制度的影响。

制度的形成对文明制约的效果大。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大一统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这对现代政治建设仍有影响,所以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的联邦制,这就是传统影响。

思想文化、宗教等也对文明影响深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文明的认识不断加深。

现在把人类文明分成五个侧面:

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三)文明史观在备考复习中的应用

1.干知识的确定。

教材是学生学习、复习备考的基本依据。

但是,编写教材为保留史实的完整性而增加了一些内容。

并不是所有教材中的知识都要考试,都要记忆。

要考试、要记忆的的是主干知识,应从文明史的角度把握主干知识,减轻学习负担。

对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就是主干知识。

岳麓版、人教版教材都附有大事年表。

把其中考纲没有规定的内容去掉,就是主干知识。

例如

公元前5000年

中国人种植水稻和粟,中国进入农耕时代

公元前2000年

1.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商代开始出现职业商人和贝币、人造货币;西周的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度

3.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籀文);商代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诗经》

公元前1000年

春秋(前771—前476)争霸

雅典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和克里斯提尼改革(前508);

春秋时期出现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出现;鲁国实行“初税亩”(前594年)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提出“仁”、“礼”学说,儒家思想产生

《荷马史诗》(前9—前8世纪)

公元前500年

1.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商鞅变法;

2.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前221—前206;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法);

3.西汉(前202—公元8年):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推恩令;

4.罗马贵族共和国建立(前500)和《十二铜表法》(前4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