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34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 最新.docx

中考语文届中考语文知识点微测试题20最新

2018年中考语文(第18期)微测试系列18

(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

1.(2018中考广东深圳卷)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2分)

A.某些小报专爱断章取义,歪曲别人谈话的内容,以制造假新闻。

B.我们街舞队的实力比对方略胜一筹,所以在比赛占有优势。

C.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D.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答案】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018中考广东茂名卷)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措配不当,应将“枪声”改为“猎枪”)

B.用这个办法烧开水,由十分钟烧开一锅,变为五分钟烧开一锅,时间缩短了一倍。

(“缩短了一倍”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

C.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把“感受”改为“体会”)

D.考试有三忌:

一忌考前不能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三忌考后不可置之不理。

(删去句中的“不能”,“不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要求学生掌握。

C: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把“由于”或“使”去掉一个。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2018年中考四川广元卷)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

(4分)

三千多年的历史为广元积淀下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被誉为“中国古今道路博物馆”的明月峡古栈道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保护古迹,学校组织开展以“明月峡古栈道”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收集到的关于明月峡古栈道的一段资料,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明月峡古栈道的四个特点。

(2分)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建好使用,是蜀汉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关于明月峡古栈道,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

栈道分为三层:

上置遮蓬防雨水和落石,中铺木板走行人,下设支撑承载重量,结构科学,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栈道。

国内专家称其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它是整个古金牛道上最险要的路段,因其险要被称为“蜀道咽喉”。

①;②;

③;④。

(2)在

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栈道遗迹没有得

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遗迹中许多名胜。

请你就这一情况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分)

【答案】

(1)历史悠久,结构科学,保存完好,位置险要(每点0.5分,共2分)

(2)示例:

①加强对明月峡古栈道的整体性保护和预防性维护;②拍摄电视宣传片,提高景点的知名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2018中考广东梅州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6分)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

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便宜:

对国家有利的事

B.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方:

比作

C.然少蕴藉然:

可是,但是

D.若是者是:

判断动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填空。

(5分)

⑴第五伦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

一是“”;二是“”。

(用原文填空)(2分)

⑵“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却主动说出并承认自己在和方面还有私心,这是用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3分)

4.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2分)

【答案】

1.D

2.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3.⑴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⑵举贤任能私人感情(或故人的友情,儿子的私情)反衬

4.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

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有人问第五伦说:

“您有私心吗?

”他回答说:

“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注意“疾、虽、省视、竟”的翻译。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

“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

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

指都城。

③吊:

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

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

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

越发将自己看低。

5.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一老父衣粗衣衣:

穿

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去:

离弃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恶:

厌恶

D.愿闻余教余: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D.文章的主旨是:

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答案】

5.D

6.C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

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

“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

”老人说:

“是有话说。

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

“(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

”老人说:

“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孙叔敖回答说:

“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三、(2018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⑴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⑵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描写肆虐

⑵民生疾苦(民生艰苦)忧国忧民

【解析】

四、(2018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22分)

槐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

,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

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6分)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C.【C】处D.【D】处

3.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分)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5.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分)

【答案】

1.(6分)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

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或: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

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共6分。

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

2.(3分)B

3.(3分)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4.(6分)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

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共6分。

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共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

“这种习惯”表示近指,答案应从画线句前面的句子中寻找。

该段第一句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第二句解释了这种经验形成的原因。

据此可以推断,“这种习惯”指的就是第一句提到的“生活经验”。

此外,根据第⑯段画线句后的句子“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进行推测:

“这种习惯”与“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相对,答案也指向第一句提到的“日常生活经验”。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从描写方法上看,“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侧重于动作描写,“眼睛瞪得又大又圆”侧重于神态描写。

如果把该句还原到具体语境,就会发现伴随上述神态和动作,印度朋友还说了一句话:

“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综合分析,可知所给句子表现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香、看到槐花满树后的惊诧。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谈主旨感悟的能力。

选文第⑯段其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第一个反问,告诉我们应当改变熟视无睹的习惯,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第二个反问告诉我们,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也能避免“熟视无睹”。

联系第⑰段来看,作者“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才达到了“一

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的效果。

【考点

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