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258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docx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

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际小额信贷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推广,我国银行的小额信贷在农村也逐渐开展起来,随之带来的是相应的信贷风险。

在信贷风险中,由道德风险引起的违约风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揭示中国目前存在的儒家文化和宗教对农村地区广大村民思想理念的影响,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信仰及其特点。

针对儒家文化信仰影响下农村村民的信用状况,为银行在进行信贷审核时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讨论为何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宗教信仰的村民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在银行小额信贷时进行优先考虑。

盘点目前存在的金融信用风险分析工具并简单的介绍在中国是否具有适用性,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列举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基于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分析的小额信贷模型。

关键词:

农村;文化;信仰;信用;风险

RuralFinancialCreditResearch—Basedontheanalysisoftraditionalcultureandbeliefs

Inrecentyears,astheInternationalYearofMicrocreditindevelopingcountries,microfinanceBankofChinahasgraduallycarriedupthecountryside,hasbroughtwithitacorrespondingcreditrisk.Increditrisk,moralhazardcausedbythedefaultriskisthefocusofthispaper.Inthispaper,byrevealingtheexistenceofChineseConfuciancultureandthecurrentreligiousthinkingontheconceptofvastnumbersofvillagersinruralareas,theimpact,andanalysisoftheresultingbeliefsandcharacteristics.UndertheinfluenceofConfucianculturalbeliefsagainstthevillagersofcreditforthebankwhenmakingcreditchecks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InventoryofexistingfinancialcreditriskanalysistoolsandabriefintroductioninChina,whethertheapplicabilityofthefinalformofachartliststhecurrentlyexistinruralareasofChinatraditionalcultureandreligiousbeliefsbasedontheanalysisofmicro-creditmodel.

目录

1前言1

1.1问题的提出1

1.2研究方法2

1.3研究意义2

1.4文章结构3

2农村金融信用研究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3

2.1信用风险的概念3

2.2农村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4

2.3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4

2.3.1专家制度4

2.3.2评分模型5

2.3.3信用风险组合管理制度6

2.3.4主观信用风险控制6

2.3.5信用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7

2.3.6信用风险控制理论的农村适用性分析7

3以中华儒家文化信仰为核心的信用分析8

3.1儒家文化信仰下信用来源及形成8

3.2儒家文化信仰下的信用特征与内容9

3.3基于儒家文化信仰条件下的农村金融信用分析10

3.3.1银行对农村村民实行的贷款方式相应的管理措施10

3.3.2现阶段银行措施的合理性分析11

3.3.3基于儒家信仰的农村金融的信用分析11

3.3.4信用分析之后的措施支持13

3.4小结15

4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信用分析16

4.1中国存在的宗教体系及其信用来源与形成16

4.1.1佛教16

4.1.2道教16

4.1.3伊斯兰教17

4.1.4天主教和基督教18

4.2中国农村地区基于宗教信仰的信用特征18

4.3基于宗教信仰村民借贷行为对策分析19

4.4小结20

5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信用分析的适用性研究21

5.1信用风险在银行信贷中容易发生21

5.2信用分析的适用性研究21

6结论与展望23

6.1结论23

6.2展望24

参考文献24

致谢25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中,把农村金融的相关问题列入了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改善农村的筹资结构,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农村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困境。

在银行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支农项目上,偏重于粮棉油的收购,而一些相关的农业科技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的支持较少;随着商业化银行的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策略开始改变,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贷业务逐步向大中型城市转移,在县域地区主要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的一些项目投资,直接面向农村、农民的投资比较少;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脱离中国农业银行之后逐渐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但是其商业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其业务逐步向城市转移,在经营中脱离农村和农民,资金流向了城市和一些非农产业,而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民难以享受到相关的金融服务。

在保险方面,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农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想对较弱,理应农村保险具有巨大的市场,但农村在建设中关于农业的相关的保险发展非常滞后,而且保险比较集中在人身方面。

在民间金融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导致体制比较混乱,一些非法信贷行为时有发生。

其次,在农民的贷款上农村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首先,农村贷款体系不完善,尤其是民间贷款的存在的风险和非法因素。

其次,银行贷款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审核体系不合理,而且人为因素掺入其中,尤其是对银行信贷人员的行贿。

而且,部分银行职员一旦完成相关的贷款指标,可能会产生对随后的贷款项目不加重视的想法,使得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民难以得到相关的金融业务。

其实,这些问题主要是在农村金融中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工具比较缺乏。

最后,在金融研究方面,尤其是关于信用风险方面,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运营控制方面,建立相关的信用风险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来评价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偏差的可能性,从而决定是否贷款。

行为金融的研究主要从人的决策心理特征(如信心、期望、风险态度等)出发来研究其金融投资的存在的风险。

而相对来说,关于农村金融的信用风险研究较少,而且存在着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问题。

1.2研究方法

本文偏重于理论分析,没有涉及数据分析。

选择“农村金融信用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是基于对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政策背景出发,介绍国内外有关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盘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归纳分析小额农贷存在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采取的研究方法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列事实、摆依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

主要通过图书查阅、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前沿文献,结合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考核方法。

1.3研究意义

基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广大农民信仰问来研究讨论农村金融的信用问题,为农业信贷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观点相对新颖。

并且,我国的广大农村受千年的封建影响,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农村的经济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这些教徒的心理受其信仰的影响,其行为金融特征也会表现的不尽相同。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思潮的广泛传播,对农民的经济理念有所影响。

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理清其中存在的相关关系,从而为农村地区的银行贷款提供相应的评价依据。

1.4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农村金融信用研究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信用状况,以及依据对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是否符合贷款的评价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的宗教体系下,所存在的信用状况,并依据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为银行对农村地区贷款进行条件复核时提供评价标准。

其中第三部分在宗教体系的介绍中,主要涉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最主要的外来宗教佛教,并且涉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

主要分析这些教徒的信用状况,尤其是关于其在银行贷款的还款上的表现。

第四部分主要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信贷背景,比较分析基于传统文化与信仰的信用分析与传统信用分析模型及其适用情况。

2农村金融信用研究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

2.1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信用风险还包括借款人信用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2.2农村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我认为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自然灾害使得农民的收入有所影响,从而使得其没有能力来履行其债务。

面对自然灾害,由于我国农村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体系不太完善,这类风险一旦发生就可能对银行的贷款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农户家庭原因,主要劳动力发生疾病以及意外事故。

尤其是在当前的医疗保障水平下,一场大的疾病就会可能使得农民家产花光,而且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严重意外事故可能会导致履行债务期限的遥遥无期。

第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以农产品的出卖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一旦市场价格严重低于预期,可能会导致本年度的还款任务难以完成。

第四,农户存在的信用风险,这主要是个人道德因素引发信用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信用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的结果。

2.3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

2.3.1专家制度

专家制度指的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

该方法最典型的特征是信贷负责人掌握银行信贷决策权,即由长期训练并且具有丰富信贷经验的信贷人员来负责是否进行贷款的决策。

在这种制度下,信贷人员在进行信贷决策的过程中,信贷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其他因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及信贷人员本身的思想品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对于借款人的信用分析所建立的模型主要是“5C”模型:

Character是指品德与声望,主要是关于借款人的偿债意愿和偿债历史的声誉调研;Capital是确定借款人是否具有申请贷款以及签署贷款协议的资格、合法权利,分析借款人的经营管理状况;Capacity指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主要是关于借款人资产的价值、性质以及可变现能力;Collateral指的是担保,主要是关于抵押品以及保证人的资格、资金实力;CycleCondition指的是相关的经济形势,主要是关注商业的周期状态,也就是债务人从事商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2.3.2评分模型

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是一种多元线性模型。

这种模型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判别分析技术,选择一部分最能代表贷款人的案例来进行分析,选择那些最能够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有预测分析价值的相关因子,依据一定的数理分析步骤,设计出一个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贷款风险的数学模型,依据此数学模型对贷款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

Z评分模型:

Z=a(X1)+b(X2)+c(X3)+d(X4)+e(X5)

ZETA评分模型:

ZETA=a(X1)+b(X2)+c(X3)+d(X4)+e(X5)+f(X6)+g(X7)

X1:

资产收益率(税前收益占总资产的比重,用来评估经营状况好坏)。

X2:

收益稳定性指标(资产收益率在5或10年变化的标准差,衡量面临的风险)。

X3:

债务偿付能力指标(有税前收益占总利息支付额比率,用来评估债务人利息偿付能力)。

X4:

累计盈利能力指标(由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率)。

X5:

流动性指标(由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来表示,反映变现能力及短期债务到期时偿债能力)。

X6:

资本化程度指标(由借款人普通股5年内市场平均价均值与长期资本总额之比,反映还债能力)。

X7:

规模指标(由总资产的对数表示)

2.3.3信用风险组合管理制度

以信用风险组合管理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追求在发生信用风险时期最小化为目标。

从国际上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及发展看,目前主要存在新成果有,J.P.Morgan银行发展的信用计量方法CreditMetric;CSFP发展的信用风险CreditRisk+;KMV公司的KMV模型;麦肯锡公司的信用证券组合模型CreditProtfolioView方法;穆迪公司提出的RiskCalc方法。

CreditMetric,该模型是在已有的风险度量制方法(VaR)基础上,旨在提供一个进行风险估值(VAR)的框架,所创立的一种专门用于对非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的价值和风险度量的模型。

CreditMetric,CreditRisk+和KMV方法(一种违约预测模型,对所有股权公开交易的公司和银行,预测其违约的可能性)已经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标准方法,其中CreditMetric和KMV方法是基于结构方法,而CreditRisk+方法则源于一种违约的精算方法。

2.3.4主观信用风险控制

这种理论基于现实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采用双向分析的方法,利用博弈论理论,提出的一种基于博弈理论的风险控制该进方法。

主观性风险发生的前提特征是内源性、不以观察性等,这是从不可管理的风险角度来讨论主观信用风险的前提,这些风险出自于交易两方内部,也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在信用风险决策中可能会形成纳什均衡,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可寻找这一均衡。

也就是说,解决信用风险中贷款人违约的个人理性与银行的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方法,并不是否定“理性人”的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使得次优的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接近或达到一种集体理性。

这种均衡时可以通过重复播以来完成的。

2.3.5信用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信用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

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突出特点。

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

2.3.6信用风险控制理论的农村适用性分析

从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来看,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存在着一些不适合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基于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来分析研究的,而且存在的信贷关系不仅仅单一的借款方式,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融资、债券、信托等问题。

而相对于农村地区的信贷活动大部分是简单的贷款、还款问题,并不涉及到太多的金融问题,这些模型相对于农村的金融信用分析来说太过于宽泛。

其次,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存在着一些理论假设问题,忽略一些因素,而那些忽略不计的微小因素或许正是基于农村金融信用的研究最主要的因素。

再者,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存在的大量的变量和数理计算,而相对于农村信贷来说,所建立的函数过于复杂庞大,而且其中的某些变量的不适用性以及农村所特有的情况下产生的变量。

最后,这些模型大部分是针对贷款人人来分析的,而在农村的信贷中,“人情贷款”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些影响因素是不能够在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中得以体现的。

3以中华儒家文化信仰为核心的信用分析

3.1儒家文化信仰下信用来源及形成

明显的看到,信用并不是天生的资源。

信用来源,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信用是产生于道德还是宗教或者是其本身的一种认知。

中华民族儒家文化信仰的产生、发展以及变迁与其他民族比较起来充满了坚韧并且曲折的道路。

中国古代针对人性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相对的观点便是“人之初,性本恶”。

但是前者也需要环境的培养与开发,后者自是不必说。

从人性的“本善”、“本恶”的研究中来分析信用的选择,是形成中华信仰体系重要部分。

儒家文化信仰主要集中在了伦理道德领域,并且儒家文化以道德的形式确立了自己近两千年的道统地位。

两汉时期,为了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政治需求,董仲舒适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并逐步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封建道德修养标准。

随后在隋唐时期随着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文明广泛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完善自己的信用体系。

宋朝由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农耕文明的社会开始封闭自己的核心信仰,相继形成了理学和心学,排斥过分的商业化和资本化。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儒家文化也逐步走向了封闭的道路,信仰明显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忠信逐步成为信用道德核心,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渐渐消失。

民国以来,以“打到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冲击儒家文化的地位,加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革,将中华儒家文化信仰打得支离破碎,无论是优秀的还是糟粕的封建文化流失了很多。

一系列曲折的道路下,经过近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华儒家文化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社会的信用文明。

3.2儒家文化信仰下的信用特征与内容

《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言”。

由于儒家文化信仰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规范上,信用也就主要的集中在人际交往之中,“人无信而不立”。

把“仁”作为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把“信”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和对士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并且在封建统治者的推动下从家庭伦理一直延伸到政治领域,形成“忠信”的思想来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从而形成了以“信”作为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准则。

“重农抑商”的思想代表了农业文明的心态,社会阶层的排列顺序为“士农工商”,商为末。

但是在传统的文化思想下,商业在封建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商业在发展中,与诚信结合的非常紧密,形成的比较原始、质朴的商业信用。

一个农业社会时代,诚实无欺的商业道德规范,有益于促进中小工商业的发展,但受制于大的社会环境,在商业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中这些商业理念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诚实与守信,是商业的基本操守。

尤其是在上的刚刚兴起的时候,否则商业活动可能会随时中断。

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经济贸易的发展,封建社会亦是如此。

经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沟通标准,于是秦皇统一六国之后首先是划定统一的度量衡以及货币,也就是以国家的权力来保证信用工具的统一、信用标准的统一,从而形成信用德的商业繁荣和发达。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事物本身的不同,应该划定不同的标准,不能墨守成规,信用应该与实际商业活动相统一。

另一位儒家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并且把商业道德与生产和国家的繁荣、安定联系在一起。

随后的儒家代表人物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其儒家理论主要集中在为封建秩序的建设服务,并且刻意的避开商业信用的阐述并加以贬低。

 

进入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传统思想的缺失,人们亟需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新儒学”兴起,以二战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东亚5个国家(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依据,提出“儒家资本主义”的概念,说明儒家伦理就是东亚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这一观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家文化信仰具有的现代社会实用性。

3.3基于儒家文化信仰条件下的农村金融信用分析

3.3.1银行对农村村民实行的贷款方式相应的管理措施

银行对农村村民的贷款方式主要是农户小额信贷。

农户小额信贷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种由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发展而来的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

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乡镇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

主要集中的领域是在粮棉油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以及加工、家庭教育投资等方面。

表1.1小额信贷的特殊性

特殊点

传统信贷

小额信贷

所有权及管理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构和个人股东

正在缩减规模的银行或转变后的NGO

客户特点

各类正规企业和个人客户

低收入企业、拥有处于初级阶段的家庭、企业和个人客户

产品特点

数额相对较大、期限较长、利率较低

数额较小、期限较短、利率较高

贷款方法

抵押和担保等

通过现场调查、进行人品和现金流量分析

资料来源:

托·杰尼逊:

《小额信贷:

从乡村到华尔街》,《小额信贷研究》2003年第4期

在银行为了保证对农户的贷款的有效收回,所采用的措施:

首先,农户应具有与贷款数额相对应的资产,尤其是对抵押物的所有权审核,合理估计其存在的价值;再者就是广泛应用的保人制度,组成联保小组,尤其是邻里之间和亲友之间形成的联保关系;最后是在违约之后采用的后续措施,对整个村子的实行不予贷款。

3.3.2现阶段银行措施的合理性分析

在儒家文化大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农村村民具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和强烈的面子意识。

所以银行在采用担保人制度的时候,十分注重担保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亲情或者是邻里关系。

因为农户在履行其还款义务时,必须考虑到如果到期违约,就有可能给担保人带来一定的经济上的损失,进而可能会造成亲情或者邻里关系的紧张。

在乡土观念和面子的影响下,大多数群众会尽量避免违约的发生,以免造成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紧张。

同时,具有儒家文化信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乡土观念上比较强烈,尤其比较注重集体利益的存在。

银行采取措施中将个人农户的违约情况与整个村子的利益相结合,就是注意到了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离不开群体。

同时,多数群众为了保证自己的在村民之中不会“丢面子”,也会尽力履行自己的债务。

3.3.3基于儒家信仰的农村金融的信用分析

一般情况下将信用分为两类:

一类靠制度约束为基础、超越私人的关系的法律、社会规范来维持相应存在的信用制度;另一类就是靠血缘、姻缘地缘或者其他私人关系来维持的信用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

交易越发达,信用就越重要。

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信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血缘、亲情或者其他私人关系来维持的人际信用关系。

我们的社会是一种“关系型”社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定为我们的经济是“关系型”经济。

这主要是受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的信仰首先规定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基本的家庭宗族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在扩张到家国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当然,具有几千年传承的中华儒家文化信仰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一方面,广大村民在儒家信仰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

诸如民间信仰所宣扬的某些道德价值观念有一定的社会伦理价值,在现在社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