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23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 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语 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语 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语 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语 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 复习.docx

《论语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 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 复习.docx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导学

请用一句话阐述各篇的主要思想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主题

篇目

学习内容

涉及点

政治

1、为政以德

孔子的德政主张

德、礼

2、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治主张

礼、道、孝悌、仁

4、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入世态度

礼、入世

修身

5、仁者爱人

孔子的价值(仁爱)观

孝、忠恕、仁、志向

6、君子之风

君子自我修养、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行为观)

义、利,仁、知、勇,文与质

8、周而不比

孔子的交往观

君子、小人,义、利

学习

教育

11、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观

教学、义、礼

12、高山仰止

孔子的高尚品德、感人的师生关系

道德、仁

13、沂水春风

孔子的礼治思想(礼乐治国)

教学、志向、理想

哲学

14、中庸之道

孔子的哲学基础(处世观)

中庸、义、礼、和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

为政以德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要点笔记: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

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参考:

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14·5)

材料2: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

材料3:

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

‘吾生矣。

’其仆曰: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1)      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

 

参考: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

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

 

(2)      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分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分)

 

参考:

季康子:

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

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参考:

比喻。

(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1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

克己复礼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要点笔记:

二、 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三、            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      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1分)

 

参考:

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      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3分)

参考:

①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

(1分)②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③“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

 

参考:

①“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分)②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

(1分)③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1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

要点笔记:

二、重要思想陈述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三、课后练习训练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问于桀溺,桀溺曰:

“了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

你赞同吗?

参考:

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1分)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2分)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

(1分)

2.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      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分)

参考: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2)      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

参考:

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四:

仁者爱人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要点笔记: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三、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3.22)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参考: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

(4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

“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

(1分)

 

参考:

“言必信,行必果”:

“为谅”或“谅”;“小人”:

“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

(3分)

 

参考:

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

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

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

(1分)

参考:

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为什么?

(3分)

 

参考:

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五:

君子之风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要点笔记:

  

二、重要思想陈述

1.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三、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参考: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它放在首位。

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

 

参考: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为什么?

(3分)

 

参考:

认同。

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

(或者:

不认同。

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即唯恐不得。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根据以上章节,概括“君子”的基本品格。

 

参考:

安贫乐道、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说:

“智者乐水”,老子说:

“上善若水”。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

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上善若水”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士”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类人,上面三个章节中,四次提到“士”。

从精神品格上看,哪两种“士”最接近?

为什么?

 

参考:

“士不可以不弘毅”和“辟人之士”中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最接近。

前者当指“有志之士”,后者也指怀有与有道德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的士人。

“士志于道”中的士指读书人,“辟世之士”则指隐士。

 

6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

 

参考:

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

08年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六:

周而不比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3)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要点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