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02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docx

三下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03

三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课教案

1、捐书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

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2、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活动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

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活动难点:

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口算天天练

   35+25=    24+36=    100+210= 250+250=

   300+400=  460+240=  270+320= 430+540=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

同学们,我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呢?

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国还有很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贫困山区的图片),这些年龄和你们差不多的孩子,因为贫困,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但他们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功读书,你们说他们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你们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引出课题),老师吧他们捐书的情况做了个统计,一起来看看吧!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表。

师说:

我给大家十秒的时间仔细观察两张表,看看你能从中找出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2、提出问题。

师: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说些什么?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预设:

生1: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生2:

三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生3: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

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可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比,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一班多出来的书,比后比后两个班少的书的数量多,所以三年级多。

生2:

估算一下每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

三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7,四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0,所以三年级多。

师: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如果我们算出每个年级的本书再比较就更准确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式呢?

学生尝试列算式,交流后汇报。

三年级:

118+104+95。

四年级:

103+109+98。

3.解决问题。

  师:

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揭示课题(三位数连加),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新知识。

(引出课题)

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算式:

118+104+95.

估算。

师:

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本?

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

(设计图意:

让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师: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师:

有同学已经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

(学生总共想到了四种方法)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很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3)四人小组交流。

师:

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请几名同学代表上台板演)

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

你能看懂他们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4)全班汇报。

(将计算的方法按计算的方式进行分类,口算、脱式的方法请板演的同学介绍。

师:

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竖式计算,他用了几个竖式?

(2个)他是怎样计算的?

(先把前连个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他很巧妙的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

这位同学的竖式有些不一样,他只用了(1个)竖式,这个竖式以前可没有学过,对比一下,这个竖式和前面竖式有什么不同?

(三个数写成一块儿,直接三个数相加)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学会了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乘法计算探究

活动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活动重点:

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活动难点:

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

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

26×1156×11

谈话:

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652

×11×11

2652

2652

286572

提问:

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126×11=286,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6;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6=8。

②52×11=572,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2=7。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

猜一猜63×11等于几?

追问:

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

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4×1117×1142×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

84×11

提问:

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

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

59×1177×11

2.小结:

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

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

22×2835×35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

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

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

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

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43×47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44×46=74×76=

25×25=45×45=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3、口算除法 

活动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

这里有几个小木棍?

(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

怎样列式?

每份有多少?

(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二个

(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

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活动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4、绘制统计图

活动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重点:

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细心读图

1、图片导入,师生谈话,引出条形统计图。

师:

前几天,咱们学校开展了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出示课件:

回收电池的照片)。

师:

看!

一颗颗废电池被投进了我们的回收箱。

咱们再一块去看看三

(2)班同学的收集情况。

(课件出示三

(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统计图)

2、小组讨论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

这是三

(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统计图,大家看一看,你从图中可以读到哪些信息?

先跟同桌说一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和交流。

3、全班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

(给学生创造互动学习的空间)

师:

好!

哪位同学愿意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二、求平均数

1、提出“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枚”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师: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

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枚?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

(注:

此时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掌握学生的解题思路)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师: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解答的?

(注意提问: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 

(1)第一中方法是常用的,即平均数为总数÷总份数

(2)找基准量法

即把某数作为标准量,其他的数与其比较多去少补。

(学生找中间数做基准数,会出现有加有减的情况,如果学生选择最大或最小数做基准数,难免会出现某些加减混合的现象,老师利用手中的课件配合指导。

(3)移多补少法

根据生活实际,移多补少,使其相等。

(如果学生想不到此法,老师作为参与者,利用课件直观演示给同学看,增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直观理解。

3、议一议

通过把最多的、最少的与平均数的进行比较,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

咱们计算出他们回收废旧电池的平均数为16枚,收集最多的同学比平均数多了几枚?

最少的比平均数少了几枚?

三、归纳整理

师:

好!

同学们说得不错,下面大家休息一会,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出示《新小马过河》的图片,同时老师讲解),小马要到它的朋友家里玩,但是途中必须经过一条小河,河水的平均深度是12分米,小马的身高是14分米,它能顺利过河吗?

师:

从小马过河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活动练习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下面大家再去帮光明小学去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图,发现信息。

师: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从中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谁愿意跟全班同学说一下?

(由于与例题近似,所以可直接让学生回答。

(2)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

师:

他们平均每人阅读多少课外书?

应该怎么计算?

大家动手算一下。

 

师:

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注意提问:

你还会其他方法计算吗?

(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老师是给予关注和肯定,同时应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3)提问题

师: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是多样化的。

五 课外学习

 

5、制作日历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到月再到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准备:

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 

活动重难点:

重点:

日历的制作方案;

难点:

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面地认识日历。

 

活动准备:

剪刀,彩笔,彩纸,胶水。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 

师:

喜羊羊和美羊羊,给同学们带来了漂亮的年历(出示事先做好的年历),大家喜欢吗?

 

生:

喜欢。

 

师: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样的年历?

 

生1:

…… 

生2:

…… 

师:

年历多种多样,漂亮极了!

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年历呢?

 

生:

想。

 

师:

今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如何制作年历。

出示板书:

(制作年历) 

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 

1、出示教学挂图—2010年年历卡。

 

2、小组讨论、交流:

 

(1)仔细观察2010年年历,发现了什么?

 

(2)年历卡上有几个月?

 

(3)一年12个月怎样排放?

 

(4)你知道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如6月1日儿童节,9月10日教师节,父母或亲人的生日。

) 

3、制作年历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思考 

提示:

(1月1日是星期几?

要注明是哪一年的年历。

设计图案要新颖,有创意。

重要日子,用彩色贴纸或彩笔标出来。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 

4、动手制作年历 

老师想要一个2011年的年历,每个小组做2个月,做好了,把它做成一件年历。

 

5、展示交流。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它的优点在哪里?

 

展示中提示学生重要的日期。

比如11月第四个星期的星期四是感恩节,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三、拓展练习 

1、感受年历的实际运用。

 

5月1日是星期几?

 

10月1日是星期几?

 

8月1日是星期几?

 

2、年历,还可以做什么?

 

四:

延伸实践 

 师:

你会制作明年2012年的年历吗?

(那样你明年的年历卡就不需要花钱买了,自己做一份漂亮的年历卡保存起来吧)快回家试一试吧!

 

6、口算乘法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活动重点:

 

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竞赛:

(限时1分钟):

40×4=   60×5=    300×7=   200×8=

6×200=  3×800=    13×30=   11×50= 

2、导人新课:

 

刚才口算的这些题目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

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

邮递员叔叔工作

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0×10 

(2)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

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

300×10=3000(份) 

方法二:

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个0。

所以

300×10=3000(份) 

(4)课件出示另一个问题:

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说出口算方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口算方法,你怎么口算?

 

(3)同桌讨论: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口算方法比较简便?

 

5.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课后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 

2、生活应用:

 

为支援南方抗旱,每所学校平均捐款900元,20所学校一共捐款多少元?

3、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题。

四、全课总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拓展:

口算9×99

 

 

7、测量物体并求出面积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活动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活动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活动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

你怎么数得这样快?

你是怎么数的?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

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

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

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

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

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

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

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

(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

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小结

 

 

8、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重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有24瓶牛奶饮料,如果每箱可以装4瓶,可以装几箱?

(2)一种乒乓球,10个可以装1盒,8盒可以装一箱,现有4箱乒乓球,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解决过程,师生简单评价。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复习除法一步计算和乘法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

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引入新课,指明学习任务,简明扼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学生搜集信息。

多媒体播放学生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

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并显示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2.学生说出所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然后同桌交流,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先交流再解答。

 

4.个别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表扬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3.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学生独立练习,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

 19600÷4÷2=12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充分说明算理,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明确问题,独立解决。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可能出现:

1954÷2÷3=159(张)

2954÷3÷2=159(千克)

33×2=66(场) 

954÷6=159(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

有些问题既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

 

3.编题、解题。

 

教师先给出学生三个数:

240、6和2,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这三个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4.分组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