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25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docx

完整word版初级心理治疗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

专业实践能力

一、焦虑障碍

1、强迫症

(1)基本概念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obsession)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

强迫症患者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并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

(2)主要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的共同特征

强迫症状的形式

强迫症状的内容

(一)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共同特征

一种观念或思想冲动不变地反复出现在患者的意识中;

伴随着这些观念和冲动的焦虑情绪,使患者采取对抗措施;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自我失谐的,即自我抵抗;

患者认为这些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荒谬的,不合理的;

患者有强烈的抵抗并为此痛苦。

(二)强迫症状的形式

单纯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合并强迫行为

(三)强迫症状的内容

强迫观念:

强迫形象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恐惧:

脏、污染、过失造成伤害等。

强迫性冲动

(3)特点

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体验到观念和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ego-dystonic),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

患者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可以受到严重的损害。

(4)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

2、恐俱症

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于是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恐惧症患者所恐惧的对象多达数百种之多。

通常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①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又称场所恐惧症、旷野恐惧症、幽室恐惧症等。

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

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是另一发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

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进入商店、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恐惧感,得不到帮助,无法逃避,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很大差异。

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社交焦虑、人格解体等症状,若不有效治疗,症状虽可波动,但一般会转入慢性。

②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常见的恐惧对象为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等,或是熟人。

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所有情境。

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和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③特定恐惧(specificphobia)

患者的恐惧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在厕所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治疗、目睹流血或创伤,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促发惊恐的具体情境。

特定恐惧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

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不波动,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惧情境的难易程度。

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是疾病恐惧的常见对象。

其中的血液—创伤恐惧与其他恐惧不同,它导致心跳缓慢,有时出现晕厥,而不是心跳过速。

(1)发病原因

目前恐惧症的病因尚不明确。

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系

1.遗传因素

广场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

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恐惧同患率更高。

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

2.素质因素

前人认为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并有强迫倾向等。

如果自小就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也容易发生恐惧症。

3.生理因素

有人发现恐惧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的惊醒水平增高,这种人很敏感、警觉,处于过度觉醒状态。

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

但这种生理状态与恐惧症的因果关系尚难分清。

4.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在首次发病前可能会有某种精神刺激因素,资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动地追溯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

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

即当患者遭遇某一恐惧性刺激时,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惧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可能同时作用于患者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所以今后重遇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

然而部分患者并无曾受恐吓的经历,有些患者恐惧的对象经常变换,这些都是条件反射学说难以解释的。

(2)疾病治疗

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①行为治疗

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所而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社会功能。

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

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恐惧症效果良好。

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障碍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

但行为只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动作,是治表未治本,疗效是否持久,结论不一。

②药物治疗

严格地说并无一种消除恐惧情绪的药物,对单纯恐惧一般没有效果,但可用苯二氮卓药物来暂时缓解单纯恐惧,例如飞行恐怖。

合用普萘洛尔为代表的β受体阻断剂对恐惧症的躯体症状效果很好,能减轻或者消除自主神经反应,如心悸、气促、出汗等,降低警醒水平。

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

有文献报道,丙米嗪对恐惧发作有时具有戏剧性效果。

③其他治疗

如气功、松弛疗法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3、焦虑症

(1)焦虑的概念: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焦虑时一定会有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其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

也可以说,不合理思维是焦虑的本质。

(2)引发焦虑的原因:

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

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

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

(3)焦虑分类:

①状态性焦虑。

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

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

②特质性焦虑。

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与众不同。

例如,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出现这种特质性焦虑。

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

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

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

③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4)焦虑的表现:

1.惊恐发作

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

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或摇晃、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

常见于惊恐障碍或各种恐怖症。

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

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

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

出现警觉性增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震颤等。

此类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

3.预期焦虑

焦虑障碍患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例如:

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来临的社交场合的担心。

4.忧虑性期待

由患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

例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诸如车祸的意外。

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

其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或诱发焦虑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称。

5.临场焦虑

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也可能越大。

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此类。

临场焦虑特别见于性功能障碍者,

6.分离焦虑

是儿童对父母分离的一种反应,通常出现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征。

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儿童试图对强加给他的改变作出的一种调整反应。

分离焦虑见于儿童的分离焦虑障碍。

焦虑的解决方法之——自我的防御机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防御机制产生的原因:

1.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

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

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

(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

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

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

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

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

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

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

1.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

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

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

2.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

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

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

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

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

3.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较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其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

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

4.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

好像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

”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

5.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

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

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

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

6.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

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

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

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保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

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7.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

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

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阉割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

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

这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

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

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

8.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

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

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

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

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

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9.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

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

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

二、躯体形式障碍

1、躯体化障碍

(一)发病原因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

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这类疾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

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

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

作者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合神经症的性格特征。

“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3.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关脑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方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脑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动力学机制。

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

(2)认知作用:

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

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

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内心感情还是躯体感觉。

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没有传达到大脑皮层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而是经过由律神经形成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活事件:

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

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主诉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关。

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主。

(5)社会文化因素:

有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

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

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

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也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二)发病机制

对发生的心理社会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很少有关于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的报道。

躯体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社会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动力学的结果。

1.社会交流

主要指患者运用躯体症状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比如一个女青年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阻止他的父母周末外出)。

2.情感交流

有时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他们可能运用躯体症状或躯体主诉来表达。

有些患者也可能利用躯体主诉来处理应激。

躯体症状还可能是缓解心理冲突的办法。

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报道,患者MMPI-R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心理动力学因素

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

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患者的不良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选择性地逐渐加强注意躯体的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物学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

然而,某些研究证明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能提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较左侧严重。

基础研究也证实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此结果也被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证实。

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对相关刺激及无关刺激反应相似,提示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力减退。

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躯体主诉增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独居、接受外界环境刺激较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等。

2、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目前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中,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本病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

(1)病因

1.人格基础

孤僻、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敏感、自我中心、自恋、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2.社会环境因素

得知自己亲属或朋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就会怀疑自己也步其后尘。

见到别人得肝癌,就会觉得肝区不适。

医生的不恰当言论,过多的医学仪器检查,不必要的过分治疗,不必要的手术等等都可能促进疑病观念的产生。

3.躯体因素

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容易出现一些躯体感觉上的变化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的症状,如心悸、潮热、生殖器官的发育或萎缩等,对这类生理现象的不合理认知会促成疑病观念的产生。

4.心理因素

有人认为此病起因于知觉和认知异常。

患者的认知系统会对一些躯体感觉和变化做出不恰当的解释,导致疑病观念。

(2)疑病症临床表现

本病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先占观念,认为自己患了某种或多种严重的进行性疾病或目前尚未被认识的躯体疾病。

患者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的任何轻微变化,并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

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

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定位清楚,描述清晰如肝脏肿胀感、胃肠扭转的体验、头部充血感、咽喉部堵塞感等,有的则体验到定位不清楚、性质模糊的不适感。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背、胸部居多。

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不同器官,如恶心、反酸、腹泻、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

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状异样,还有诉体臭或出汗等。

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患者对各种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保证不能相信和接受,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和治疗。

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都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于明显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3)疑病症诊断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征象,表现为下述的至少一项。

1)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做出疑病性解释。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或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顾虑。

4.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诊断,疑病症状不只限于惊恐发作。

(4)疑病症鉴别诊断

1.器质性疾病

一些全身系统的疾病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

因此在诊断疑病症前需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相关躯体疾病。

2.抑郁症

最常伴有疑病症状,重性抑郁患者常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早醒,晨重夜轻的昼夜节律改变,体重减轻及精神运动迟滞,自罪自责等症状可资鉴别。

隐匿性抑郁症应特别注意与疑病症相鉴别,隐匿性抑郁症以躯体症状掩盖了抑郁症的本质,但往往经过抗抑郁治疗常能获得显著的疗效,而疑病症则较困难。

3.躯体化障碍

疑病症患者关注的重点是障碍本身及其将来的后果,其先占观念仅涉及一种或两种躯体疾病。

而躯体化障碍患者更关注具体的躯体不适症状,且其主诉常常变换,涉及的系统也较多。

4.焦虑和惊恐障碍

焦虑时的躯体症状有时被病人解释为严重躯体疾病的征象,但这些障碍的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