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244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

姓名:

何一白学号:

2012011908班级:

化22

实验日期:

2014年11月6日

提交报告日期:

2014年11月22日

带实验的老师姓名:

王振华

1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

1.1实验目的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反应的机理

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球的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2实验原理

化学震荡:

反映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组分浓度)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B-Z反应机理:

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铈离子做催化剂的条件下,丙二酸被溴酸氧化——FKN机理(共十步)系统中[Br-]、[HBrO2],[Ce4+]/[Ce3+]都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

测量及数据:

我们用溴离子选择电极和铂丝电极分别测定[Br-]和[Ce4+]/[Ce3+]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处理数据得到诱导期时间及震荡周期。

由1/t诱,1/t振分别衡量诱导期和振荡周期反应速率的快慢,综合不同温度下的t诱和t振,估算表观活化能E诱,E振。

2实验操作

2.1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

2.1.1实验仪器

计算机及接口一套;HS-4型精密恒温浴槽;电磁搅拌器;反应器1个;铂电极1个;

饱和甘汞电极1个;滴瓶3个;量筒3个;2ml移液管1支;洗瓶1个;镊子1把;

2.1.2实验药品

0.02mol/L硝酸铈铵;0.5mol/L丙二酸;0.2mol/L溴酸钾;0.8mol/L硫酸。

2.2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

实验室温度16.3℃,大气压102.19kPa

2.3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

1.检查仪器药品。

2.按装置图(如图1所示)接好线路。

图1.B-Z振荡反应实验装置图

3.接通相应设备电源,准备数据采集。

4.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0℃。

分别取7ml丙二酸、15ml溴酸钾、18ml硫酸溶液于干净的反应器中,开动搅拌。

打开数据记录设备,开始数据采集,待基线走稳后,用移液管加入2ml硝酸铈铵溶液。

5.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观察反应曲线,出现振荡后,待振荡周期完整重复8~10次后,停止数据记录,保存数据文件后记录恒温槽温度,从数据文件中读出相应的诱导期t诱和振荡周期t振。

6.升高温度4℃,重复步骤4和5,重复次数5次。

2.4注意事项:

1.各个组分的混合顺序对体系的振荡行为有影响。

应在丙二酸、溴酸钾、硫酸混合均匀后,且当记录仪的基线走稳后,再加入硝酸铈铵溶液。

2.反应温度可明显地改变诱导期和振荡周期,故应严格控制温度恒定。

3.实验中溴酸钾试剂纯度要求高。

4.配制硝酸铈铵溶液时候,一定要在硫酸介质中配制,防止发生水解呈浑浊。

5.所使用的反应容器一定要冲洗干净,转子位置及速度都必须加以控制。

3结果与讨论

3.1原始实验数据

3.1.1第一组:

T=20℃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在Origin中作图结果如下:

图325摄氏度时电位-时间曲线

3.1.3第三组:

T=30℃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在Origin中拟合作图得到结果如下:

图430摄氏度时电位-时间曲线

3.1.4第四组:

T=35℃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在Origin中拟合作图得到结果如下:

图535摄氏度时电位-时间曲线

3.1.5实验现象:

刚刚加入硝酸铈铵时,溶液显黄色,随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在振荡过程中,当电位在最高点时黄色最深,然后逐渐变浅,在最低点时几乎无色。

3.1.6文献值

查阅表观活化能文献值得:

E诱=35.45kJ/mol,E振=63.79kJ/mol

3.1.7其他实验条件

实验时实验室温度21.5度。

3.2计算的数据、结果

3.2.1求t诱和t振

根据自己记录的诱导期起点时间,再根据BZ振荡曲线中取得的诱导期终点,计算得出诱导期t诱,,然后将8次振荡周期最高点作为周期点,取平均作为振荡周期t振。

得到诱导时间和振荡时间如下:

温度(℃)

20

25

30

35

t诱(s)

677.6

487

365

263

t振(s)

121

83.6

50.9

33.4

3.2.2计算活化能

由:

t诱r诱=常数

又由:

lnk=lnA-

从而:

ln1/t诱=lnA-

分别作ln(1/t诱)-1/T,ln(1/t振)-1/T图,由直线斜率再乘-R即可求出表观活化能。

首先计算ln(1/t诱),ln(1/t振),1/T数据如下表:

T(℃)

293

298

303

308

t诱(s)

677.6

487

365

263

t振(s)

121

83.6

50.9

33.4

1/T

0.003413

0.003356

0.0033

0.003247

ln(1/t诱)

-6.51856

-6.18826

-5.8999

-5.57215

ln(1/t振)

-4.79579

-4.42604

-3.92986

-3.50856

然后使用Origin软件作图并且线性拟合如下(图6与图7):

图61/T与ln(1/t诱)关系图线

图71/T与ln(1/t振)关系图线

根据Origin软件拟合得到两条直线斜率,进而求出活化能的值如下:

斜率

表观活化能(kJ/mol)

拟合直线R2

诱导

-5644.14

46.924

0.999

振荡

-7860.99

65.356

0.994

3.3讨论分析

3.3.1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

计算得到的结果46.924kJ/mol和65.356kJ/mol与文献值E诱=35.45kJ/mol,E振=63.79kJ/mol有一定偏差,尤其E诱偏差比较大,分析如下:

1)本实验由曲线选取诱导期终点时主要靠人工从光滑曲线上选取,这会带来不准确。

我选取的方法是计算所有数据点处的曲线斜率,找到极值点作为诱导期的终点,这虽然减小了一定人工误差,但仍然可能与实际诱导期结束时间不一致。

2)本实验求振荡周期时为减小误差,取的均为每个振荡周期最高点,因此可有效减少人工判断带来的误差。

3)实验室软件所得数据拟合R2为0.999和0.994,说明数值线性程度较高,故实验过程中温度、试剂量均较稳定准确,操作基本无误。

3.3.2现象分析

如前所述,刚刚加入硝酸铈铵时,溶液显黄色,随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在振荡过程中,当电位在最高点时黄色最深,然后逐渐变浅,在最低点时几乎无色,如此反复。

这主要是由于在电压的上升沿,[Br-]量比较少,[HBrO2]通过自催化反应增加,[Br-]被更加快速地消耗,同时也产生了[Ce4+],使溶液颜色变黄;在电压的下降沿,[Ce4+]通过过程C消耗,生成[Br-],体系中HBrO2的自催化生成受到抑制,系统又从B转换到A,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

4结论

B-Z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测定值分别为:

E诱=46.924Jk/mol,E振=65.356kJ/mol。

5参考文献

[1]贺德华,麻英,张连庆编.基础物理化学实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2]朱文涛编著.基础物理化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

6附录(计算的例子、思考题等)

6.1思考题

1已知卤素离子(Cl-,Br-,I-)都很易和HBrO2反应,如果在振荡反应的开始或是中间加入这些离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试用FKN机理加以分析。

答:

若在振荡反应的开始加入,则因卤素离子与HBrO2反应,会减缓HBrO2的积累速率,如果卤素粒子过多,会导致HBrO2无法达到触发振荡反应的临界浓度,无法发生振荡。

若在振荡中间加入,因临界溴离子浓度较小,会使得[Br-]>

,体系转化至步骤A,如果量大的话,可能会使得振荡反应终止。

2为什么B-Z反应有诱导期?

反应何时进入振荡期?

答:

因为振荡涉及的关键物质HBrO2在一开始并不存在,需要由一系列的反应来进行积累,而且还存在着自身的分解反应,故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期,当它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时,反应便进入振荡期。

3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卤素离子等杂质浓度、搅拌均匀程度。

4体系中什么样的反应步骤对振荡行为最为关键?

答:

步骤A、B形成竞争关系,通过HBrO2这个关键物质的生成、分解反应的相互竞争,来调配振荡过程的进行,通过催化剂铈离子来体现周期性的电位变化、颜色转化,而这个振荡所需的能量则由反应物丙二酸和溴酸根离子来提供,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维持振荡,当这两者消耗完或者低于某一临界浓度时,振荡终止。

6.2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总体上比较满意,在实验中学习了B-Z反应的机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测定其表观活化能。

最后E诱与文献值相差较大,但询问同学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可能以后还应想到更好的判断诱导期的方法,从而提高实验精度。

总体上感觉通过这次实验收获很大,也很感谢助教对实验操作的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