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毕公年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169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弇山毕公年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弇山毕公年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弇山毕公年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弇山毕公年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弇山毕公年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弇山毕公年谱.docx

《弇山毕公年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弇山毕公年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弇山毕公年谱.docx

弇山毕公年谱

弇山毕公年谱

乾隆六年辛酉174112岁是年,奉母命出就外傅,从毛商岩受业,初见功底。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六年辛酉十二岁条称:

太夫人命公出外就傅,从嘉定毛先生商岩受业为制义。

根柢经术,渊雅深醇,一洗时下侧媚之习。

里中尊宿如沈光禄起元、顾行人陈垿,并老于文,称为后来杰起。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19岁是年,毕沅从惠栋问学,由是经学日邃。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十三年戊辰十九岁条称:

于时惠征君栋博通诸经,著书数十种,至老弥笃。

公叩门请谒,问奇析疑,征君辄娓娓不倦。

由是经学日邃。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21岁是年,毕沅从沈德潜游。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十五年庚午二十一岁条称:

长洲沈文慤公德潜以风雅总持东南,海内翕然宗之。

公从之游,每称公诗有独往独来之概,南朱北王不能不让后贤独步。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23岁九月,肄业莲池书院,从

张叙受业,学益大进。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十七年壬申二十三岁条称:

秋九月,访舅氏宝田先生于保阳。

时娄东张助教凤冈先生叙以经术名于海内,主讲莲池书院,与宝田先生为族晜弟,因是留公肄业,切劘最深。

吴下经生,首推张、惠,公兼闻绪论,引伸触类,于

汉唐诸儒之说,疏证精核,其学大成。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27岁自去年补授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以来,敏于所职,甚得傅恒、汪由敦器重。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二十七岁条称:

公儤直枢庭,目摄手披,才思敏给。

大学士傅文忠公恒、汪文端公由敦久筦机地,识鉴宏远,早以公辅期之。

乾隆三十一

年丙戌176637岁是年,陞授翰林院侍讲,兼一统志、方略馆纂修官。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三十七岁条称:

春三月,充会试同考官。

陞授翰林院侍讲,钦命教习庶吉士,兼一统志、方略馆纂修官。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43岁十二月十九日为苏轼生辰,毕沅以其曾任凤翔道通判,故招宾客赋诗以祀之,此后遂以为常。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四十三岁条称:

公以苏东坡先生曾任凤翔道通判,故于十二月十九日生辰设祀,招宾客赋诗始于是年。

公先成七古一篇,和者十有四人。

自此岁以为常,凡知名之士来幕中者,皆续咏焉。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46岁是年,毕沅于关中扶持书院,以作育人才。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年乙未四十六岁条称:

公器量闳深,惟以维持风教、激扬士类为己任,天下翕然归之。

关中旧有书院,为冯恭定先生讲学地。

公莅任后,谘访明师,必取博通今古、品行方正者主之。

妙选俊髦,潜心教学,共相观摩。

后与司道按月轮课,亲赴书院,详加甲乙。

并饬各府州县书院,皆实心延访通人,其姓名、籍贯及更换、开馆日期,具报抚藩衙门察核,兼责成本道访查,有不称职者更之,以收实效、励人才。

奏入,谕各省建立书院处皆倣之。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48岁是年,为表彰黄廷桂、尹继善、陈宏谋、吴达善等人,奏请将其入祀名宦祠。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四十八岁条称:

公虽当燕闲,而国计民生无一不熟筹胸次,尤好表章前哲。

大学士黄公廷桂、尹公继善、陈公宏谋、总督吴公达善在秦时,皆有善政,奏请入祀名宦祠。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49岁是年,奏请添设周公后裔为五经博士,部议允行。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十九岁条称:

尝因事经咸阳县北毕原,展谒元圣周公墓,谘访后裔有姬姓奉祀生一人守墓。

公以关闽濂洛诸儒后裔皆有世袭之职,至伯禽少子之食采于东野者为东野氏,已于康熙年间圣祖仁皇帝加恩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今咸阳为元圣祠墓所在,宗支单弱,虽有奉祀生之名,实与齐民无异,请加恩添设五经博士一员,准将咸阳姬姓嫡派子孙照曲阜东野氏之例,予以世袭,俾永奉元圣周公及文武成康四王陵祀。

奏入,部议允行。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50岁是年,有感于古都西安山水、掌故之放失,因主持纂辑《西安府志》,成书八十卷,蒐荟群籍,决疑纠谬,有功学林匪浅。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五十岁条称:

西安古称天府四塞,自丰镐宅京,而后秦、汉、隋、唐咸建都于此,因是掌故甲于他省。

公来抚兹土七年,名山大川,以暨故墟废井,车马经由过半。

于山,则终南、惇物、太乙、华山、武功、太白;于水,则灞、滻、泾、渭、沣、滈、潦、潏,其间存亡分合,虽孔传、班书、桑经、郦注,迄无定论,锥指莫由;其他袭故沿讹,更难究诘。

古之纂述,如《关中记》《三辅决录》、《咸镐古事》、《两京新记》、《两京道里记》,皆散佚不传;幸宋敏求《长安志》,藏书家尚有副本。

因属通人蒐荟群籍,凡与秦中文献关涉者,计得千五百种。

发凡举例,类聚区分,文成数万,为门一十有五,分类五十有一,合成一百卷,亲加裁削,为《西安府志》八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52岁七月,钱大昕为毕沅所辑《关中金石记》作序,钱坫作《书后》;又洪亮吉、孙星衍亦为之作《书后》,诸人皆推扬毕沅金石之学有功于学林、为政。

据毕沅《关中金石记》(《经训堂丛书》本)卷首钱大昕《叙》称:

金石之学,与经史相表里。

侧葘异本,任城辨于《公羊》;戛狊殊文,新安述于《鲁论》;欧、赵、洪诸家涉猎正史,是正尤多。

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展转失真。

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

关中为三代、秦汉、

隋唐都会之地,碑碣之富,甲于海内。

巡抚毕公以文学侍从之臣,膺分陕之任,三辅、汉中、上郡皆桉部所及。

又尝再领总督印,踰河陇,度伊凉,跋涉万里,周爰咨询,所得金石文字,起秦汉,讫于金元,凡七百九十七通。

雍凉之奇秀,萃于是矣。

公又以政事之暇,钩稽经史,决擿异同,条举而件系之。

正六书偏旁,以纠冰英之谬;桉《禹贡》古义而求汉瀁之源。

表河伯之故祠,道经之善本,以及三藏五灯之

秘、七音九弄之根。

偶举一隅,都超凡谛,自非多学而识,何以臻此?

在宋元丰中,北平田概尝撰《京兆金石录》六卷,其书虽不传,然陈氏《宝刻丛编》屡引之。

揆其体例,仅纪撰书姓名、年月,初无考证之益;且所录不过京兆一路。

岂若斯记,自关内、山南、河西、陇右,悉著于录;而且征引之博,辨析之精,沿波而讨源,推十以合一,虽曰尝鼎一脔,而经史之实学寓焉。

大昕于兹事笃嗜有年,尝恨见闻浅尠,读公新制,如获异珍。

它日桉籍而求,以补藏弆之阙,则是编为西道主人矣。

辛丑岁七月钱大昕序。

又据毕沅《关

中金石记》(《经训堂丛书》本)卷首钱坫《书后》称:

彝鼎之显由二汉,则许洨长言之矣;志碑之著由二魏,则郦中尉详之矣,皆以金石刻核考古事古言,用资洽闻。

然或代易物湮,始存终轶,往往不可得征。

老沙勒之犹不能久,宁论易殄耶?

《唐史》载乾元中京师坏钟像,私铸小钱,会昌中李郁彦以钟铎纳巡院,充鼓铸用;《宋史》载姜遵知永兴

军,太后诏营浮图,遵毁汉唐碑碣,以代砖甓。

摧败之事岂特前世,后或甚之矣。

巡抚公监兹放失,欲永其传,讲政之暇,日采集焉。

又用真知,条证肆考,傅合别否,务得故实。

取其片羽,可用为仪,盖菿然于洪、薛、欧、赵之上矣。

令坫校字,得审观焉。

点次卷目,谨识其尾。

时乾隆重光赤奋若岁相月,后学钱坫撰。

又据毕沅《关中金石记》(《经

训堂丛书》本)卷首洪亮吉《书后》称:

魏郦道

元撰《水经注》四十卷,凡引汉碑百、魏碑二十、晋及宋魏称是。

窃尝谓金石之学,惟道元能见其大。

今读其注,如华阴载祠堂碑,钜鹿载神坛碑,则祀典可定也;荥阳石门之铭,沛郡石坡之颂,则水利可兴也;洛阳南界,冀州北界之石,则区域可正也;曲江泷中碑,新城大石山碑,则幽远可通也。

魏收仿之,故撰《魏书•地形志》,于郡县下每引汉魏以来石刻。

巡抚毕公再涖陕西,前又两摄兰州之节,凡自潼关以西,玉门以东,其道路险易,川渠通塞,及郡县之兴废,祠庙之存否,莫不画然若萃诸掌,今记中所散见是也。

夫欧、赵、洪、薛之撰集金石,仅藉以考古,而公则因以兴灌溉之利,通山谷之邃,修明疆界,厘正祀典。

既非若道元之注托之空言,又非若欧阳诸书仅资博识,则所得实多焉。

公既尝以案部至咸阳,读周文公庙诸石刻,为守墓之裔请于朝,增置五经博士;近又欲考定临晋河伯之祠,郃阳子夏之墓,皆公经世之务之获于稽古者也。

读是记者,可以观其概焉。

后学洪

亮吉跋尾。

又据毕沅《关中金石记》(《经训堂丛书》

本)卷首孙星衍《书后》称:

雍凉之域,实曰神

皋,吉金乐石之所萃也。

尔乃竹书纪异,昆仑树王母之眉;韩非著书,华岳勒天神之字。

休与藐哉!

其详轶矣。

若其列侯尸祀,铭业乎奇器;汉将扬武,纪威乎绝域。

……今陕西巡抚毕公,江左之望,蔚矣儒风,汉庭之才,褒然举首。

逮乎为政,其学益敦。

开府乎咸林,摄节乎凉肃。

外传有云:

“夕而序业,周公之美,读书百篇,公其体之,斯为大矣!

”时则郑白之沃,互有泛塞;公厮渠所及,则有隨便。

子谷造象得于长安,唐尔、朱逵墓碣得于郃阳,朱孝诚碑得于三原。

临洮之垣,亘以河朔。

公案部所次,则有唐姜行本勒石得于塞外,梁折刺史嗣祚碑得于府谷,宝室寺钟铭得于鄜州,汉畜E君开道石刻、魏李苞题名得于褒城。

公又奏修嶽祀,而华阴庙题名及唐华山铭始出焉。

公释奠学校,而开成石经及儒学碑林复立焉。

自余创见,多后哲之未窥,前贤之未录。

公受之以藏,是云敦素;获之有道,乃惟贤劳。

其知者曰:

“可以观政矣!

”重光之岁,月移且相,武橐有缄,嘉禾告瑞。

公始从容晨暮,校理旧文,考厥异同,编诸韦册。

且夫欧、赵之书,徒订其条目;洪都之著,弟详其年代。

公证古之学,奄有征南博闻之才,通知荀勖,此之造述,力越前修。

谈经则马、郑之微,辨字则杨、杜之正,论史则知幾之邃,察地则道元之神,旁及《九章》,渊通《内典》,承天谱系之学,神珙字母之传,固已夺安石之碎金,惊君苗以焚砚。

君子多乎?

于公未也。

公既理其打本,藏诸名山,刊其嘉言,诒之来学。

谬承校录,略悉源流。

若公惠政之列,国勋之章,方与往刻,共不朽焉,非所及也。

后学孙星衍撰。

九月九日,新校《山海经》成,毕沅自序作此书之原委。

据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山海经新校正序》称:

《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

其学行于汉、明。

晋而知之者,魏郦道元也。

《五藏山经》

三十四篇,实是禹书。

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释地》及此经《南山经》以下三十四篇。

《尔雅》云……

《夏书》云……二书皆先秦人著,夏革伊尹又皆商人,是故知此三十四篇为禹书无疑也。

《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周秦所述也。

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

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

鼎亡于秦,故其先时人犹能说其图以著于册。

刘秀又释而增其文,是《大荒经》以下五篇也。

《大荒经》四篇,释《海外经》、《海内经》一篇,释《海内经》当是汉时所传。

亦有《山海经》图颇与古异,秀又依之为说,即郭璞、张骏见而作赞者也。

刘秀之表《山海经》云:

“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

”郭璞之注《山海经》云:

“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矣;怪所不可怪,贝y未始有可怪也。

”秀、璞此言,足以破疑

《山海经》者之惑,而皆不可谓知《山海经》。

何则?

《山

海经》《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古者土地之图,《周礼•大司徒》用以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名物;《管子》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皆此经之类。

故其书世传不废,其言怪与不怪皆末也。

……海外、海内经八篇,多杂刘秀校注之辞,详求郭意,亦不能照郦道元注《水经》,多连引其文,今率细书以别之。

沅不敏,役于官事,校注此书凡阅五年,自经传子史、百家传注、类书所引,无不征也,其有阙略,则古者不著,非力所及矣。

既依郭注十八卷,不乱其例;又以考定《目录》一篇附于书。

其云“新校正”者,仿宋林億之例,不敢专言牋注,将以俟后之博物也。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九日。

十月十五日,毕沅自序所补正《晋书地理志》,以志其

缘起。

据毕沅补正《晋书地理志》(《经训堂丛书》本)

卷一《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卷一并序》称:

《晋书

地理志》二卷。

案:

新、旧《唐书》为房元(当为玄,避康熙讳改)龄等二十人所撰,今核其书,大要以晋武帝太始、太康中为定,自惠帝时已略焉,至东晋则尤略。

盖唐初诸儒于地理之学,非所研究,故颜师古注前《汉书》以京兆南陵为今宁国府南陵县,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以九江当涂为今太平府当涂县。

案之乐史《太平寰宇记》,汉南陵县故城在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当涂县故城在钟离县西一百十七里,皆无缘至江右,二人盖误以东晋侨县为汉旧县也。

此类尚多,非可详矣。

夫晋世册籍可据者,如《太康地志》、

《元康定户》、《晋世起居注》等,见于沈约《宋书》。

撰《晋书》者,王隐、虞预、臧容绪、谢灵运、干宝诸家。

其王隐

《晋书地道记》,及不著姓氏《晋书地理志》与《晋地记》,

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类皆搜采广博,十倍今书。

他如《郡国县道记》、《圣贤冢地记》、黄义仲、阚骃皆有《十三州记》,以迄杜预、京相璠之注经,徐广之注史,皆引近世州郡以证古名,多可采择。

姑即一二言之,是唐初修《晋书》,

不特不旁考诸书,即王隐地道之编,沈约州郡之志,亦近而不采,殊可怪矣。

然使能一以武帝时郡县为定,而尽录《太康地志》所有,勒成一书,虽非典午之全编,亦可悉金行之首运,未为失也。

今又不然,……是县省设不同,一也;……是郡废置不同,二也;……是州罢立不同,三也。

以卤莽之群材,承史志之重寄,而又不资校众籍,证引他书,固亦其纪传所列既与志殊,志之前所列又与后殊也。

夫晋世版舆,上承三国之瓜分,下值南朝之侨置,建罢沿革,所系非轻。

盖马彪撰郡国,既不详安顺以后;沈约志州郡,又难究徐兖以西。

使诸贤能据贞观见存之图籍,述太康混一之山川,可採既多,用功亦易。

而今之撰录若此,则唐初诸贤不究地理学之过也。

沅官事之暇,嗜博观史籍,间以所见校正此志讹漏,凡数百条;又采他地理书可以补正阙失者,皆录入焉,分为五卷。

升元注作大字,则从刘昭补注《郡国志》旧例也。

时乾隆四十六年岁在辛丑孟冬月十五日。

十月,毕沅自序所著《道德经考异》,畅发其对老子及其所作《道德经》之见解。

据毕沅《道德经考异》(《经

训堂丛书》本)卷首《老子道德经考异序》称:

史公作《史记》,为老子立传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为周守藏室史。

西出关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而去,莫知其所终。

”又云:

“或曰周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沅案:

古聃、儋字通,《说文解字》有聃字云“耳曼也”,又有聸字云“垂耳也”。

南方聸耳之国,《大荒北经》、《吕览》聸耳字并作儋。

又《吕览》老聃字,淮南王书聸耳字皆作耽。

《说文解字》又有耽字云:

“耳大垂也。

”盖三字声义相同,故并借用之。

郑康成云:

“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斯为通论矣。

老子与老莱子是二人,老子苦县人,老莱子楚人。

《史记》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艺文志》作十六篇,亦为道家之言,且与孔子同时,故或与老子混而莫辨。

沅又案:

古有莱氏,故《左传》有莱驹,老莱子应是莱子而称老,如列御寇师老商氏,以商氏而称老义同。

当时人能久生不死,皆以老推之矣,亦无异说焉。

《庄子》云:

“孔子西藏书于周

室,往见老聃。

”又云:

“孔子南之沛见老聃。

”又云: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是孔子问礼之老子,即著道德书之老子,不得以其或在沛或在周而疑之。

汉时以黄老为道家言,故《艺文志》道家中有《黄帝四经》等篇,《列子》以谷神不死是谓元牝为黄帝书,而

《庄子》有焱氏颂有“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云云,正与“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说合。

黄帝号有熊氏,古者熊、焱声相转,疑有焱氏即有熊氏。

然则老子本黄帝之言,大率多述而不作焉。

道书有太上老君,亦即老子也。

徐坚案《高上老子内传》曰: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

又有太上道君,出本行经;太上丈人,出《隋书经籍志》,贝y与老

君实别。

”《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元孙假,仕于汉孝文帝;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家于齐。

《魏

书•释老志》有收圭师李谱文云:

“是老子之元孙。

”《隋书》作李谱。

合之唐宗室世系表所载,是老子亦犹夫人耳。

《庄

子》称: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号而出。

”明老子亦死。

《水经注》:

“盩屋有大陵,世谓之老子陵。

”明老子有葬地。

生而为圣,殁而为神,不足为异。

必如葛洪《神仙传》及崔元山

《乡记》老子为十三圣师云云,未免好奇行怪,盖后世虚造之词,不足征矣。

《艺文志》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傅氏经说》三十七篇、《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四篇,却无《河上公注》。

《隋书•经籍志》云:

“《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二卷。

”考〈高士

传》:

“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

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

”是谓战国时人也。

《神仙传》: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结艸为庵于河之滨。

”是谓文帝时人也。

志画为二人。

沅所见老子注家不下百余本,其佳者有数十本,唯唐傅奕多古字古言,且为世所希传。

故就其本互加叅校,间有不合于古者,则折众说以定其是。

字不从《说文解字》出,不审信也。

近世多读书君子,然浅近者有因陋而无专辨,或好求异说以讨别绪,则动更前人陈蹟,在若信若不信之间,沅不敢为之也。

倘考之不得其精,亦唯曰我过矣!

我过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53岁十二月,卢文弨叙毕沅所辑《关中金石记》,赞誉其在金石之学方面的成就。

据毕沅《关中金石记》(《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卢文弨《叙》称:

余生平未尝至关中,闻有所谓碑林者,未由见也。

数十年前,有人从长安来,叩之,则大率在榛莽中,雨淋日炙,不加葺治,甚且众秽所容,幾难厕足。

盖未尝不慨然兴叹也!

镇洋毕公,前抚陕之二载,政通人和,爰以暇日,访古至其地,顾而悚息。

于是,堂庑之倾圮者,亟令缮完;旧刻之陷于土中者,洗而出之。

开成石经多失其故,第复一一加以排比,于外周以阑楯,又为门以限之,使有司掌其启闭。

废墜之久,然更新,儒林传为盛举。

及公之复莅秦中也,乃并裒各郡邑前后所得金石刻,始于秦,讫于元,著为《关中金石记》八卷。

考正史传,辨析点画,以视洪、赵诸人,殆又过之。

夫人苟趣目前,往往于先代所留遗不甚爱惜,而亦无以为后来之地。

儒生网罗放失,亦能使古人之精神相焕发,而或限于其力之所不能,必赖上之人宝护而表章之,以相推相衍于无穷,其视治效之仅及于一时者,相什伯也。

公之于政也,绵有余力,故能百废具兴,即此亦其一也。

自国朝以来,为金石之学者多于前代。

以余所知,若崑山顾氏炎武、秀水朱氏彝尊、嘉兴曹氏溶、仁和倪氏涛、大兴黄氏叔璥、襄城刘氏青芝、黄冈叶氏封、嘉兴李氏光映、郃阳褚氏峻、钱塘丁氏敬、山阳吴氏玉搢、嘉定钱氏大昕、海盐张氏燕昌,皆其选也,继此者方未有艾。

得公书而考之,庶几古今人之精神命脉,不至中绝也乎!

乾隆四十有七年季冬,杭东里人卢文弨叙。

是年,著《乐游联唱集》,幕府中人吴泰来、严长明、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和之,称一时之盛。

据史善

长编《算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五十三岁条称:

公著《乐游联唱集》,时在幕府者,长洲吴舍人泰来、江宁严侍读长明、阳湖洪孝廉今翰林院编修亮吉、孙文学今山东兖沂曹道星衍、嘉定钱明经今乾州州判坫,皆吴、会知名士。

门人伏羌令杨芳灿序之。

又据《乐游联唱集》卷首杨

芳灿《乐游联唱集序》称:

原夫桂苑之游,篇章

并美;兰台之聚,文笔皆工。

荆潭有酬和之诗,汉上有题襟之集。

命俦啸侣,则凤德有隣;散采摛华,则鸿文无范,斯并矜奇藻府,擅誉词坛者焉。

至于联唱以成章,尤属谐声之至妙。

汉代则柏梁兆轨,晋年则曲水扬波。

締章绘句,梁说何刘;洪笔壮词,唐推韩孟。

自兹而降,尠有专长。

盖勝地难逢,良知罕睹,咫闻自自拘,何以皋牢五际?

么絃独抚,亦难挥绰三雍。

其有材全能钜,体大思精,含万汇以吐辞,包众妙以为质,鹑分虎位,河山则三辅之雄,鹰扬翰飞,才畯则一都之会,于以激扬声律,杼轴襟灵,宜乎迈古无前,冠时独出矣。

《乐游联唱集》者,我灵岩夫子与同幕诸公之所著也。

夫子文章圭臬,神化丹青,东阁琴尊,南楼风月,每诗酒流连之会,适筹谋闲暇之初,捧袂言欢,旧手原推,莫敌倾衿,得侣逸才,更是无双。

……古体今体,五言七言,标骨气之端翔,极音情之顿挫。

乃若荥河九曲,龙门竹箭之波;神岳三峰,玉井莲花之掌。

考遗经于太学,尚有残碑;寻故物于昭陵,惟余石马。

温泉荒址,骊宫旧墟,韦曲风花,灞桥烟水,莫不陈之华简,纬以雄辞。

今风古辙,当歌对酒之余;远迹崇情,范水模山之外。

以至蠡钟篆鼎,断瓦零缣,品题华实之毛,搜罗水陆之产。

如承天之识威斗,如文成之辨哑锺。

可以补子云之《方言》,可以废郇公之《食宪》。

探幽索隐,殚见洽闻,银湧而金鸣,鸾歌而凤舞。

兰荃之气同岑而共馨,蠪蜃之珍量谷而且溢。

……洵学海之洪澜,艺林之秘宝也已。

芳灿飘飖覉宦,零落缣缃。

忆绛帐之清严,慨素交之睽阔。

闻玉敦珠盤之会,不觉神移;睹挟辀拔戟之材,能无色动?

喜一编之入手,写万本以难停。

属以绪言,命为喤引。

过元圃之瓌奇,侈陈燕石;听宫悬之嘈囋,滥列齐竽。

未知所以裁之,多见不知量也。

门生梁溪杨芳灿谨序。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54岁自去年十一月十七日始,至是年二月二日止,与幕中文士为“消寒之会”,诗酒唱和,成《官阁围炉诗》二卷。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五十四岁条称:

公以去冬关中年丰人乐,因与吴舍人泰来,及幕中文士为消寒之会。

自壬寅十一月十七日始,每九日一集,至癸卯二月二日止,分题拈韵,成《官阁围炉诗》二卷。

二月二十六日,孙星衍为毕沅所著《山海经新校正》作后序,推扬毕沅于《山海经》之订讹惕弊之功。

据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孙星衍《山海经新校正后序》称:

秋帆先生作《山海经新校正》,

其考证地理,则本《水经注》,而自九经笺注、史家地志、《元和郡县志》、《天平寰宇记》、《通典》、《通考》、《通志》,及近世方志,无不征也。

自汉以来,未有知《山海经》为地理书。

……先生开府陕西,假节甘肃,粤自崤函以西、玉门以外,无不亲历。

又尝勤民洒通水利,是以《西山经》四篇、《中次五经》诸篇疏证水道为独详焉。

常言《北山经》泑泽涂吾之属,闻见不诬,惜在塞外,书传少征,无容附会也。

其《五藏山经》,郭璞、道元不能远引,今辅其识者,奚啻

十五,恐博物君子无以加诸。

星衍尝欲为《五藏经图》,绘

所知山水,标今府县,疑者则阙,顾未暇也。

先秦简册,皆以篆书,后乃行隶,偏旁相合,起于六代,六书之义,假借便亡。

后世字书,乃遂取经俗写以广字例,其有知者反云依傍字部改变经文,此以不狂为狂。

先生若……其类,引据书传,改正甚多,实是汉唐旧本如此,古今读者不加察核。

又如凌门之为龙门,……此则声音文字之学,直过古人。

星衍夙著《经子音义》,以补陆氏德明《释文》;有《山海经音义》二卷,及见先生,又焚笔砚。

若《海外经》已下诸篇,杂有刘秀校注之词,分别其文,降为细字,其在近世,可与戴校《水经》并行不倍。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二月卄六日,阳湖后学孙星衍书于陕西节院长欢书屋。

三月,毕沅自叙所著《说文解字旧音》,阐发作此书之旨。

据毕沅《说文解字旧音》(《经训堂丛书》本)卷

首《说文解字旧音叙》称:

唐以前传注家多称《说

文解字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