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164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建筑史.docx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弗莱切尔建筑史》

✧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intheEast)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NonHistorical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AncientArchitectureandtheWestern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Style)。

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

“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建筑之树”被取消。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吴光祖教授。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扩充了内容。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

✧第一阶段:

✧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

✧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

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主要成果:

《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童寯、《营造法源》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王璞子

✧第二阶段:

✧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

✧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

✧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

✧近代史研究

✧主要成果: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应县木塔》陈明达、《江南园林论》杨鸿勋、《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杨鸿勋

✧第三阶段:

——史论结合,甚至以论为主

✧除了继续对前阶段进行展拓之外,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对建筑理论的探讨,努力将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进一步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主要成果:

罗小未对“中国建筑空间观念”的探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王世红、《中国建筑美学》候幼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王鲁民、《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华夏意匠》李允鉌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国人充分研究的原因:

✧客观原因:

“建筑遗存的稀少”

“建筑史籍的缺乏”

✧主观原因:

“道器相分”;

“自我的虚无主义”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误区:

✧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装饰图案的收集上;

✧复古主义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大木制作的原理上;

✧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古代建筑的形式上;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重点全部放在正式建筑上。

木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的原因:

(1)自然气候说;

(2)宗教观念说;

✧(3)经济合理说;

✧(4)垫灰恶劣说;

✧(5)社会制度说;

稳定性——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稳定性和多元性

✧破题

✧稳定性:

(时间)主流——木构架体系

✧多元性:

(空间)其他体系与木构架体系并存

✧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建筑体系必定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发生发展的!

 

结论——无论在单体形态上,还是在群体布局上,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如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延续性)的特征。

第一节绪论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自己实在没有作过足够的工作;

✧主观原因——

(1)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下来的史籍极少;

(2)自信心的丧失。

✧客观原因——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稀少。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多样性:

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建筑等;

✧木构架承重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取、材

(2)适应性强,可亭、可厅、可居、可藏

–(3)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柔性构造

–(4)施工速度快:

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

–(5)便于拆迁,修缮:

榫卯结构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

–抬梁式

–穿斗式

抬梁式木构架——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但耗材多。

穿斗式木构架——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用料较小,整体性强,山面抗风性能好,室内空间不开阔。

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柱子少,空间开阔;但整体性不好,抗风能力差。

穿斗木构架室内柱子多,空间拥挤,但是整体性强,抗风能力强。

–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斗拱的作用:

悬臂梁结构,承托出檐

✧斗拱的变化趋势:

唐宋——明清,由大变小,由雄壮而纤巧,分布由疏郎而繁密,由结构而装饰

✧命名:

铺作、斗拱或斗科、牌科(江南叫法)

✧分类:

依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平身科(柱间铺作)和角科(转角铺作)。

–斗拱的主要构件:

拱、斗、昂

✧简明:

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由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以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这为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

✧真实:

✧对建筑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除了特别重要的建筑在室内设置天花板之外,一般的建筑都无保留的将所有的梁架全部暴露出来(彻上明造),纵横交错的梁架本身就是一种结构美

✧对于暴露的结构部件通常都会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并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柱身的收分,卷杀,以及“梭柱”等

✧有机:

✧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

✧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

✧重点掌握

✧1、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两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其名称、解释、优缺点、适用范围,并且画出两种结构形式的简图。

✧2、斗拱的命名方式、按照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制定的名称以及斗拱的主要组成部件。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简明、真实、有机?

✧4、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屋顶式样的名称。

✧5、中西方古典建筑营造单体形态的态度于手法差异很大,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

✧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

✧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

✧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

✧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

✧奴隶社会建筑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跨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夏、商、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建筑踪迹,已经可以通过遗址的发掘来追寻。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主要成就: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

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布局以及功能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

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倪。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间统一,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座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土阶”形态。

这个宫殿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

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建筑遗址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的常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未发现瓦,应当仍然采用“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遗址中有“铜踬”出土,显示木柱已经从栽柱演进为露明柱的迹象,表明上部木构的稳定性有了进步。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

”——战国《考工记》,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屋顶已经采用瓦。

整个建筑南北长45米,东西长32米,规模并不大,但是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但这时在建筑上使用的瓦的数量比较少。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重点掌握

✧1、总结奴隶社会的建筑成就;

✧2、重点掌握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4、瓦的运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5、至迟在什么时间,中国建筑开始用砖的历史?

✧6、斗拱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是在什么器皿上出现的?

✧7、作图:

(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院落以及单体简图;

(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平面简图;

✧(3)《考工记》中关于周王城的图解。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台建筑发展到顶峰。

“高台榭,美宫室”,“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1)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这应该是在木构建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

2)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建筑木工技术日趋精美

3)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斗拱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4)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画面生动流畅。

圆当也有少量出土。

汉以后,半瓦当消失,全部为圆瓦当。

5)战国时期的家具,全部为与“席地坐”相适应的矮足家具。

✧三、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突出成就就是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已经形成;

(2)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使用广泛,多种多样的斗拱表明斗拱正处在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3)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建筑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经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4)随着木结构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

当时以悬山和庑殿顶最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经应用;

(5)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佛教建筑;

(6)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1)佛教的盛行和佛寺、佛塔、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2)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

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立的局面,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神似自然转变;

(3)由于“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由此引发了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4)石刻技术精美;

✧四、(隋至宋581~1279年)

建筑技术上也有巨大成就——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

✧五、唐(618~907年)

(1)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朝都城长安在继承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充,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

(2)建筑群处理日益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且已经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建筑是大唐建中三年的南禅寺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建筑是大唐中和年间的佛光寺

✧六、宋(960~1279年)

(1)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

里坊制——街巷制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七、元(1271~1368年)

(1)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喇嘛教(藏传佛教)建筑;

(2)继承宋、金传统,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许多构件被简化;

✧北京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

✧八、明(1368~1644年)

(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柱头上的斗拱不再起唐宋建筑上那样重要的结构作用

(4)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九、清(1636~1911年)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

(1)人工山水园

人为创设山水地貌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2)天然山水园

✧基址:

山野风景地带兴造天然山水园关键在于选址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人工山水园不能相比的。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3)寺观园林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1)生成期

✧相当于殷、周、秦、汉。

殷、周为奴隶制国家,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了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

园林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盛年期。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来某些衰颓的倾向,已经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园林四(五)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路径)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和植物是自然风景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对这些风景要素的简单模仿或直接搬用,而是对他们进行加工、改造、调整、剪裁,重现一个概括化、典型化的自然。

(1)筑山(叠山、掇山)

✧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依造园规模与条件的不同)。

✧瘦、皱、露、透

✧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洞、谷、悬岩、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不同的空间性格!

)且可看、可游、可居。

✧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能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咫尺山林的即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

✧用做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所以又称为“峰石”。

(2)理水

✧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符合阴阳和合的哲学观点,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有山一般必定有水。

✧园林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必须作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玑岸,有的还作出水口显示源流脉脉。

稍大一些的水面必定堆筑岛、堤,架设桥梁。

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3)植物配置

✧园林中的植物绝对的以树木为主,因为翕然树木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生态,这一点与西方的花卉园不同。

✧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但是也不是随意参差。

往往三株两株,虬枝古干而给人以葱郁之感,运用少数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照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意义。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

但是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体实感;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的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之一,按照古典建筑的原则进行园林的规划,以建筑轴线控制园林全局。

✧建于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凡尔塞宫园林是这种园林规划的登峰造极之作

✧英国风景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主流,形态比法国规整园林自由,建筑物与其他的造园要素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少,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物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

彼此协调,互相补充,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建筑

一、概说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在东汉初年或西汉后期就传入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扶持。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公元67年)。

✧当时的寺院布局仍然按照印度和西域样式,即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佛塔是早期佛教与早期佛教寺庙的建筑主体,也是主要的崇拜对象。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由皇室兴建的极负盛名的大刹。

此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

核心是一座位于3层台基上的9层方塔,塔北建佛殿,

✧由此可知:

此时寺院的主体布局仍然采用塔院,虽然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是依旧突出的是佛塔这一主题。

✧同时盛行的(北魏开始)还有另外一种寺院平面布局,即所谓的“舍宅为寺”。

在这种舍宅为寺的平面布局当中,是以佛殿为主的,为了利用原有房舍,经常“以前厅为佛殿,以后堂为讲堂”,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另外一个时期。

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然采用对称式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以及大殿等。

其中佛殿已经逐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双塔,矗立在大殿或寺门前;较大的寺院除了中央的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的不同划分成若干庭院,各有命名。

✧明清时期的寺庙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经很少。

转轮藏,罗汉堂,戒坛以及经幢等依然兴建,但数量也不多。

方丈,僧舍,斋堂,厨房等布置于寺庙一侧。

从佛寺的总平面来看,似乎已经走向停滞。

第二节佛寺

(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建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57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单体。

(二)河北正定隆兴寺

✧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代时才改名为隆兴寺,总平面布局基本保留宋代佛寺的格局;

✧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石桥、山门、钟鼓楼、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韦陀殿、转轮藏殿、慈氏阁、碑亭、佛香阁、弥陀殿

✧摩尼殿建于北宋1052年,面阔7间,进深7间,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出抱厦。

(在主建筑物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佛香阁高33米,内有24米高千手千眼观音塑像

✧(三)天津蓟县独乐寺

✧始建于唐,后经过辽统和二年(985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和观音阁两处。

✧观音阁,面阔5间,进深4间,建于辽统和2年(985年)。

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座。

✧(四)河北承德外八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八座寺庙,最大的是其中的普陀宗乘寺和须弥福寿寺。

✧清朝统治者修建外八庙的目的在于笼络蒙、藏民族的上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