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804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docx

第2章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土地资源为例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课标解读

1.以土地资源为例,认识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并理解其主要特征。

2.结合中外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经验,知道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进行的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方面成功的经验。

●新课导入建议

由我国“3·12”植树节和《土地复垦条例》的出台进行设问,导入新课——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植树造林对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2.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的措施。

3.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1.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重点)

2.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难点)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植树造林。

2.防护林带的类型:

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

3.目的:

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4.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

防风林、保护性犁地、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1.我们为什么要大规模植树造林?

【提示】 植树造林的理由: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持水土抵御风沙,③进行碳中和,④人类生存保障,⑤创造经济价值,⑥履行责任环保教育,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⑧亲近自然回馈自然等。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

(1)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2)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

(3)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2.土地整理

(1)目的:

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2)我国农村用地的现状:

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

(3)

(4)主要方式:

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2.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总量18亿亩的目标,你认为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 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多,因此,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理。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问题导思】 

1.我国营造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这些防护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三北”防护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减轻旱灾的作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美国在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采取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作物的根系大都分布在土壤的疏松耕作层里,作物留茬或免耕,根系就可以抵挡风蚀,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措施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水土

流失

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土地

荒漠化

气候干旱,土地疏松,降水少或有时集中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开矿;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结论

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基础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才是根本原因

防治

措施

植树造林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读我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简述图示A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思路点拨】 由图中图例和分布情况获取必要信息确定水土流失分布规律和特殊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集中的区域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区域在黄土高原地区;结合我国的地势特点,集中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2)题,A区域为黄土高原,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答案】 

(1)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2)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问题导思】 

1.我国为什么要出台《土地复垦条例》?

【提示】 目的是落实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土地复垦活动,加强土地复垦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我国农村建房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外紧内松”、“摊煎饼”式向外扩延,形成众多的“空心村”。

“空心村”现象带来哪些主要问题?

【提示】 既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和“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相矛盾吗?

【提示】 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并非单指的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包括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措施。

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农地来实现。

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还要做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土地整治的方法措施

 下图示意某地区毁林开荒前后的水盐平衡变化,其中甲地为盆地。

说出甲地毁林开荒后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以毁林开荒前后的水盐平衡变化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解析】 植被破坏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分析毁林开荒前后各要素的变化可得出答案。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植物涵养水源能力、地势、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 问题:

土壤盐碱化。

产生原因:

毁林开荒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大,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升,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图表展示]

教材第35~36页图2-17 防风林 图2-18 梯田 图2-19 等高线耕作

[解图精要]

1.由图中一排树木位于农田的边缘可知为防风林。

主要功能是抵挡风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农田危害的作用。

2.由图中一级级垄可知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3.由图中一圈圈土地可知为沿等高线犁地,也可减少水土流失。

[图表应用]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

(1)~(3)题。

(1)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④的主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D.净化空气

(3)为减少西北地区风沙对耕地的侵蚀,应大量种植图片________中的防护林带(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

(1)题,“保持水土”是题眼,一般来说,坡度较陡的区域,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2)题,图片④中的文字是题眼,说明图片中的森林是水源涵养林。

第(3)题,防风护田林可以减少风沙,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区域。

【答案】 

(1)C 

(2)C (3)A

教材第35页活动

【答案】 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是:

无论多么恶劣的生态,只要人类有意识地努力去防治,是可以治理好的。

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因地制宜,实施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做到预防重于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要从基层开始;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教材第38~39页活动

【答案】 1.略。

2.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讲,“宜耕土地”就是将此土地开垦为耕地后而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土地。

若是开垦成为耕地,导致该地生态恶化,就不能称为“宜耕土地”。

有的土地很肥沃,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只要排干沼泽水即可成为肥沃的良田,但是排干沼泽水后会导致该地生态严重恶化(空气变干燥、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有足够肥力的土地不一定就可以开垦为耕地。

要看开垦耕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相协调。

3.我国的耕地资源虽然十分短缺,但农业用地中还要有足够的林地和草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若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耕地面积虽暂时扩大了,但耕地质量会迅速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荒漠化,危害原有的耕地,出现流沙埋地、洪水冲地等现象。

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林地、草地和耕地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产出的产品不同而已,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寻求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将会趋向恶化。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为目的,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很多国家将植树节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因为植树造林是防止_____的最佳措施。

(  )

①水土流失 ②地面沉降 ③土地荒漠化 ④大气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的防护林带主要有(  )

①水源防护林带 ②水土保持林带 ③防风固沙林带

④薪炭林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第1题,从成因上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植被破坏的结果;地面沉降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最佳方式。

第2题,“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是题眼,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水土流失会加剧洪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薪炭林是为居民提供薪柴的防护林。

【答案】 1.C 2.D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联合国呼吁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总面积零增长”。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5亿人直接受到土地退化的威胁,每年有1200万公顷可耕地由于土地退化和干旱流失。

土地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长期下降,其严重性和范围在世界许多地方正在日益加大,超过20%的耕地、30%的森林和10%的草原正在退化。

估计有15亿人,或占世界1/4的人口直接依靠正在退化的土地为生。

(1)你认为防止土地退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2)水土流失是造成耕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哪些耕作方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3)为解决15亿人的吃饭问题,开发新的耕地势在必行。

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科学的行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回答问题时可结合下列思路进行分析:

土地资源的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或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在进行土地退化的防治时应根据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牧业措施三方面入手。

生物措施即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是指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答案】 

(1)植树造林。

(2)建设防风林、修筑梯田、轮作、实行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采取保护性犁地。

(3)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的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4.2017年6月17日是世界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结合中国荒漠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图

(1)简述我国荒漠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成因。

(2)B所示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多选)

A.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