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78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讲人简介: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一九六零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研究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一、中国文献典籍

第一部分

中国文献典籍

第一节

典籍的形成

今天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原性典籍,因为文献典籍它是文化思想传承重要的载体,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有几千年,因为中国的文字可以说2000多年以前甚至于更早3000年,商周时代已经有了文字就有了记载,可以记载人们的一些思想、事件、历史这样一些东西了。

所以流传下来的典籍是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数也数不尽的,这些经典任何人用他的毕生精力都是无法穷尽的,甚至于给他几辈子的时间也是无法遍览的。

但是中国文化确实有一个特点,虽然它典籍那么多但是它是有一个系统的,所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间就逐渐汇聚成了几部具有根源性的这样一些典籍,进而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而且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的精神。

中国文献或者文化的思想传承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孔子的时候孔子曾经把它做了一个概括叫做“述而不作”,述就是叙述的述,作就是创作的作,孔子就认为他当年就是本着这样一个述而不作的精神来传承文化的。

所谓述就是叙述,作就是创作、发明,那么中国古人我们也可以说比较谦虚,认为自己也不是在创作什么新的东西而只是在叙述追溯阐发前人他们的一些思想。

述什么呢述一些什么东西呢那么《中庸》里面也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叫做“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就是我的思想都是从尧舜那儿来的,我只不过是把他们的思想加以发挥而

所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它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些各类分科和我们现代的各类分科都是相互联系的非常紧密的,而在这紧密的里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遵循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三四五

不管是文、史、哲、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甚至于农、医、科技等等它都是遵循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中国不管是艺术也好,不管是哲学也好,不管是医学也好,也不管是武术也好,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也都遵守着一个共同理念来开展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逐渐的形成了几部根本性的原典,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原典积累的过程也可以说形成了一些根本性的经典。

那么现在我想大概这些经典我们可以给它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加以概括,或者我们就叫做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书,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春秋》包括三传。

三四五按照数字来讲是三四五,从这几部经典的形成来讲呢应该是五三四,因为最初形成的经典是五经,按照三四五这几部经典来讲,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三四五加起来一共十二部。

这个十二部里其中五经里面的《周易》和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因为《大学》《中庸》是三礼里面《礼记》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们再回归到《礼记》,那么又少掉两个就等于是九本。

这九本书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源性的典籍,我们太远的不说至少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清末甚至于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所有方方面面的内容的根源。

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也好还是论述文学也好论述历史也好,甚至于不管是你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农、工、医、科技等等,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也可以这样说你不了解这九本书你也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反过来呢,你了解中国的文化方方面面但你不能够给它统摄到这九部书里面去,你还是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它的根本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所以也可以说读这九本书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九部经典,也是能够统领中国整个文化的九部经典。

那么这九部经典我刚才讲了它的形成首先形成的是五经,么我们从先秦的典籍里面可以看到传说孔子删订《诗经》,诗三百,三百篇,是孔子删订的。

《春秋》是孔子笔削的也就是他修改修订的。

这个《书经》是当时已经在春秋时期形成的一部历史的文献的一部汇编。

那么《三礼》当时也说是周公制礼,西周初周公制礼也已经在那流传了。

那么先秦的时候还讲有一部《乐经》,音乐的乐礼乐教化嘛,所以先秦常常讲的是六经包括乐经在内。

《周易》这部书是争论比较多了,在孔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易经》这样一部书?

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孔子到晚年曾经讲过: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那么这句话历来的读法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个读法就是刚才我那个读法,“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其中这个“易”变成了《周易》的“易”;那么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亦”,也就是:

加我数年,再好好学习也可以没有过错了,“亦”当“也”字讲。

那么也可以认为孔子并没有读过《周易》,有的人认为孔子晚年是非常好易,传说孔子晚年好易韦编三绝反复得看,当时书是用竹子穿起来的翻来覆去的,最后穿的绳子都断了,可见把《周易》读的滚瓜烂熟。

但是我们从论语里面却看不到孔子读过《周易》的情况,一直到了战国末年荀子的时候,在荀子的书里面就提到了易的问题,所以有人认为易孔子是没有看过。

也有的人认为孔子就是写易传的人,按照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写易传,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说法。

但是不管怎么说呢,在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说已经有周易这个原始的材料了,因为在《春秋左传》里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诸侯或者是一些人已经在用易来占卦,已经有很多的卦辞、爻辞、卦相这些东西都有,这些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呢在当时先秦的作品里面提到六经的是庄子的这部书,当然庄子这部书里面有两个地方提到了易经,讲六经的时候他提到了易经,但是易经的位置都是搁在六经的最后,这样的一个位置,庄子的《天下篇》里面提到: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提到了这个易的问题。

在另外一篇庄子的书里面也提到了儒家是以六经,儒家是讲六经的,那么后来到《史记》里面,《史记》里面也提到六经也是礼乐书诗易春秋提到了这个,那么后来传说六经里面的乐经丢失了。

所以到了汉代就一直提五经,汉初就开始特别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明确的已经有五经博士。

从五经来看呢,它主要是在先秦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语里面也提到了礼,特别是礼、乐、诗这几部经典,孔子讲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讲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在《孟子》里引用了《诗经》的引用了《书经》的就很多了,那么到了荀子那里面除了引礼、引书,还引用了大量《诗经》的东西,孟子、荀子都引用了很多《诗经》的东西,他们引用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来说明一个道理,治国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或者是讲了一件事情以后引用这个《诗经》、《书经》或者《礼仪》来证明应该是这样,引经据典。

所以这些经典在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可以说已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治国这样的一些根本的指导的一些理论或者是观念,到了汉代逐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可以说比较定型下来了,可以说整个汉代是中国的这些根本性的根源性的典籍形成的一个时期,不仅是这些根本(典籍)还有其他一些最根本的的经典,大部分都是在汉代开始形成的。

这个时期除了形成儒家儒家形成了五经,道家也形成了一些根本的经典比如像《道德经》,这个老子的《道德经》。

除了老子以外那个时候还形成了《黄帝》,《黄帝》的一些所谓的经典,《黄帝》的经典。

现在我们地下发掘有《黄帝四经》或者《十大经》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那么还有比如说像形成的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

墨家的经典也曾经称之为《墨经》,所以汉代可以说是一些基本经典确立的这样一个时期。

这个五经里面《易》我想放到我们三玄里面去谈了,这个《诗经》我们说它基本上是一个文学的作品,我们现在来讲大部分都爱把它放在文学的作品里面去看,那么孔子在教育他的孙子教育他的儿子也讲要读诗,不学诗无以言,而且认为学了诗以后就可以懂得各种各样的植物虫鸟等等可以懂得很多知识了,不仅掌握很多知识还可以知道怎么样来发挥自己的那种情感能够造字遣句等等。

但是到了孟子特别是到了荀子,这个诗经其实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指导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做人的、指导我们治国的这样一些理念的根据。

所以这个诗跟中国的可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思想意义的,指导我们人生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的典籍。

《荀子》里面整个《荀子》这部书里面引诗有70多处,而且荀子重视诗经,到汉代很多讲诗的人大部分都是荀子的系统传授下来的。

汉代有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韩诗外传》,做这个书的人叫做韩婴,婴儿的婴、韩国的韩,他写的韩诗外传就专门以诗经来讲政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对发挥诗经里面所包含的这样一些方面的思想,而其中可以说很多内容都是跟荀子的讲诗的内容相和的。

不仅是荀子我们现在讲的《中庸》《礼记》里面的一篇文章后来单独出来了。

《中庸》里面也可以说引了很多诗经里面的东西来讲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的道理。

《诗经》不仅仅是中国文学作品一个源头性的东西而且他也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一个非常源头性的经典,所以也有人说哲学跟诗是分不开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个《诗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作品的东西。

那么《书经》呢,《书经》其实里面收集的内容都是周初的一些公告政府的公告,大部分是政府的公告,收集的是这种东西,那么其中也包括了当时这些文王、武王的他们公布的一些文献,包括周公的,那么《书经》它可以说是上古的历史文献的一个总集,它这里面也包括了夏代的传说中夏代的、商代的一些公告汇集在一起,这部著作我想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特别是周代的一些公告,它是总结了夏商两代兴起和衰亡的这些历史经验,总结了这个历史经验。

那么当它在总结这个历史经验中间它特别注意到了夏代为什么能够兴起,那是由于夏代的创始人禹,大禹他为老百姓谋了福利,大禹治水深得民心所以得到了民众的拥戴,所以他建立了夏朝,那么夏代的灭亡呢是由于夏桀的暴孽,残害百姓。

残害百姓,所以它灭亡了。

它又总结殷代殷为什么殷兴起是因为成汤,殷就是商,商的开国君主就是成汤,成功的成。

成汤他因为解民于倒悬,解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夏桀的统治底下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也是深得民心于是就建立起了商朝。

而商代的灭亡就是由于殷纣王,殷纣王酒池肉林、荒淫无耻、道德败坏、暴孽老百姓,所以失天下。

所以总结了两代兴亡的这样一个经验教训,所以周代非常突出的强调了民为邦本,提出了民为邦本这样一个思想,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是最根本的,一个国家能不能够兴旺能不能够巩固这样一个根本的环节。

所以因此作为一个统治者他首先要修德,所以他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就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只有你疾敬德才能够获得天的保佑。

所以《书经》里面保留了这样的一些文献,总结夏商两代的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神和人这个中间人是最根本的,要重人事敬鬼神而远之要重人事。

所以这些思想可以说也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的特性就是以人事为根本,而不是把鬼神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种根。

所以书经虽然是我们如果用现在很多分类来讲是属于一个历史,它是历史文献的汇编可以说属于一个历史,但是这里面实际上有非常总要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来源,这是《书经》。

所以在这里面也可以说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渊源,比如说荀子在分析到社会为什么要制定礼时,说礼的目的是为了使得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它应有的这种需求,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有欲的,但是这个欲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就会发生争斗,这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种追求这种争斗就会使得这个资源枯竭,所以要制定礼仪来规定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在这个社会上面的他的身份地位,那么根据他不同的身份地位去满足他的这种生理生活的需求,这就是制定礼的来源。

所以他给礼下了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养人的欲,给,就是供给,就是给,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给人的欲望和需求,礼的制定就是来源于在这个。

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跟社会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大家都去穷尽的话自然资源就要枯竭了,那么人也不能够没有区分,必须要有这个。

所以他这样叫礼就是明分,一个社会必须要明分,只有个人的分工地位确定了,整个社会的群体的力量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它叫明分使群,明分才能够使这个群发挥作用,才能够去征服自然,才能够使自然为我们人类利用所运用。

本期小结

“三四五”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

二、《礼》和《春秋》

第二部分

《礼》和《春秋》

第一节

三礼

这个礼是根据这样的,因此在这个礼里面就包含了一个从形式上来看不平等的,因为这个里面有贵贱贫富的差别,这在荀子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真正的和谐,那么他在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引用了《书经》里面一句话,这句话就叫做“维齐非齐”,维齐非齐就是你要达到一个整齐,或者我们用现在的话就是平等,实际上就必须要有一种不平等,维齐非齐,他就引用了《书经》里面的这个话来说明。

其实这个话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平等,那它的结果是不平等的,我们只有看到差异,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样其实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平等,所以维齐非齐这个道理我觉得非常深刻。

荀子就用这个东西来说明这个社会的分工和等级的必要性,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分工和等级的差别中间才能够真正实现这个社会的大家真正的平等,否则的话是反而不平等。

这个《书经》里面包含很多,在现在来讲都有现实意义的这样一些思想内容在里面。

那么《礼》,现在我们讲的《礼》里面包括三礼,有三本礼书了,三本礼按照礼如果作为经来讲礼经来讲,应该主要指三礼里面《仪礼》,仪就是仪式的仪,仪式仪器仪礼,这个《仪礼》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社会中间的许多伦理的源头规范,伦理的原则行为的规范这些内容。

也就是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等级你就应该行什么样的礼,就像论语里面讲到的,比如说八佾舞那只有天子才能够享受的礼节,标志吧或者是天子的标志,八佾舞就是八个人一行一共八行,八八六十四个人的舞蹈队,是天子才能够享受的。

诸侯只能享受六佾,六个人一行的,六行六六三十六,三十六个人的这样一个舞蹈队。

所以到了春秋时期春秋五霸起来以后,他那个势力超过于当时的周天子,所以许多诸侯也八佾舞于庭。

所以孔子就感慨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僭越了这个礼制规范,所以他哀叹当时是礼崩乐坏,礼制全被破坏了,《仪礼》就是记载这样一些东西包括婚礼、丧礼、祭礼等等的这样一些礼。

那么还有一部就叫做《礼记》,《礼记》这个记录的记,它实际上是来诠释仪礼的,《礼记》是来解释《仪礼》的,所以它也包括了《仪礼》里面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同时来讲为什么从理论上面进一步阐发为什么要运用这样一些礼,这些礼都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它起什么样的作用,进一步的来阐明这个东西,这是《礼记》。

实际上在三礼里面我们现在可以说对我们来讲对后来来讲最重要的是《礼记》这部书。

还有一部书就是《周礼》,《周礼》有人说是后来加进去的,因为《周礼》的内容主要讲周代的官制,西周时候的官制,中央设哪些官三公,地方设哪些官这些官的职责都是干什么的,所以它也应该是属于礼的内容,但是它集中就是讲官制,所以《仪礼》是一个核心的东西,《礼记》是来阐发《仪礼》的,来为《仪礼》做论证的,它的必要性、它的社会作用、它的理论根据是这样的一部书。

《礼记》其实对后来的影响,三礼里面《礼记》是对后来的影响最大的,刚才讲到像《中庸》、《大学》也都是《礼记》里面的文章,这里面也包含了我们的一些理想我们讲的大同、小康这样的一些思想,治国的理念也都处于《礼记》,《礼记》的《礼运篇》里面记载的。

所以《礼记》里面包含非常多的一些精彩的东西,包括后来说《乐记(经)》没有了,《乐经》这部书没有了,其实关于乐的思想并没有丢失,在《礼记》里面有专门一篇叫做《乐记》,跟荀子书里面也有一篇文章叫做《乐论》,把《乐论》和《乐记》放在一起可以看到它之间的关系。

所以现在这个关系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也有的人认为《乐记》就是根据荀子的《乐论》来写的,发挥了《乐论》的思想,也有的说荀子里面的《乐论》是根据《乐记》来的这个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是《乐记》里面对音乐它的起源它的社会作用,它在整个礼里面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都诠释得非常得清楚。

甚至于到现在,我认为也是我们认识艺术的起源和它的社会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组成,它讲到乐这个东西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人们性情的作用是最直接最巨大确实如此,它讲到人们都是有很多的感情,人生而有情,情感都要发挥出来,怎么发挥出来呢,这个就通过唱,通过呼喊唱,手舞足蹈这样表达出来的。

那么礼引导的好就会陶冶心情,礼引导的不好就会使得人们疯狂,讲到如果奏起一个哀乐人们就会伤心,奏起一个雄壮的歌曲让你们就会精神奋发,所以它讲到音乐直接的作用,而且音乐又是来调节人们关系的。

乐以道和,礼以道别,礼是确立人们之间不同的关系,很严肃很严格的,而乐又把这种关系拉近了,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这种等级差别的关系就亲和了。

这个《礼记》里面还有另外一篇叫做《学记》,学习的学,《学记》是来阐发社会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方法,教育最根本是要教人做一个人这样一些阐发,就对现在来讲也是我们可以说非常深刻有意义的教育思想。

所以《礼记》里面讲到的《大学》、《中庸》、《礼运》啊、《乐记》啊、《学记》这样一些篇章的内容,可以说对于中国整个文化的形成。

所以中国文化为什么强调礼乐的教化,这个《礼记》里面实际上既包括礼又包括乐,礼乐的教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指导了整个中国两千多年整个的教育文化。

第二节

六个礼

而这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具体的,我常讲《礼记》里面讲到的有许许多多礼的问题,其中有六个方面的礼是最根本的。

首先是冠礼,冠礼就是成年礼,我们现在可以讲就是现在的成年礼,因为男子二十就要给他带帽子冠,就表示你成年了。

女子十五及髻,及髻就是要上头了,插上一个东西。

这个都属于冠礼,冠礼就说明你成年了,你成年了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有责任了,所以非常重视冠礼,第一个重要的冠礼,讲明冠礼的意义。

婚礼,婚礼也是礼里面的重要的一个内容,按照《礼记》里面说,婚礼是合二性之好,把两个姓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延续子嗣的,那么所谓延续子嗣也就是延续人类了。

因为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不是个体的生命观念,而是一个族类的生命观念,也就是作为每个个体来讲他有生就就必有死,死了以后他也不会再生的,不像佛教讲的有轮回了,他不会再生的。

但是他的生命在延续,怎么延续呢,在子女身上延续,子女的生命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这个合二性之好结婚了,这个重要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延续生命。

所以中国人最重视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这个生命的延续问题,要不然就没有了,生命就中断了,所以婚礼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丧礼,人生不就是这几大吗,丧礼死后的礼,丧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礼记》里面也讲它的意义。

丧礼比如守丧要守三年,为什么,因为父母生你下来以后,你要能够相对的独立活动的要三年,你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守丧要守三年,说是三年实际上连头带尾就24个月两年,因为它是(按)虚年来算的,实际上就是整整两年时间。

讲的这些道理也像孔子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送终非常慎重对待人的死亡而且还要去追念他追思他,慎终追远,这样民风才能够厚,民德才能够归,民德归后矣。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不忘报恩,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报恩的,这个大概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了,也可以说报恩懂得报恩,知恩报恩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品行,所以丧礼里面实际上就体现出了这样一个东西,体现了一个对父母的知恩报恩。

还有祭礼,祭礼是祭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高山河流,山川。

我们从一个角度来讲中国人有一种自然神的崇拜,认为不管是天地日月高山河流都有神,山有山神,河有河伯都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报恩的思想。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就靠这些东西来养育你的,所谓天生之,地养之,拿老子话来讲,道生之德蓄之,蓄也是养的意思,道生之德蓄之,儒家的话就天生之地养之,天有其时地有其材,所以天地的养育之恩,所以你祭也是一种报恩思想的一种体现。

天地万物养育你,你能够离开天地万物吗?

不能够,所以这个祭礼,当然这个祭礼里面,祭天这是帝王专利别人不能够祭,那老百姓是不是也有祭天的呢,其实也是有的。

老百姓不能去做像天子祭天的那种祭法,但是他作为一个总体的祭他还是可以的,为什么?

我曾经讲过荀子讲过礼有三本,“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君主和老师是社会得到治理的本原,因此就要报本,报本就要祭,祭天地君亲师,因为包括天在内,你不能到天坛去祭天,但是你在家里面可以搁一个牌位,这个牌位上可以写着天地君亲师。

我们现在到山西、云南很多老宅子里面去,老的民宅里面去参观还放着这个牌子天地君亲师,他要祭天的,所以这个是祭礼。

礼里面我刚才讲了四个,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是聘礼,或者叫朝聘礼,就是任用人、聘用、朝聘、聘用人。

那个时候也有很多的仪式,其实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礼,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很忽视,其实你进行的好,聘用一个人,举行一个仪式,其实就是说告诉他你的责任是什么,同时也告诉大家他的责任是什么,大家去监督他,偷偷摸摸的聘了一个人干什么,大家也不知道他干什么的,也没有一个监督机制。

另外朝聘礼里面其实包括了解聘,解聘也需要以礼相待不是说炒鱿鱼就完了,或者说他退休了。

我常常讲我们现在很多,特别是在退休,退休没有人情味了,发给你一个条然后你到几大部门一跑,几大部门一跑的目的是什么,看你是不是欠这些东西,还有没有还清的东西。

学校里面的图书馆一查你没有欠书盖个戳你通过了,财务科一看你没有欠钱盖一个戳,房产科一看你没有欠房租给你盖个戳,完了好你到人事处把这个条一交,他把你电脑里面从在职的名单里给你一下子放到了退休的名单里面完事。

有很多他一辈子给这个企业或者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学校服务,到了退休以后居然成了这样一个就缺乏人情味。

包括我们现在有的也不太重视,比如学生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都草草的那样或者很简略的,其实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在很多学生他是一辈子难忘的特别是毕业典礼,这个都属于朝聘礼这个范围之内的来做的。

还有乡射礼,我们现在来讲是社区了,过去就是一个村子里面,这个里面体现尊老爱幼这样一种风气,形成这样一种风气。

现在我们在强调建设社区文化这个方面,乡射礼就可以现代化一下了。

所以在这个礼里面,这六个基本的礼我觉得它都是非常重要的,维系这个社会,使人懂得怎么样做人,做人应该怎么样来遵守哪些礼仪规范,行为规范。

那么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荀子讲的一个理想的社会,荀子的理想社会它不是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因为这个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里面记载的孔子理想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都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这都是很理想的是没问题的,但这个也可以说是很难完全实现的。

那么他说孔子讲的其次就是小康,小康社会是有分别的有等级差别的这个社会,那么荀子实际上他的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有差别的,有等级差别的这样的社会,那么他对这个有差别的社会,他的理想是一个什么理想呢?

是群居和一,因为这个社会都是群居,大家都居住在一块叫群居,但是要和,和平的和,一二三四的一,和一,群居和一这个社会就是需要和谐的要有一个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追求的这样一个社会,那么这样一个社会,因为群的前提就是明分,明分才能使群,明分就是需要这个社会,需要有分别有等级,所以这个和一也是在明分的基础上的和一,它并不是抹煞一切的差别,而是在差别中间达到一个和谐,所以这个礼告诉我们这样一些在分别中间怎么样又达到一个和谐。

所五经里面的礼也是非常可以说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的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典籍。

第三节

《春秋》三传

《春秋》也可以说是一部经了,它就记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春秋这个时期,就是西周没落了以后周平王东迁,我们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包括两个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