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753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docx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构造学:

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区域地质学:

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构造旋回:

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构造序列:

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岩石圈:

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

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

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

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

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

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

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

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

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

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

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

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

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18克拉通:

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分。

19热点:

是地幔中位置相对固定和热物质长期活动的中心,它们向活火山提供岩浆

20热地幔柱:

是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核-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21冷地幔柱:

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

22造山带:

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

23构造事件:

在构造阶段中所产生的汇聚事件,一般以不整合面为标志。

24沉积盆地:

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其次,沉积盆地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的地区,或者说未经过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

25深断裂:

是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大断裂,其切割深度可达下地壳,甚至切穿地壳伸入地幔,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二填空题

1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太阳系约形成于前100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万天丰(2004)地球非对称性动力学解释:

非对称的经向三环地幔对流模式

3洋壳的结构:

未固结的沉积物、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到5公里的辉长岩层或玄武岩。

4地球脉动说=槽台说,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板块学说,热点-地幔柱动力说=地幔柱学说

5可将地台划分为地盾、地轴、台坳、台隆和台褶带等二级的构造单元。

6复理石建造褶皱回返前奏、磨拉石建造的出现地槽封闭

7我国的地台有:

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等

地槽有:

天山兴蒙地槽系、秦祁昆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

8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9板三个超级地幔柱:

南太平洋和非洲超地幔热柱,亚洲超地幔冷柱。

10沉积盆地按成因机制可分为重力、热力和应力趋动三种模式

11造山带的类型:

俯冲、碰撞、板内

12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

13碰撞造山带一般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形带四部分组成

14碰撞造山带,可归并为挤出型、上驮型、穹隆型与底辟型四类。

15变质核杂岩的四个组成部分:

变质杂岩核、糜棱岩带、剥离断层、正断层系

16现代板块构造大阶段在我国分为新构造阶段、喜山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

17扬子(华北)古板块构造大阶段中太古代末、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末;

18华北(扬子)始板块构造大阶段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末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末

19中国陆区的断裂划分的四大断裂系统:

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以及贺兰-康滇四个大的断裂系统。

20中国的四大造山系:

天山-兴蒙造山系、大-秦-祁-阿-昆造山系、青藏—滇西造山系和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四大体系

21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类型(并举出实例):

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

22按板块构造的观点,盆地划分为伸展盆地、挤压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四大类型

23碰撞构造环境下盆地包括:

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

24裂陷构造环境盆地包括:

陆间裂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坳拉谷盆地

25板块俯冲的三种类型:

:

包括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三种类型

三简述题

1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⑴变形研究:

基本构造形迹—造山带、盆地—岩石圈变形—地壳动力学研究

⑵地质体成因研究:

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⑷地球演化史研究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主要包括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

(二)力学分析法

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三)地球物理方法

主要根据地壳与上地幔物质组成、结构上的不均一性,在各种物理场上的反映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特征。

在查明深部构造和隐伏构造时,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2区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⑴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⑵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

⑶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⑷总结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

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

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和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又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2)将今论古方法

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地质构造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这些构造类型演变的规律。

又叫历史比较法。

(3)构造类比法

通过性质相同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的对比,找出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并从中探索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例如,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地台与地槽

3布伦的地球分层方案(7层)

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

地层

深度范围/km

VP和VS特征

K.E.Bullen,1975

F.Pressetal.,1982

A

地壳

0~33

0~33

复杂

B

上地幔

33~410

33~400

梯度正常

C

410~1000

400~670

梯度较大

D′

下地幔

1000~2700

67~2885

梯度正常

D″

2700~2900

约2885

梯度近于零

E

外核

2900~4980

2885~4640

VP梯度正常,VS为零

F

过渡区

4980~5120

4640~5155

不详

G

内核

5120~6370

5155~6371

梯度很小

 

4地球起源的非均匀吸积模型

⑴由直径大于3000km的巨星子堆积形成相当于现今地球质量70%~90%大小的原始地球,巨星子由金属铁组成的M群星子和类似于月球组成的L群星子构成。

在吸积、增生的同时,地球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中心聚集,体积缩小,压力增大,放出热量,使地球内部相对均匀的富含镁铁质的硅酸盐发生全部熔融,从而导致物质按照密度的不同,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分异和迁移。

约在44.6亿年前,原始地球基本形成(地核、下地幔、原始地壳),以后则一直比较稳定,大致保持其重力均衡和圈层结构的特征。

⑵由平均直径约为400km的、较小的晚期星子堆积到地球外层,构成镶饰层。

晚期镶嵌堆积的星子主要是C群星子,可能也有一定数量的L群星子。

它们堆积在冷却中的原始地球表面之后,也产生了分异作用。

根据现今全球上地幔和地壳横向不均匀的特征推断,镶饰层仅发生过部分熔融,没有发生全部熔融。

上地幔补给层以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地壳。

以晚期星子堆积为基础的上地幔

—地壳分异系统,自4460Ma以来一直在起作用。

(1)据估算,地核在43亿年前已经形成了四分之三,地幔也几乎都成为固体;大气圈在44亿年前基本形成,以CO2为主,

(2)在格陵兰、北美、加拿大、南极东部、中国华北和法国等大陆上,先后都发现了距今38亿年左右时期形成的古老陆壳,说明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全球的陆壳已经形成。

(3)在中国辽宁鞍山附近发现了年龄为(3804±5)Ma花岗质古陆壳的残块,在冀东迁西岩群铬云母石英岩中发现了年龄为3720~3650Ma的碎屑锆石,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在始太古代已经存在陆壳。

现在可以说,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地球上就存在陆壳与洋壳的差异,在陆地上已开始出现剥蚀-搬运-沉积的地质作用过程

5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

)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6槽台学说及其动力机制?

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称为地槽;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称为

地台。

动力机制:

地球脉动说。

地球膨胀时期:

地壳受到引张作用,产生了大规模的隆起与拗陷、大型裂谷与岩浆喷发;收缩时期:

地壳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褶皱山系伴有岩浆活动。

7地槽的主要特征?

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

2)地槽在发展过程中,其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3)地槽沉积物分布在长条状的拗陷内,有一定的方向性;

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都经历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

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

5)广泛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也是地槽的重要标志。

6)地槽褶皱带往往有成对的变质带出现;

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

8)地槽常常是地球物理异常带

8地台的主要特征?

1)地台范围广阔,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

2)地台内部起伏较小整体调和较一致,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和高原;

3)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其双层结构。

4)地台盖层的沉积建造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通常不呈带状分布。

5)地台的岩浆活动较弱。

6)地台盖层的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

7)地台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是各自在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成矿条件和矿产类型

9大陆漂移说基本论点及主要证据、代表人物

论点魏格纳

①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或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称为泛大洋;

②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③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形成现今海陆分布;

④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⑤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依据

1)古气候和古生物依据

2)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

3)地质依据:

4)古地磁学证据

(1)剩余磁性2)古纬度变迁(3)地磁极游移轨迹

代表人物

(1)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之间大致吻合(原始观点)

(2)1858年,法国地理学家斯奈德以欧、美两洲古生代煤层中的化石的相似性为依据,首次把大西洋两岸大陆拼合起来;

(3)1910年,美国的泰勒指出欧亚、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移动,是形成环太平洋岛弧和褶皱山系的原因。

(4)杜.托依特提出古生代大陆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联合古陆,即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其间为特提斯洋分开,为后期大陆拼合所证实。

他还认为是重力驱动大陆漂移,大陆块由于边缘地槽堆积负载而略倾斜,重力使它在地幔上滑向大洋,大陆中心受到拉张产生裂陷,又使得岩浆以上升使裂陷区进一步裂开和隆起,进而促使大陆外移。

(5)英国著名地质学家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模式解释大陆漂移。

10海底扩张说基本论点及主要证据

论点:

①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

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②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

③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基本不变。

④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

⑤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

证据

1大洋底的结构特征2.洋底地形特征3、海底磁异常特征4大洋底岩浆岩的年龄特征5大洋底沉积物的年龄特征6洋底热流特征7转换断层

1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论点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成弹粘性的岩石圈和粘性软流圈,下垫弹粘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软流圈表面作相对运动;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大、小板块,它们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3)板块边界:

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移剪切型;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会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12十四板块划分方案、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代表实例

六大板块方案依据地震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十二板块方案:

将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在东太平洋中隆以东地区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在加勒比地区分出加勒比海板块;在琉球弧和菲律宾弧与马里亚纳弧之间分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在红海、亚丁湾裂谷系与札格罗斯山系之间分出了阿拉伯板块。

十四板块方案: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并增加北美西缘的让德富卡板块。

类型:

离散型、汇聚型、转换断层

实例:

略。

13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1)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

(2)磨拉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是一套陆相巨厚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边缘坳陷。

(3)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

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多为稳定型的沉积组合,而在造山作用期间则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

(4)构造变形强烈的构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

(5)动力变质作用造山作用过程中强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动力变质作用。

(6)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因而利用岩浆活动的特点,也可以确定造山作用的发生与否。

14深大断裂及其存在的标志

(1)沉积标志:

线状地带内的地层岩性、岩相、厚度等沉积建造特征的差异。

如串珠状分布的内陆断陷盆地等。

(2)岩浆活动标志:

呈带状分布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呈线状分布的现代或古代火山、呈带状分布递增的热液蚀变以及呈明显带状分布的岩脉矿脉。

(3)构造标志:

狭长地带内断层密集分布,褶皱作用强烈,出现显著的长条状动力变质带,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构造突然相接等。

(4)地球物理标志:

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埋深突然改变、重力梯度突变带、线状正磁异常带、深源地震带和地热梯度突变带。

(5)地貌学标志:

包括有地堑、河谷、湖泊和洼地的线状分布,不同地貌单元间的截然变化带等。

15我国造山带主要特征

(1)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

造山带内的岩石组成,既包含两侧陆壳、地幔的成分,也含有两侧大陆地块之间大洋壳幔的残片。

两侧岩石是碰撞过程中混杂作用的产物,小尺度的就是糜棱岩、碎裂岩,大尺度的就是混杂岩带或构造岩片带。

(2)楔状构造(鳄鱼式)

从更宏观的三维尺度上来看,造山带普遍存在楔状构造或称为鳄鱼式构造。

(3)扇状褶皱和对冲型断层

在构造变形上,造山带常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断层。

(4)嵌入构造

造山带构造不仅表现在剖面上具有断层面倾向多变,呈楔状构造的特征,而且在平面上还表现为具有锯齿状的嵌入构造的特点。

(5)陆内造山作用

中国大陆内部特别是华北古板块范围内,陆内造山带发育。

中国大多数陆-陆碰撞造山带是在古板块构造阶段形成的,但真正成为雄伟的山脉还是在现代板块构造阶段陆内造山作用形成的。

(6)造山的多旋回性

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数不是一次构造事件形成的。

而显示出多旋回造山的特征。

16我国沉积盆地主要特征

由于中国大陆构造形成和演化的特殊性,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发育程度及独特的特征。

⑴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在中国最为发育,特别是A型俯冲构造环境的周缘前陆盆地和C型俯冲构造环境的山前凹陷盆地最为常见

⑵裂陷构造环境的坳拉谷盆地、大陆内裂谷盆地在中国也较为为常见,但其发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幅度也有限,而且反转构造发育。

⑶克拉通构造环境的克拉通盆地也比较发育,但活动性比较强。

如华北克拉通盆地、扬子克拉通盆地

⑷由于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旋回的特征,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多旋回的特征,常形成复合盆地

⑸没有时间概念的(或时间概念比较粗略的)沉积盆地分布图,对于具有多期次构造演化的中国大陆来说是不适合的。

17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⑴地势的四级阶梯⑵地貌的东西差异

⑶山川的多向展布⑷自然地理的十字架格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