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393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重点2.docx

高等教育学重点2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概念可定义为: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

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

“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简答题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

P4

答:

古代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

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P15

答: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三、论述题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

目的(来源于讲义):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P21-24):

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一切学科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4.要关注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能级结构p29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

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2.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地区结构)P29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P36-37

答:

(一)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接受高等教育,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2.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3.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39?

如何实现?

答:

1.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2.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通过高等学校提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其经济功能。

4.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

(来源于讲义)(四个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国际合作)

答:

有关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目前有很多种说法,如引领社会文化、开展国际合作等。

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

将其作为第四职能提出,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国际合作市高等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的职能。

三、论述题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答: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高等学校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培养专门人才。

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它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应在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较全面的素质的同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发展科学。

发挥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大学科研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研已不仅为教学所用,而且也成为发展科学的重要活动。

(三)社会服务。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

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高校社会服务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等诸多形式。

(四)国际合作。

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

将其作为第四职能提出,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

一、解释概念

1.教育方针P48: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2.高等教育目的P50:

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3.高等教育培养目标P52: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二、简答题

1.如何认识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P69

答: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学研究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工作来实现的,教学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包括培养人才的一切活动及过程,狭义的教学是指以课堂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及过程,有时还特指课堂教学。

高等学校的科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研究,即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二是本专业学科理论的研究,其直接目的是深化本学科的学术,理论。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科研”即科学研究训练除师范院校外。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活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认为的将其割离开来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这三方面的活动要尽力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来进行,从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

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区别P64

答:

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在受教育面的宽窄上。

马丁·特罗提出: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

英才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实际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

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为国家,国家几乎承担了对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

在这一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个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

教育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

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培养。

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的,这也是它区别与大众教育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大众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了一部分的高等教育经费,但高教的主要支撑者已是百姓,即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

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受教育者分布广泛。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学校数量增多,学生入学人数比率达到相当程度,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种类,层次,形式的多样化。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认识。

P58--60

答: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

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

导致高等教育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也会导致高等教育的某些弊端:

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人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是有弊端的。

杜威早就论定这种单向抉择属无谓之举。

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并建立实验学校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当代教育学者也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

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

2.论述通才教育论和专才教育论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

P60--64

答:

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通才教育论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通才教育论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第二,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通才教育论主张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和艺术,而且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

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通才教育论主张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目标,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

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

专才教育论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专业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技能应用。

第三,比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

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

具体措施:

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

第二,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

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上确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心身素质等具体要求。

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一.解释概念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宏观微观)P72

答: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体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主要解决高等教育由谁举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三者在职责、权力和利益上的关系等问题。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则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

2.高等学校学制P81

答:

高等学校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学位制度P92

答:

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二、问答题

1.高校学位制定的基本依据

答:

(找不到)

2.高等学校学制制定的三个基本依据?

P82

答:

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受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3.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这个答案来源于讲义,和教材给的不一样,见P91)

答:

第一,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第三,进一步调整改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

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

除了重视以上改革外,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也是目前就业形势下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P80

答: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

(1)校-院-系或校-系之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上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

(2)学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

(4)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

今后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第一,扩大高等学校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强调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个性化改革。

第二,调整院系结构,把内部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

第三,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

第四,转变管理模式,依靠教授办学。

第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解释概念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P113

答: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

所谓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其基本含义是: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问答题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P102-104

答:

(一)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长效性。

(二)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

2.如何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讲义)

答:

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培养中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论述题

1.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P105--

答: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来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

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1)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3)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整体素质要求就是要求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

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

第一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第二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原则;第三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

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

第一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规范控制和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三)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

邓小平同志说过:

“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有人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教学相长,双方互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的智慧的资源。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上的,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知识优势和权利,主要是靠责任心和义务感。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

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这一小天地,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科技,进行更便捷更有效的沟通交流,或者向学生开放学校一切有利于师生交往的资源,为师生交往提供最大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

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开展社团、科技活动,并邀请相关教师参与指导,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平道路。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高校建立教师知识更新体制,使教师不断“充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具备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素质,这是树立高校教师权威必不可少的。

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形式使每一个教师都明白自己的责任,从根本上树立教师的权威。

(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鉴别力,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积极的回应,良好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一、名词解释

1.专业

答: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P130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学科(讲义)

答:

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

3.课程(广义狭义)P138

答:

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目前,多数高校还是着力于狭义的课程建设,而改革的趋势日益注重广义的课程建设。

二、简答题

1.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P140

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高等课程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取决于一下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

(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4)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P53

答: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

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

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3.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P137

答:

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通过调研,使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围绕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学位、职务、学缘等方面的结构。

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专业团队。

4.专业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